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長的家 儲放大米最安全

2015-10-08   | 南非人文真善美志工
第三批第一櫃白米於下午一點左右抵達史瓦濟蘭,第二櫃也隨後抵達,志工團隊同心協力、卸米工作相當快速與順利。(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南非德本慈濟志工跨國到史瓦濟蘭,協同當地本土志工完成第三批次的大米發放,此次發放結合家訪同時進行,雖然是最花時間和精神的方式,卻也是最能讓貧病居民感受到志工們真誠至意的關懷。

大米送抵 落實慈善

史瓦濟蘭發放團隊與德本慈濟志工潘明水、袁亞棋連線會議,適逢發放期間,潘明水再次叮嚀史瓦濟蘭團隊發放的原則,期待史瓦濟蘭團隊落實關懷,拓展社區愛的能量。

第三批第一櫃來自臺灣的愛心大米於下午一點左右抵達,第二櫃也隨後抵達,志工團隊同心協力、卸米工作相當快速與順利。第三批的臺灣愛心大米抵達後,即將陸續展開各區白米發放,行前會議著重在提醒社區志工們,如何落實訪視以及發放的執行。

會議中,志工們提出所遭遇的困難,特別是史瓦濟蘭各區分散距離遙遠,交通對於史瓦濟蘭的志工將是一項挑戰。南非德本團隊則與史瓦濟蘭志工分享過去發放的經驗,同時鼓勵史瓦濟蘭的志工,當地沒有華人支援,一切必須要自力更生,落實慈善工作特別辛苦,但難行能行,更要苦行。

居家訪視 關懷貧病


展開臺灣愛心大米發放之前,慈濟志工前往社區進行貧病訪視,史瓦濟蘭發放團隊在8月16日這天共探訪八戶病患,大多是因為醫療的缺乏,無法得到妥善的照護。

三十歲的THULANI因為腦瘤進行手術,原先無法自主說話與進食,經由母親妥善的照料,已經慢慢可以進食。

十三歲的SIBANDZE出生時就患有腦性麻痺,僵硬彎曲的身體,使他無法坐或走路。志工回憶起往生多年的坦爹卡,她是團隊在史瓦濟蘭所訪視的第一位照顧戶,因為坦爹卡的示苦,啟發史瓦濟蘭志工的悲心,奠定了慈濟大愛在史瓦濟蘭的根基。

此次發放結合家訪同時進行,雖然是最花時間和精神的方式,卻也是最能讓貧病居民感受到志工們真誠至意的關懷。(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SIBANDZE家境雖然貧苦,所幸有奶奶照料著,比起坦爹卡與癱瘓的奶奶相依為命,實在是幸運多了。

集思廣益 接變化球

史瓦濟蘭第三批第一、二櫃米雖順利卸櫃,但第三、四櫃卻面臨缺乏倉儲空間的問題;而史瓦濟蘭本土志工們皆貧困,沒有財力、資源條件可應付倉儲的大問題,這個突然發生的變化球,讓遠在南非德本的袁亞棋相當緊張,

眼看兩櫃米馬上就要送到史瓦濟蘭,要放在哪裡?萬一有任何拖延,還得承擔昂貴延滯費,該怎麼辦?袁亞棋聯絡史瓦濟蘭的志工幹部以及南緯實業徐寬基協理,討論安置兩櫃大米的可能方式。

「有辦法了!大米可以順利安置了!」正當袁亞棋還在苦惱解決方法時,史瓦濟蘭志工幹部姆西傳來好消息。當下,袁亞棋半信半疑,史瓦濟蘭沒有合適場地、也沒有金錢可以支援,怎麼有辦法儲藏這兩櫃大米?

姆西說她緊急連繫了幾位幹部,說明所遭遇的狀況,大家集思廣義決定將所有的大米依照發放數量,先行儲藏到預計要發放的三十八個地區,並依照慈濟的發放原則,等待發放日再親手發放給照顧戶。

過程曲折 展現智慧

辦法想出來了,如何落實又是一項難題:如何將這兩千包二十公斤的大米,在當天運送到三十八個社區?運送到社區後,大米要儲存在哪裡才是安全的?

史瓦濟蘭志工想到社區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酋長,酋長的房子也是最安全的。志工便陸續前往拜訪酋長,說明慈濟愛心米是要照顧社區中的貧苦鄉親,獲得各區酋長的支持,提供儲放大米的安全倉儲空間。

安置大米的過程雖然曲折,卻展現史瓦濟蘭志工們的團結,以及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智慧,讓貧病鄉親都能領到來自臺灣的愛心米,度過艱難的生活。

(文:南非人文真善美 史瓦濟蘭報導2015/08/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