音樂手語劇首演 加緊彩排

2013-03-29   | 陳守環 曾怡琪 胡淑惠
「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楊程貴(右)說,若沒參與演繹,就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攝影者:林德旺,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24)
慈濟教育志業體即將在3月30日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參與演出的花蓮慈濟教育志業體的學生們,無不把握時間加緊練習。其中,有兩位高中生過去都是讓父母擔憂的孩子,他們表示,若沒參與演繹,就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尤其是在參與演繹之後,心中有了不一樣的體悟,甚至改善與家人的關係。

卸下心牆 重建父子親情

現就讀高一的楊程貴,在家中是凡事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老么;父親楊宗修,母親張玲敏是新北市蘆洲區慈濟委員,哥哥、姊姊都就讀慈濟國中、高中,姊姊楊尹榕更是品行兼優。程貴看到哥哥就讀慈中後的大轉變,從喜好大魚大肉變成素食主義者,原本沒耐性的個性,變成耐心主動協助自己功課,他也下定決心就讀慈濟附中。

2011年,程貴跟隨父母與姊姊到臺北小巨蛋觀賞《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屋內鐘鼓齊鳴,屋外轟轟雷響雨停;看到小精靈說短道是非,與殺豬、宰魚、血淋淋的畫面,令他震撼不已。

國中時,父母雖曾勸他茹素,但程貴卻嫌他們嘮叨,當時他只聞到炸肉香味而看不見他們受苦;而後回想曾在清晨市場,聽到剁肉聲,程貴才心生懺悔決心茹素。現在如果有人想吃葷食,楊程貴會請他對著被宰的動物說:「我要吃你。」看到雞被脫毛後光禿禿的雞身,還會不會忍心吃牠!

有次楊程貴回桃園老家時,看到父母正在為桃園靜思堂演繹的《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練,引起他的好奇。後來得知在慈中也將要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他立即參與。
楊程貴(中)在家中是老么,從前視父親的教導為嘮叨,而今父子親情如朋友。(攝影者:林德旺,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24)

演繹知親恩 行孝要及時

程貴回想起,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有次趁著晚上父母不在家,他偷偷騎著腳踏車出門。還不太會騎車的他,內心卻是一點都不害怕,騎著車到處晃,夜色昏暗中他不小心撞到路邊花盆。鄰居通知父母後,父母把痛得受不了的程貴帶回家,當然是一陣打罵,讓程貴感到很不平。

直到參加演繹,他才知道父母會打罵他是因為內心擔心、著急:「當時除了我自己身體很痛,其實父母的心也很痛。他們並不是想打我、罵我,只是想告訴我做事不能這麼魯莽。」

而後在慈中所舉辦的懇親座談會中,他向父母親奉茶,也把對父母的愛說出口:「回想小時候做的事真的很不應該,參與這次的演繹,讓我知道孝順要及時。」

飾演逆子的他,在彩排時,感受到親情宛如拉鋸的繩索,形成一道無形的隔閡,因此他在參與手語劇後,決心推倒與雙親間的心牆隔閡。從前的程貴總會視父親的教導為嘮叨,現在不再以敷衍的態度,會靜心聆聽後,細細體會箇中道理,而今父子親情如友誼一般,相談甚歡。

心念轉 學會分享與感恩
演譯中最難的部分就是揣摩,賴冠佑:「因為我是男生,不知道懷孕的痛苦,最難揣摩的是那種痛苦與感受。」(攝影者:林德旺,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24)

慈中高二的賴冠佑,考取花蓮慈濟附中時,媽媽猶豫地問:「那麼遠你要去讀嗎?」賴冠佑當時單純地想,一起報考的表妹沒錄取,既已錄取又通過面試,所以還是選擇就讀慈濟附中。畢業後,因與老師、同學相處融洽又熟識環境,對於學校資源相當了解,且不想重親適應陌生的環境,而選擇就讀慈濟高中。

從國中至今,因為住校的關係,每月回家一次,與父母相處短暫且無交集,有些話也不敢跟父母講。2012年暑假期間,他參加慈中所舉辦「四川人文交流營」的活動,才學會與人分享「愛」。

假期間,與國中同學相聚,聽同學說:「你讀慈濟真是太幸福了,老師除了會輔導功課業,連食、衣、住、行都會關懷。」賴冠佑表示,在慈濟若有同學輕微受傷,學校就發訊息通報全校,走在校園認識的老師立即問候:「你還疼嗎?好些了嗎!」高二班懇親會時,看到同學這麼融洽,一位才轉學來就讀的同學媽媽訝異地說:「同學相處雖有小小的抱怨,感情卻可以這麼好,不會你爭我奪!」

有次賴冠佑問教官:「您進來慈濟幸福嗎?」教官回說:「我們獎懲很少,沒有校園毒品、性侵或黑社會等社會事件,來慈濟真的很幸福。」

改變心境 知恩而後報恩

2013年,冠佑經老師推薦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雖然面臨高二課業壓力重,但他覺得因緣過了不再有,即把握因緣參與,很幸運的他是全校唯一參加演繹的高二生。他用心的看每一個字,也用心去體會每個字,才發現它的用詞與動作都相當有意義。「老師教我們不僅要懂得歌詞,還要把歌詞的意境帶到身體演譯,要把情緒帶上來,才能讓觀眾知道要表達的意境。」
賴冠佑從國中至今,因為住校與父母相處短暫無交集。參加四川人文交流營活動後,學會與父母分享。(攝影者:林德旺,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17)


演譯中最難的部分就是揣摩:「因為我是男生,不知道懷孕的痛苦,最難揣摩的是那種痛苦與感受。」演繹第六段〈親情〉,讓他回想幼年生病時,雙親廢寢忘食的照護;現在的冠佑會站在父母的立場、角度去體會,跟父母意見或有相左時不再理直氣壯,會耐心訴說原委。

「我以前會對父母頂撞,心中很後悔!我應該改變,而不是一昧堅持自己的想法,讓我的父母傷心。」他眼眶濕潤說著。

「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參加演繹的孩子們紛紛表示,若沒參與演繹,就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從別人口中聽到是無法親身體會的。而苦練了幾個月的成果,終於在3月30日要呈現在大家面前了,眾人滿懷期待的心,要將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守環、曾怡琪、胡淑惠 花蓮靜思堂報導 2013/03/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