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嘉年華 原鄉部落上菜

2014-07-08   | 王鳳娥 楊寶月
透過傳統歌舞,展現原住民的活力,四百多位村民熱情參與,如同嘉年華會。活動首次宣導鄉親自備環保碗筷及水杯,落實環保愛地球和素食健康理念。(攝影者:許榮輝,地點:佳民村多功能集會所,日期:2014/06/29)
「炒米粉呀炒米粉,紅蘿蔔加香菇絲,吃了包你眼睛亮晶晶呀,眼睛晶晶!」「炒三杯呀炒三杯,杏鮑菇、猴頭菇、麥豆腐,吃了包你精神百倍呀,精神百倍!」慈濟志工郭麗卿和吳懿勤在佳民村舉辦的「佳人民情」文化傳統歌舞展演活動中,以活潑逗趣的數來寶「上菜秀」,介紹慈濟志工與佳民鄉親分工準備的十三道色香味美的健康素食,希望大家吃得健康又歡喜!

6月29日,花蓮秀林鄉佳民村舉辦一年一度的文化傳統歌舞展演活動,村民主動提議全程「素食不飲酒」,透過傳統歌舞,展現原住民的活力,四百多位民熱情參與如同嘉年華會。

素食不飲酒 以茶代酒保健康

慈善深耕在花蓮秀林鄉佳民村,從居家修繕、宣導以茶代酒,到成立茶友會,陸續看見成果。這次藉由一年一度舉辦的傳統歌舞展演活動,村民主動提議全程「素食不飲酒」,在志工的努力下,村民帶動村民,讓健康理念深植原鄉部落。這次活動不同以往的是,大家通通自備環保餐具,還首次嘗試素食不飲酒,落實健康理念。

數來寶上菜秀前,志工徐文安指著一條拉開有她身高五到七倍長的繩子告訴村民說:「這是我肚子裡大腸、小腸的總長度,身高越高腸子更長。肉食動物像獅子、狗、貓,牠們的腸子只有身長的三倍,容易腐敗的肉類消化時間短,且胃酸比人類多十倍,可以控制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徐文安繼續說:「如果每天把二百公克的動物脂肪給小白兔吃,兩個月後,牠將會血管硬化,人類的消化系統和小白兔是一樣的。」

吳懿勤也說:「年長者,一定要注意飲食,少吃肉,多吃蔬食,才可保持身體健康,喝酒更是萬萬不可,以茶代酒可長保健康喔。」

「上菜秀」結束,寬大的多功能集會所二側長桌上,分四個動線放滿了炒米粉、炒三杯、涼拌筍、鹹酥麥豆腐、炒四色、炒絲瓜、黃瓜釀、南瓜包、竹筒飯、原味麻糬、炸南瓜山蘇脆餅、茶凍、檸檬紅茶等素食風味餐加茶飲,叫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

這時,村民拿著自備的餐盤、碗筷,在慈濟香積志工貼心服務之下,大家的碗盤裝了滿滿想吃的食物;坐下來、或一家人圍坐一起,享受一餐難得沒有酒、沒有肉的素食晚餐。
慈濟志工在用餐前精心策劃一段吃出健康秀,並先帶動現場〈環保最樂活〉先來動動身體喔。(攝影者:邱繼清,地點:佳民村多功能集會所,日期:2014/06/29)


素菜接受度高 原民朋友稱讚

「習慣嗎?好吃嗎?」「好吃,吃很飽。今天吃這樣很健康,下次我要多煮素的菜給孩子吃。」身穿紅色圍裙的吳秀美女士,本來正準備煮晚餐,孩子說活動中心有晚餐可吃,她就趕來了。

有一位年輕媽媽在餵三歲小女兒吃米粉,爸爸碗裡的食物已吃完了。「小妹妹,妳喜歡吃什麼菜?」「吃『麵麵』。」媽媽笑著說:「炒米粉真好吃,女兒很喜歡。今天的食物,好吃又乾淨。」

有位林秀珠女士忘了帶碗,就在附近隨手摘一片芋頭葉當碗,吃得好滿足,直說:「好吃、不錯,以後可以多吃素。」她說,以前原住民出去工作,就用芋頭葉、香蕉葉或檳榔葉包飯吃,這樣環保又健康。

而促成此次因緣,能在原住民文化傳統活動中,以素食饗宴取代大魚大肉和喝酒的傳統習慣,是因慈濟志工在佳民社區深耕多年,加上今年慈濟四十八周年慶,邀請「鄰居」──佳民村長者來靜思精舍用餐,他們驚訝「素食也可以這麼好吃」。因此長者們和秀林鄉民代表林素美女士討論後,決定這一次的原民歌舞展演盛會,就請慈濟志工來幫忙煮素食。

林素美笑著說:「今天的菜非常好吃,不像是吃『素』,倒像是吃我們原住民菜,吃到食物原味的感覺呢。」

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族群專任委員的林日金先生,則分享平時偶而也會去吃素食,他說:「今天吃很多,最喜歡吃『黃瓜鑲』。」

