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平的氣象
2008-12-19 | 慈濟基金會他們之中,有非洲裔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有約旦的穆斯林弟兄,有金髮碧眼的美國佛弟子,也有信仰摩門教的新加坡師姊。雖然信奉不同宗教,他們卻以同樣的願力,在各自的國家關懷服務貧苦,不僅成長自我智慧,也為宗教間的交流,做了正面示範。
縱觀數千年來的宗教會遇經驗,我們發現,如以排他性的自我優越意識,不容異己,常會使人偏離愛與慈悲的教義,假奉神與宗教之名,殘害他人寶貴的生命。從中世紀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到今日恐怖分子發動「聖戰」,歷歷皆足堪警惕。
所幸,各宗教基於各自的宇宙論及神觀,對於做人所應遵守的規範與戒律,卻有極高的相似性;在此基礎之上,宗教間的和平交流與合作便得以實現。
1993年8月,於美國芝加哥市召開的「世界宗教議會」中,六千五百多位各宗教代表便集思廣益,制訂了「全球倫理宣言」,以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為基準,發表四大倫理原則:「不殺生——反對暴力及尊重生命」、「不偷盜——團結一致,維護公正的經濟秩序」、「不妄語——相互包容,以真誠的態度生活」、「不邪淫——建立兩性之間的平等權利和伙伴關係」。
此全球倫理的精神,與證嚴上人所言:「宗教者,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及慈濟「克己復禮」、「愛灑人間」的信念與行動不謀而合。正因「信人有愛」,相信每個人皆有不忍眾生受苦的愛心,慈濟人方能廣邀不同宗教與文化的人,加入淨化人心、救苦救難的行列。
證嚴上人常鼓勵信仰不同宗教的慈濟人,要對自己的信仰忠實;這和做慈濟兩者之間,可以並行而不悖,都是端正自己心念、行為,並對他人無所求付出。許多外籍慈濟志工也發現,做慈濟不但不會動搖原有的宗教信仰,反而因為關懷他人、克制私欲,讓自己的思想與言行,更實踐原來信仰的要求、更貼近親人教友眼中「虔誠信徒」的形象。
「全球倫理宣言」起草人孔漢思說:「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今日慈濟已走入國際,和多種宗教廣結善緣,開展出「多元」與「一體」共存共榮的氣象。在促進宗教與世界和平的美麗願景上,我們祈願一步步築夢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