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回向  入群造福

2022-06-27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面前的那一群苦難人,就是現身苦相來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看到了,趕快來回報一下——如何幫助他們,這叫做菩薩回向。知道有福了,我們有因緣,因緣、福報,你就要去付出,這叫做福報。你有這樣的因緣回報給苦難人,分分己獲,你做出去的就是自己的福,所以來生來世就是比今生會更有福。」
【證嚴上人6月27日志工早會開示】
「最近一直一直都要說我們很有福,雖然佛陀說人間苦難;的確是苦難,苦難偏多,但是知足就是有福人,我們滿足嗎?有沒有滿足自己現在的生活?有嗎?有,滿足,知足常樂。知足的人都可以看到——現在感恩科技發達,讓我們回歸到佛陀的故鄉尼泊爾,更讓我們看到藍毗尼園,佛陀修行的地方;而且看見了說法的地方王舍城,這都是現在科技讓我們可以了解,追到了佛陀的足跡,他的出生地,他的修行的過程。看到了二千多年後的現在,佛陀的故鄉藍毗尼還在,他們現在的生態,我們也看到了……」
 
證嚴上人在6月27日的志工早會上,提及為紀念佛陀,國際間很多人發心立願在佛陀的故鄉建設寺廟;雖然看得到輝煌的建築,但是他們建寺廟是為求福報,建好了寺廟便離開,裡面的修行者並不多,在那裡修行也不知佛法正確與否,所以要到佛陀出生地求法,但佛陀的精神已經很難找到,只能看到一些古蹟而已。看見佛陀故鄉貧病苦難,希望人人見苦知福啟發善心善念,也期勉人人理解佛法真義,感恩菩薩示苦,付出造福落實佛法在人間。
 
「過去阿育王時代,發心建設,曾有一段時間培養不少僧人,但是現在已經沒落,因為法只是在寺廟裡,只是生活托缽。佛陀來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教菩薩法,可惜只是有形象,少了法住世,好像太低迷了,沒有入世,哪怕是有事聞法,也都是供養。建設寺廟、供養僧團,就是少了那一分關心人間疾苦的生活,少了這一塊,所以佛法在印度很快地就沒落。」
 
佛陀故鄉貧病苦  慨嘆善種不萌芽
 
上人不由感嘆,每一回從新聞報導看到佛陀的故鄉,佛法在當地未正確存在,內心總是感到很悲悽,至今當地居民還是過著很原始的生活;不知如何才能把佛法真正地帶到佛陀的故鄉,如何輔導他們的生活走向正確的方向。
 
「兩天前看到我們的同仁在報告,看到了他們的生活,而且報導著恆河,在佛經裡很有名很多說法譬喻都會用恆河——恆河的生活、恆河沙的數量,經典裡很多用恆河跟須彌山來譬喻。真正的須彌山跟恆河,它們在印度裡,都是很有名的名山跟很有名的河,都是人的生活。看看人出生了第一個就是要抱到恆河洗一洗,往生了總是也要到恆河去洗一洗,才在恆河旁邊就是火化,火化了以後又是跑到了恆河去。那一條恆河,人喝的也靠這一條(河)水,生活的一切都是在這一條(河)水邊,從生到死,中間的生活,這就是二千多年來,我們所知道的佛陀描述這印度生態,總是常常看到。」
 
當地人們貧窮,沿途乞討的乞丐很多,要如何脫離貧窮?上人一語中的指出,第一個先要辦好教育,沒有教育,便脫離不了貧窮。
 
「看看孩子,天氣那麼熱,他們坐在路邊,在太陽底下,把食盤排在前面,人坐在地上,就是等待有愛心的人,這樣一盤盤的食物給他們。這就是他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見怪不怪,就是這樣。看著是真的心靈感慨很多,這是佛陀的故鄉,我們要如何去轉變他們的生態?就是輔導、教育。」
 
日前,慈濟志工呂慈悅邀請專業攝影團隊記錄過去佛院宣說法華經的靈鷲山及王舍城現況,從實地拍攝回來的影像中,發現印度人耕種的方式還是很原始,人民普偏窮困,糧食不足也沒有錢買米糧,更遑論孩童教育問題,惡性循環不斷延伸,儘管世界許多佛教徒,觀光客前往朝聖,依舊沒有帶動當地經濟繁榮。
 
「但是去了,都是外國人來導覽,因為語言(不通)還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才能去做導覽,所以導覽了,觀光客給的錢,他們也帶走了。所以在當地生活還是這樣地窮,得不到外來資源,所以窮的還是窮,只是帶給了他們的是垃圾,資源同樣都是被帶走,所以他們的窮是永遠,唯有當地要有教育,要真正地有心人發心如何輔導。」
 
智識不開苦循環  因緣具足菩薩來
 
上人期望有心人發心助當地孩童受教育翻轉貧窮,一如,多年前慈濟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等人,前往尼泊爾看見當地普偏貧窮,生病了無力就醫而發心定期到當地做義診。
 
「但是義診要有地方,後來就在當地蓋了一個簡易的義診所。當地政府對慈濟也有期待,期待我們就地蓋學校,我們也開始了,但是畢竟是從國外來,當地的種子總是還無緣帶起來,語言不通,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因緣不具足。後來這幾年從馬來西亞(慈濟人)認識了一位麥特立法師,了解他很發心很有心,在那裡跟慈濟來會合,但是因緣又是這樣,麥特立法師最近身體欠安,他有癌症,他也開始要住院治療、化療,但是也是很難能可貴,他還是時常帶病走入(苦難)去關懷,這樣的精神也很令人感動。」
 