志工動員費心思 專人指導更安心

這全素食、全環保(不提碗筷)、不喝酒的素食風味餐,慈濟志工看到原住民朋友吃得很高興,二天來的辛苦準備和炊煮也值得了。負責這次餐點調配設計的香積志工鄭玉珠,因眼睛有恙,由志工林杏玫代理負責。
慈濟志工一字排開,鄉親自備環保碗筷上前盛裝美食。(攝影者:邱繼清,地點:佳民村多功能集會所,日期:2014/06/29)

林杏玫表示:「設計菜色時要考慮老少咸宜,有些菜要稍重口味,有些菜要軟易入口消化,有淡口味的、有鹹酥口味,除了口味豐富,菜的顏色也非常漂亮,讓人覺得素食不會單調,有視覺和味覺的享受。」

從6月28日早上開始,香積志工就在精舍大寮忙碌前置作業了,例如「黃瓜鑲」內饀中的芋頭先削皮切塊蒸熱,加上香菇泡軟和紅蘿蔔、涼薯削皮後都要花功夫一一切細碎備用;鹹酥麥豆腐的乾麥豆腐塊,要先泡水,擠乾水份後撕成絲條狀,再用油炸酥備用……

在切芋頭時,志工鄭愛鑾右手拿大菜刀,往左手握著的芋頭切下,再「撥」出去,只見一塊塊不規則切口的芋頭落下,「這樣不規則的切口,在蒸的時候,芋頭塊之間有空隙,才容易蒸熟透。」

6月29日下午一點多,三十幾位志工在大寮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有人泡米粉,有人洗菜、切菜,有人煮冬瓜茶,有人拿大鏟炒米粉、炒菜,有人泡紅茶,有人切西瓜……兩位拿大鏟在大鐵鍋裡不停翻炒,臉被熱氣燻得紅通通,衣服也早已汗溼透的程玟娟和楊美寶,因為香積大廚鄭玉珠不能來,兩人開始手忙腳亂有些緊張,精舍德富師父走過來看到了就過來幫忙,讓程玟娟和楊美寶感到安心又窩心。

「一定要試吃湯汁有味道了才下米粉,還要加點烏醋才好吃。」「水太多了,火要大一點,湯汁不要太多,米粉才會QQ!」富師父在火爐旁叮嚀著,並拿起各種調味料一一放入大鍋中。

「炒米粉的胡椒不能放太多,有小孩要吃喔!」范壘走過來輕聲提醒著。

原民美食強助陣 營造文化部落

慈濟志工有香積菩薩的動員,佳民鄉親為了響應歌舞展演盛會,28日下午眾人上山砍竹子、採月桃葉為竹筒飯做準備。

三十六歲佳民村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執行長林俊雄,陪同上山砍竹子卻不熟捻,他笑著說自己適合寫企劃、解說,工作部分還是需要老一輩的付出。

從官校企管科畢業的他,在西部工作一段時間,但是,仍然喜歡原鄉文化。然而看到自己的部落一成不變,二年前決定回到家鄉,企圖將傳統文化變成資產,注入改變創新理念,加工改良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自去年起協助成立老人關懷站,寫企劃。

他說他是被北部來的一位官員的一席話驚醒的,「我走進你們部落,但感受不到你們是原住民部落?」

林俊雄又說,佳民村有泰雅族、太魯閣族、塞德克族、阿美族,這次的活動是希望把大家的記憶融合在一起。因此,竹筒飯、麻糬、佳民特產有機山蘇,希望營造一個文化部落的氛圍。
林秀珠女士忘了帶碗,就在附近隨手摘一片芋頭葉當碗,吃得好滿足,直說「好吃、不錯,以後可以多吃素。」(攝影者:王嘉彬 ,地點:佳民村多功能集會所,日期:2014/06/29)


老老少少備食材 傳統中具創意

一群老人家一起亨著原住民歌曲,一起快樂的做著麻糬、竹筒飯、炸山蘇。一會兒分享挑竹子的訣竅,要一年生的竹子才有那清香的內膜,要月桃葉封口增加香氣,竹子也要鋸成一小段一小段同樣的長度,以前用手鋸,現在則有機器代勞比較輕鬆囉!

林素美表示這次活動還好有慈濟志工的幫忙,「大家都做得很開心!」一點都不累。「在你手上很溫柔,就像你的心一樣溫柔。」洗淨了雙手,伸手撈起和著南瓜絲、山蘇葉與麵糊的當下,美味南瓜山蘇脆餅的製作人古美玲媽媽,要慈濟志工去體會麵糊與山蘇的結合。

老老少少,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吃這種方式的素食自助餐,不管是慈濟志工推出的素食口味,或佳民鄉親的傳統美食,現場開心的用餐場面,前來參加的政府代表都說很有創意;自備環保碗、筷及水杯,別開生面的合作,希望奠定新的里程碑,凝聚大家互助的力量,不間斷的付出,共同攜手守護鄉親健康。【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鳳娥、楊寶月 花蓮佳民村報導 2014/06/2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