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何地 隨師公心不變

2013-03-30   | 周蒨妮 賴怡蓁
離開慈濟大環境,要如何堅定自己的道心? 賴心樺說,上人的法是最重要的依靠。(攝影者:江昆璘,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24)
離開慈濟大環境,如何堅定自己的道心?今年推甄上世新大學新聞系,未來將成為媒體人的慈中學生賴心樺始終知道,上人的法是她最重要的依靠;杜佳蓉第一志願是淡大數學系,她會參加慈青延續慈濟路。將來希望當數學老師,為教育下一代貢獻自己的良能。

震撼善念效應 如閃耀的太陽

三年前,賴心樺的母親和朋友相約,帶孩子報考慈大附中,就這樣心樺從國中開始就在慈濟唸書。她覺得在慈濟唸書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很多課外志工活動,她說:「被訪視的個案,他們展現出來的勇氣,對生命的熱情跟鬥志,對我來說都是精神上飽滿的資糧。」

2012年11月,面對即將到來的學測壓力,賴心樺在忙碌的課業之餘,仍然心繫著師公上人對美國風災災民,那份不捨之情,總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因而發了一個宏願,要在校園內為桑廸風災的災民辦一場義賣募款。賴心樺堅持不能用上課時間,而且每一樣菜都要是同學們親手製作。

這一念善心,感動了校內的師生和員工,餐廳的叔叔、阿姨們自動加班幫忙。老師也主動提早到校幫忙,義賣活動得到很大迴響。參與的同學們,很驚訝善念共振的效應,竟是如此震撼。每個人付出自己一點點心力,就凝聚成一股強大能量,共同完成了一件有意義的大事,更沒有想到和同學之間的心,能夠緊緊扣在一起。

原本擔心沒有客人,因為學生零用錢有限,雖然也是買吃的,但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心樺感動地說:「像一碗四十塊的麵線,他們很多人都給五十塊,另外十塊要捐出去。」一份愛心激發起一股力量,那股凝聚的動力,心樺形容如一顆很閃耀的太陽。
慈中賴心樺(右一)推甄選上世新大學新聞系。未來的使命,就是做好師公想做的每一件事。(攝影者:蕭嘉明,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17)

僅記上人的法 人生路重要依靠

在慈濟求學六年,多次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從幕前似懂非懂的平淡演出,到進一步成為指導者,帶領同學們進入經藏中。這次又再度站上舞臺成為主要演繹者,賴心樺感受最不同的是和父母的親密感更深。以前孝親日回家,會急著跟同學出去玩:「現在,會很珍惜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每個時刻。畢竟在學校的時間較多,回家以後就會比較想黏在爸爸媽媽身邊。」 

賴心樺今年推甄上世新大學新聞系,未來將成為媒體人,即將離開慈濟大環境,問她要如何才能堅定道心?她知道上人的法是最重要的依靠。還記得有一次師公上人與許多孩子座談,師公上人對他們說:「囡仔心多變……(臺語)」這句話讓心樺有深刻感觸,「因為我們這個年紀,有很多事情可以吸引我們。稍有偏差,適時想到上人的話,就會把心抓回來。心中有上人,就會覺得慚愧......」

經過一連串歷練,賴心樺有著比同年齡更成熟的想法。她感受到自己未來的使命,就是做好師公上人想做的每一件事。

演繹發覺內心愛 期待貢獻良能

慈中高三學生杜佳蓉,父母親杜賢德、朱櫻都是板橋區慈濟志工,受到父母親的影響,杜佳蓉高中選擇到慈濟就讀。平時在家中都是媽媽包辦家事,住校後她需要親手洗衣服整理內務,她這時候才後悔,以前在家中,媽媽要求她動手洗衣服,還心不甘情不願,覺得洗衣服用洗衣機就好。現在離開家了,用洗衣機要花錢,為了省錢只好自己洗,又擔心衣服洗不乾淨,沒有把份內的事做好。
杜佳蓉(左一)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察覺內心有好多話要跟父母說,希望透過演出,讓父母看到想要說的心裡話。(攝影者:林德旺,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3/24)

杜佳蓉在慈濟唸書後,覺得是對自己很好的修行。不但日常生活要學著自己處理,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每次想要生氣時,就會想起靜思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她冷靜告訴自己,沒有控制好脾氣,會付出不小代價,還要自己去收拾殘局,實在很不值得。

之前錯過了很多次演繹機會的杜佳蓉,相當把握這次機會。雖然老師很擔心,是否會因為演繹影響佳蓉升大學準備。她向老師保證,一定會利用課餘時間演練。

在親身參與演繹後,讓她感受最深的是〈跪羊圖〉中,敍述身在異鄉的遊子思念父母親、家鄉的情懷。回想在小學和國中時期不太愛講話自己,佳蓉知道母親為了能和她多溝通,規定她要說三件學校發生的事才能進家門。雖是如此,仍無法增進她們間的親子關係。這次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她察覺內心有好多話要跟父母說,希望透過演出,讓父母看到想要說的心裡話。

今年要升大學的杜佳蓉,第一志願是淡大數學系。即使在別的學校就讀,她也會參加慈青延續這條慈濟路。而面對未來,杜佳蓉希望能當一名數學老師,不只是教導學生數學的知識,更希望能教導學生們良好的品德,為教育下一代貢獻自己的良知良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周蒨妮、賴怡蓁 花蓮靜思堂報導 2013/03/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