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豬小豬入寶城 竹筒堆砌榮董願

2022-01-05   | 陳怡霖
2021年歲末,蔡雨龍盤點存了十年,大大小小五十幾個撲滿,於2022年1月3日圓滿榮董。(攝影者:陳怡霖,地點:蔡雨龍家,日期:2021/12/16)
金豬、透明豬、招財貓、福慧撲滿、小熊維尼、米老鼠、巧虎、hello-kitty、養樂多罐⋯⋯慈濟志工蔡雨龍家裡多種造型的五十八個撲滿,2021年12月16日晚上晚上七點半,全員集合。
 
零錢堆積如山 小孫女連聲歡呼
 
歲末,今年(2021年)才剛幫母親及太太圓滿榮董的蔡雨龍,想著,撲滿已經存了十年,應該也可以為自己圓個榮董了,於是選在今晚(12/16),算算到底存了多少,還找來女兒及兩位外孫女也一起共襄盛舉。
 
蔡雨龍戴上黑色手套,手持美工刀;太太黃琦雁、女兒妍彤還有兩位外孫女的屏氣注視;緊接著蔡雨龍小心地將透明撲滿割破,並用力撥開,倒出銅板。「叮鈴框啷⋯⋯」「哇!」銅板的碰撞聲,和著孫女的尖叫聲,瞬間劃破寧靜,歡樂爆棚!
 
不只有一元、五元、十元及五十元的銅板,許多撲滿裡面更是塞滿了一張張的紙鈔,有百元、兩百,五百、一千及兩千圓。銅板倒出後,心思細膩的太太及女兒,則是協助從撲滿中將鈔票挖出來。客廳裡長方形茶几上的零錢,從一些,變成一堆;再從一堆到滿溢,甚至掉到地上,裡面還摻雜著紙鈔。
 
全家人先挑出紙鈔一起整理,直到接近十一點時才統計出紙鈔的數量,一共四十五萬三千元,零錢的部分,則是一共裝滿了五個盆子。

 
蔡雨龍與全家人一起將撲滿裡的愛心倒出來,大家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攝影者:陳怡霖,地點:蔡雨龍家,日期:2021/12/16)


十年存善款 為圓榮董濟蒼生
 
這些錢,是蔡雨龍點點滴滴刻意攢存下來,目的就是為了捐出來助人。
 
「他覺得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就可以幫助那些貧困的人。」蔡太太表示,蔡雨龍每天回家,一定會把口袋裡的零錢,全數投進這些撲滿裡。她說著說著,想起先生為行善而執著,笑容爬上臉龐,「這些撲滿原本還不止這個數量,蔡雨龍每年都會選取幾個捐出去。」
 
先生的善行,讓她感到驕傲,「我覺得我先生真的很偉大,很棒。這半年他已經捐了兩個榮董,然後他有心,還想為自己再捐一個,我很佩服也支持他的決定。其實,像他多年來這樣存錢,我看在眼裡也溫暖在心,他說到做到,每天就是這樣做。」
 
蔡雨龍的身行,外孫女們看在眼裡,也深受啟發。
 
今年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外孫女陳芃熹,指著自己的 hello-kitty 撲滿說:「我考試一百分時阿公會給我一百元,我就會投進去。」另外,過年領壓歲錢時,她也會把錢投進去。問她說妳怎麼不把錢拿去買糖果啊?她天真地回答:「想要幫助貧窮的人。」
 
「手心向上是求人,手心向下是助人。」歡喜互動中,還只是幼稚園中班的小外孫女陳柔熹,在蔡雨龍的引導下,分享證嚴上人的靜思好話。她也養了一隻小金豬,一起加入助人的行列。

 
蔡雨龍的外孫女陳芃熹(右)和陳柔熹(左),各養了一個撲滿,加入助人的行列。(攝影者:陳怡霖,地點:蔡雨龍家,日期:2021/12/16)


看淡世間財 努力積善修福
 
2022年1月3日早上,蔡雨龍到銀行將這些存了十年的撲滿,湊足一百萬,匯入慈濟基金會的全球共善,為自己圓滿榮董。
 
年紀將屆七十的他,沒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卻接連圓滿三個榮董。三百萬元為數不小,大可支付購屋的頭期款,但是蔡雨龍夫妻卻不曾想過先買房子,或物質享受。別人也許以為蔡雨龍傻,但他歡喜無悔:「因為我是慈濟人,所以我的房東十幾年來,都不跟我漲房租,也沒有打租約,就是信任我,夫復何求?我也把她的房子當作自己的一樣。」
 
年輕時,蔡雨龍經營事業開工廠,房子、廠房好幾間,看來風光但其實還背負著貸款。未料,景氣轉壞,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有了失敗的教訓,他打掉重來不再舉債投資。不可思議的是,他因為這場失敗有因緣進入慈濟改變自己—了解到一切都是空,心靈的富有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他開始存竹筒只是簡單的想法。「當時起心動念,是想說一個普通家庭,要如何能夠完成捐榮董的心願?同時要讓我的兒孫知道,錢是慢慢一點一滴存出來的,教導他們要有儲蓄的觀念。」打定主意後,蔡雨龍看到撲滿就想買,也一直蒐集福慧粥的罐子、糖果餅乾罐子、竹筒……他身體力行,把撲滿放在車上、房間、客廳、很多地方,方便投錢。
 
果然,家人也跟著「存竹筒」,蔡雨龍臉上綻露笑容,「各投各的,家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撲滿。」他說:「我付錢一定用紙鈔,找回的零錢全部投入撲滿。領薪水、獎金,或子女給的紅包都會刻意投入,還有發票中獎也會投入。」他像是著了歡喜魔一樣,每天都想方設法餵這些撲滿,還樂此不疲。

善念匯聚,大愛無價、無量!(攝影者:陳怡霖,地點:蔡雨龍家,日期:2021/12/16)
 

金錢有形,愛心無價。透過行動,蔡雨龍帶動孫兒養成儲蓄的美德及助人的習慣,才是無量的財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怡霖 桃園報導 2022/01/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