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精神來自《無量義經》
1995-10-09 | 慈濟基金會
《無量義經》中有一段﹕「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慈濟三十年的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的…
茫茫人海中,能夠同心、同道又同志,是多麼難得啊!大家有緣共同走在慈濟菩薩道上,為普天下眾生奉獻心力,是多麼殊勝的因緣,你們要好好珍惜!
社會要詳和,一定要從「家庭」開始;家家幸福,才能建立祥和的社會;社會詳和,國家才能健全。而家庭幸福的主導者很多是「先生」,你們是慈誠幹部,要做現代人的模範。
智慧如日‧慈悲如月
今年很特殊,有兩個中秋。上個月的中秋氣候清朗,月圓如鏡;這個月的中秋,從昨晚到現在雷雨不斷,晚上是否能雲開見明月呢?不論天上的月能不能顯露,人人心中的月一定要常保光瑩!不僅年年有中秋月,最好日日都是中秋月—心中一輪明月,日日照耀大地,讓暗角眾生皆得光明、清涼。
佛教中,月代表「慈悲」,日代表「智慧」。日光一出,不論何種境界都能清楚顯現;人生只要有智慧,就不怕路途坎坷,不論環境如何,都能輕安自在。月代表慈悲——人生如火宅,在熱惱熬時,最需要如月之清涼;慈悲就能予人清涼、安詳。人生不可缺少智慧和慈悲,就像世間不可缺少日和月一樣。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慈誠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都已經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所以要以身作則,引導迷失真心的人,促進社會詳和安定。
成佛妙法十六字
慈濟精神以《妙法蓮華經》為主臬,而法華經之前有《無量義經》。佛陀宣演法華經之前,先演說無量義經,之後再接著演說法華經;可見,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經是無量義經的延伸。
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慈濟三十年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
靜寂清澄
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擾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山照,水來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志玄虛漠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甚深微妙無量義
在菩薩道上修行,應該相互鞭策、磨練,恆常抱持「虛心學習」的態度。我們都知道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既然他有能力成就別人成佛,可見他本身也是具足智慧與慈悲;但是他仍然現菩薩相,仍然常住學地,不斷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慈濟的千秋濟世志業,需要每位慈濟人「守志奉道」—法華經的精神,就在《無量義經》第一品「德行品」中那十六個字。
第三品「十功德品」,則解說這部經是何地深奧微妙。大莊嚴菩薩讚言︰「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敗壞。…」這部《無量義經》不但義理深奧,而且非常微妙,普被三根—不論是上根上智、中根中智、下根下智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經中的道理,發揮經中所言十種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功德力量。
發菩提心‧起慈仁心
例如十種功德力中的第一功德力,包括「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意指如果能將這部經運用在人間,就能教化人群,使未發心的人能發菩提心,自私不仁者生起慈悲心。
諸位,你們未加入慈濟時,有很多人不曾接觸佛法,也不知道什麼是菩薩,以及當菩薩應該具足什麼條件?但是,因為聽到、看到慈濟人身體力行救拔苦難眾生,而被感動,於是發心付諸行動。在還沒聽到、看到,還沒感動、行動之時,是「未發心者」;聽到、看到了,感動、也化為行動了,就是「發菩提心」。
真正的佛法,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自己受用,還能普及人群,這才是真正的「微妙」。這就是妙法。
再來是「無慈仁者起於慈心」—有的人比較自私,認為自己快樂就好,不關心別人的痛苦。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己快樂,為什麼不讓大家都快樂呢?
慈就是「予樂」—給予眾生快樂。社會人人快樂、人人幸福,這個社會才能詳和。如果只有自己平安,其他人卻受苦受難,自己能快樂得起來嗎?所以大智慧者一定是大家都快樂後,自己才真正感到快樂。例如諸位到慈院當志工,幫助病人化解煩惱;看到病人露出快樂的笑容,自己更歡喜!
想給別人快樂,自己一定要先建立「慈」、「仁」的心。對於欠缺慈仁心的人,我們必須設法教導他們將小愛化為大愛,引導他們投入服務眾生的工作。
「公信」源於「自信」
慈濟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公信力」。公信力從何而來?來自團體中每個人的「自信」和「自我要求」。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和佛一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進而自我要求、自我磨練,開顯本具的佛性。
自信從「心」起,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但是守持與否,要看你們自己。力量就在你們心裡,不能輕視自己喔!
