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志業綠建築

2000-02-01   | 林敏朝
花蓮慈濟醫院規畫的雨水回收系統,透過建築物的高低落差,讓高層雨水集聚至低樓層,經沈澱、過濾、儲存後,作為景觀澆灌與清洗用水。攝影者:顏霖沼
1970年全球能源危機引發「節能建築」設計風潮;近十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強調人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的「綠建築」理念於焉誕生。「綠建築」有效利用自然採光、通風、溫度、濕度等自然資源,以綠化植栽等人性化設計,結合環保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減低地球負擔。

「綠建築」在慈濟營建工程中,水資源之推廣與實踐特別值得一提。

因自然環境的變遷及人們對環境、河川的污染破壞,雨量充沛的台灣已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根據聯合國人口行動組總中心研究報告,台灣被列為全球第十八名缺水國。

「生命中少不了水,我們若不愛惜,一定會發生缺水問題;而保護資源一定要人人在生活上處處用心。我每次洗手一定在水龍頭下放個臉盆,將洗過手的水再利用。」上人在1997年一場聯誼會上揭櫫惜水理念。

而各項節省用水與雨水回收利用、排水系統建設,已在慈濟花蓮醫療暨文化園區應用有時,且成效顯著。例如中水回收再利用的雨水貯留供水系統,以及各種省水型器材,有效達成每年降低慈濟醫院、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現改制為慈濟大學)和慈濟技術學院用水量一千兩百噸以上。

早在1994年規畫慈濟大林醫院時,即考量將醫院的雜用水,經污水處理池處理後的百分之三十五約六百噸水量,再經砂濾消毒等程序回流至醫院,供給醫院所需之浴廁及景觀澆灌使用。

此外,現今台灣瀝青道路與建築基地面積不斷擴充,以及建築物朝大型化及高層化發展的趨勢,使都市循環氣候間的互動、基地保水性能改變,造成路面容易溢水淹水現象。慈濟將傳統雨水排水溝及陰井之鋼筋混凝土斷面,改變為卵礫石層底部構造,透過卵礫石優良的透水性,既能發揮回復涵養地下源功能,又能緩和都市大氣溫度,以及防止因暴雨所引起的水患。

「物盡其用」、「環境回饋」觀念,隨著慈濟基金會的重視與落實,成為台灣東部雨水回收及節約用水的示範。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337期
本文作者林敏朝師兄為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編註:

珍惜並善用水資源的觀念,除了落實在花蓮慈濟醫院、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之外,慈濟所有新建工程,如大林慈濟醫院、慈濟大學附屬中小學等、台北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台南慈濟中學等,也將使用節水設備。另慈濟援建中部九二一受災學校,也引入使用節水設備和雨水、中水回收系統。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