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出巡 垃圾不隨行

2013-04-10   | 黃春桃
今年是慈濟在媽祖遶境活動設立環保回收的第三年,回收桶依序排列整齊:紙類、寶特瓶、玻璃瓶、保麗龍、塑膠碗、塑膠袋等,讓垃圾不落地。(攝影者:曾漢儀,地點:彰化市,日期:2013/04/06)
一年一度的大甲鎮瀾宮媽祖文化節於4月6日凌晨起,展開為期九天八夜的遶境祈福活動。沿途行經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和嘉義縣。雖然連日大雨,卻澆不息信眾虔誠膜拜的熱誠,隨著遶境隊伍進入彰化市,慈濟志工也預先設立資源回收點,並進行環保宣導。

年年環保結好緣  欣見大地回歸清淨

清晨,大批的進香人潮湧向彰化市。彰化市的慈濟志工在六個點心站:茄苳王廟、金馬公園、永安街和自強路口的福德祠、彩鳳庵、西勢里的聖安宮、自強南路的龍鳳宮,成立環保定點回收,並宣導「垃圾不落地,臺灣好子弟」的環保觀念。從早上八點鐘至晚上八點鐘分三班輪流負責,每個定點都有五位以上志工,大家本著「感恩、尊重、愛」的原則來宣導,為力行環保盡一分心力。

八點三十分時,志工們各自就位。茄苳王廟是香客進入彰化市的第一個歇腳處。志工楊秀蓮手持標語牌:「分類分清楚,知福、惜福,生活一定好」,往來穿梭於人群中。

回收桶依序排列整齊:紙類、養樂多瓶、飲料罐、寶特瓶、玻璃瓶、保麗龍、塑膠碗、塑膠袋、廚餘等。今年是慈濟在媽祖遶境活動設立環保站的第三年,楊秀蓮每年都參加宣導活動,看到香客拿著紙碗要回收,她連忙指引,香客也高度配合,地上乾乾淨淨,令人耳目一新。付出得到回饋,這也是她當志工歡喜的所在。

喜遇知音宣導環保  美化家園齊心來

住在茄苳里的吳瑞南先生,每年媽祖遶境時都會主動到此整理環境。以前雖然提供垃圾袋,可是香客隨手丟棄,既不分類,垃圾還掉了滿地,掃不完的垃圾,總讓他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志工穿梭在人群中,一邊撿垃圾、一邊宣導環保,疼惜地球的心令人動容。(攝影者:曾漢儀,地點:彰化市 ,日期:2013/04/06)

但慈濟志工歷年的宣導與付出,深深感動了他,也看到了具體的成效。他說:「以前市公所的垃圾車來回跑了好幾趟才載完。近年來垃圾量減少幾乎有三分之二以上,有你們真好!」他還說:「我也開始帶環保餐具,因為少用一個塑膠袋,就能多給地球一份愛。」

七十三歲的志工黃阿豐是虔誠的大甲媽祖信徒。三十年來每年熱心集資準備食物,今年桌上擺滿了養樂多、油飯、素粽等。她也見證這幾年來,大廟四周的環境的確大不同了,香客走後,已無清理大批垃圾的困擾了。

竹筷回收做燃料  垃圾減量新妙招

「師姊,用完的碗筷要放哪裡呢?」金馬公園的民眾問著志工。

志工倪寶玉連忙告訴她回收的地方,也趁機分享:「物質若能重複使用,就是在做環保,不但能減少垃圾量,也能保持環境良好。」對方欣然點頭。倪寶玉認為給人正確的環保觀念,會有潛移默化的結果,也會讓環境一天會比一天好。

在一旁,志工程蓮續彎著腰,埋首整理衛生筷。今年一家寺廟要回收筷子作燃料,以減少垃圾量,她很歡喜地幫忙收集,累積一定的數量後交給他們。「能服務別人,又愛護地球,何樂不為呢?」她很用心專注地做著分類,另一旁陽明國中黃老師則拿著相機,捕捉感人畫面,準備做教材來教育學生。 

西勢里聖安宮的主委吳振中,看著已經整理得乾乾淨淨的四周環境,還歡喜地表示:「你們來了我們好高興,因為垃圾量減少了很多,而且你們把地面、環境衛生變好了,希望你們每年都來幫忙。」

自備環保餐具成時尚 方便又自保

政府的宣導,加上慈濟志工的努力,讓環保觀念漸植人心。香客中有許多人自備環保碗筷,一位名為「小燕子」的女孩,她從秀水來,雖然第一次參加媽祖遶境活動,自己就準備了餐具,因為她認為「隨身環保筷,健康又自在」。
志工程蓮續彎著腰(左一)與趙錦綢埋首整理衛生筷,因今年有一家寺廟要回收筷子作燃料,可以減少垃圾量,又能服務別人,何樂不為呢?(攝影者:曾漢儀,地點:彰化市,日期:2013/04/06)

來自屏東的龔麗娟小姐跟著媽袓遶境已十多年了,她每年都從屏東開車至大甲,一路跟著隊伍走,這幾年來也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她認為這是一種趨勢,我們愛媽袓,也愛地球,不要讓媽袓笑我們髒,珍惜資源,延續物命,這也是祈福最佳表現方式。

大甲媽袓遶境祈福被稱為國際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政府亦一再呼籲民眾虔誠參拜之餘,也要身體力行資源回收,維護沿途環境整潔;證嚴上人也一直提倡要淨化人心、淨化大地,更期待人人「清淨在源頭」,希望大家都能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志工們期待「垃圾不落地,媽袓更保庇」,讓媽袓遶境的文化,在躋身國際舞臺的同時,也能贏得世人的讚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春桃 彰化報導 2013/04/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