慈濟精神來自《無量義經》,三十年來就是「守之不動」地力行菩薩道。各位都是慈濟世界的慈誠金剛,希望大家都能守「志」不動、億百千劫。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348期
茫茫人海中,能夠同心、同道又同志,是多麼難得啊!大家有緣共同走在慈濟菩薩道上,為普天下眾生奉獻心力,是多麼殊勝的因緣,你們要好好珍惜!
社會要詳和,一定要從「家庭」開始;家家幸福,才能建立祥和的社會;社會詳和,國家才能健全。而家庭幸福的主導者很多是「先生」,你們是慈誠幹部,要做現代人的模範。
智慧如日‧慈悲如月
今年很特殊,有兩個中秋。上個月的中秋氣候清朗,月圓如鏡;這個月的中秋,從昨晚到現在雷雨不斷,晚上是否能雲開見明月呢?不論天上的月能不能顯露,人人心中的月一定要常保光瑩!不僅年年有中秋月,最好日日都是中秋月—心中一輪明月,日日照耀大地,讓暗角眾生皆得光明、清涼。
佛教中,月代表「慈悲」,日代表「智慧」。日光一出,不論何種境界都能清楚顯現;人生只要有智慧,就不怕路途坎坷,不論環境如何,都能輕安自在。月代表慈悲——人生如火宅,在熱惱熬時,最需要如月之清涼;慈悲就能予人清涼、安詳。人生不可缺少智慧和慈悲,就像世間不可缺少日和月一樣。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慈誠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都已經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所以要以身作則,引導迷失真心的人,促進社會詳和安定。
成佛妙法十六字
慈濟精神以《妙法蓮華經》為主臬,而法華經之前有《無量義經》。佛陀宣演法華經之前,先演說無量義經,之後再接著演說法華經;可見,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經是無量義經的延伸。
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慈濟三十年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
靜寂清澄
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擾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山照,水來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志玄虛漠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甚深微妙無量義
在菩薩道上修行,應該相互鞭策、磨練,恆常抱持「虛心學習」的態度。我們都知道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既然他有能力成就別人成佛,可見他本身也是具足智慧與慈悲;但是他仍然現菩薩相,仍然常住學地,不斷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慈濟的千秋濟世志業,需要每位慈濟人「守志奉道」—法華經的精神,就在《無量義經》第一品「德行品」中那十六個字。
第三品「十功德品」,則解說這部經是何地深奧微妙。大莊嚴菩薩讚言︰「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敗壞。…」這部《無量義經》不但義理深奧,而且非常微妙,普被三根—不論是上根上智、中根中智、下根下智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經中的道理,發揮經中所言十種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功德力量。
發菩提心‧起慈仁心
例如十種功德力中的第一功德力,包括「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意指如果能將這部經運用在人間,就能教化人群,使未發心的人能發菩提心,自私不仁者生起慈悲心。
諸位,你們未加入慈濟時,有很多人不曾接觸佛法,也不知道什麼是菩薩,以及當菩薩應該具足什麼條件?但是,因為聽到、看到慈濟人身體力行救拔苦難眾生,而被感動,於是發心付諸行動。在還沒聽到、看到,還沒感動、行動之時,是「未發心者」;聽到、看到了,感動、也化為行動了,就是「發菩提心」。
真正的佛法,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自己受用,還能普及人群,這才是真正的「微妙」。這就是妙法。
再來是「無慈仁者起於慈心」—有的人比較自私,認為自己快樂就好,不關心別人的痛苦。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己快樂,為什麼不讓大家都快樂呢?
慈就是「予樂」—給予眾生快樂。社會人人快樂、人人幸福,這個社會才能詳和。如果只有自己平安,其他人卻受苦受難,自己能快樂得起來嗎?所以大智慧者一定是大家都快樂後,自己才真正感到快樂。例如諸位到慈院當志工,幫助病人化解煩惱;看到病人露出快樂的笑容,自己更歡喜!
想給別人快樂,自己一定要先建立「慈」、「仁」的心。對於欠缺慈仁心的人,我們必須設法教導他們將小愛化為大愛,引導他們投入服務眾生的工作。
「公信」源於「自信」
慈濟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公信力」。公信力從何而來?來自團體中每個人的「自信」和「自我要求」。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和佛一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進而自我要求、自我磨練,開顯本具的佛性。
自信從「心」起,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但是守持與否,要看你們自己。力量就在你們心裡,不能輕視自己喔!
慈濟精神來自《無量義經》,三十年來就是「守之不動」地力行菩薩道。各位都是慈濟世界的慈誠金剛,希望大家都能守「志」不動、億百千劫。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