不忍當地普遍受貧窮所苦,儘管交通不便醫療不足,各種生活物質條件都相當落後,慈濟人依然與麥特立法師合作共善;不過,即使有心,有時候也難免感覺到無力感。
 
「看到了(畫面上)這個孩子,馬來西亞陳醫師總是去為了尼泊爾藍毗尼(付出),他要去勘察,看看我們要如何去幫助,看到這男孩子那麼小趴在地上,看他用嘴在尋找奶嘴,原來這個孩子腳無力,總是殘疾,總是把他丟在地上。也許他的父母親去工作,把奶瓶放在地上,讓孩子自己去尋,自己去找這奶喝。這不是有人報的個案,不是這樣,隨時去了就可以看到的個案,所以可以看到當地的窮困,實在是苦,苦不堪。慈濟人看到了這樣的生態,如何把他當成人,不是一般的眾生;我們要把他當成是人,需要先救人,救人、救他的生態,還要如何開他的慧命,所以需要教育。」
 
在那裡,眾多苦相觸目所見;畫面上是一位眼盲的媽媽夏拉達,處境同樣令人不捨。
 
「她聽到了聲音,而且有人靠近她,靠近她,跟她說話的人伸手摸著她,她感覺到她的臉頰有人用手接觸她,她就趕快伸手把這一隻手抓住了。摸摸這一隻手,這一隻手手上戴的是念珠,戴念珠的這一位菩薩——慈濟人就跟她說,這是念珠;念珠上面有這一張像,是上人的像,她就聽了,把這一個念珠拉到她的額頭,她就說感恩。」
 
雖然眼睛看不到,但她的耳朵聽得到,於是她就將慈濟志工戴的念珠,上人的法像貼在自己的額頭上,想為那張像的人祝福。
 
「到底是我們為她來祝福,或是她要為我們祝福?我很相信她是虔誠地祝福,但是我們要發心,已經看到了,我們用菩薩心來回向給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如何回向給他們,為他們造福?因為他有虔誠的心,就是有這樣的因緣,我們碰到他,看見他,這就是他有福,被菩薩看見,所以菩薩開始要啟動幫助他。其實他的家的後面,遠遠就看到了個學校,但是她的孩子沒有辦法入學,沒有辦法去讀書。」
 
慈濟人發現,她的孩子已經到學齡,卻因為付不起學費,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幸好遇到了慈濟人。
 
「為什麼沒有讓他讀書,學校這麼近?沒有錢,一學期才新臺幣一百四十塊,一年兩個學期,就是每一年的教育費也才兩百多塊,可以翻轉這個孩子的一生,但是慈濟人如果沒有發現,他是翻轉不了的。他的生命宿命可能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長大,就如他的父母這樣的生態,一代代地延續下去,所以那個村莊總是一直一直就是窮,需要有因緣,菩薩出現了,從他方那就是馬來西亞,印度他方的菩薩,馬來西亞的菩薩來到了尼泊爾,所以這就是他方菩薩到尼泊爾,能幫助他,幫助他的窮,成就孩子的教育,讓他長久培育孩子。」
 
有心有緣善會合  悲智雙運濟苦難
 
土地要有人耕耘,才有收穫的契機;一粒種子布種後,也需要時間,才能成就一切。培養孩子成就孩子的學業,自然就可以翻轉他的家庭生活,改善經濟條件,這都是需要靠因緣。
 
「佛法所說的因緣的確很重要,沒有因緣,哪有旁邊的這位『藍天白雲』靠近他的身邊呢?就是有因緣,他方的菩薩來到了,把孩子帶到學校去了,他就是有希望可以接受教育,所以說來因緣不可思議,菩薩在人間,人間就有希望,佛陀出現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教菩薩法。因為古時代佛陀出生在印度,通通叫做是印度,那麼王舍城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現在這個國家獨立叫做尼泊爾,尼泊爾裡面叫做王舍城,王舍城的附近藍毗尼,就是佛陀的出生地,佛陀行腳度化眾生的範圍,這都是我們現代科技可以走到、看到、觸摸到、幫助到,這就是因緣成熟。」
 
因緣不可思議,上人期許眾人把握因緣,真正地回饋佛陀的故鄉,培養種子在當地興盛佛陀的正法。就如麥特立法師,有心也有緣,走入當地幫助貧窮苦難人。只是力量還不夠,還要更多更廣的人力跟他配合,延續佛陀的慧命。
 
「期待與佛有緣的佛教徒人人來發心,把握因緣會合起來回歸佛陀的故鄉。當地有五座寺廟,有比丘尼的寺廟,我們要如何教育,把出家的精神投入人間,就是大乘佛法,不是獨善其身只是守在裡面自己修行,延續過去時間到了去托缽;時間到了托缽回來吃了飯,那叫做修行,這樣佛法如何能興盛起來呢?」
 
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教菩薩法。上人開示,只是誦經、念經無法興顯佛法,要行入菩薩道身體力行利益眾生,運用智慧啟發愛心救濟苦難,才是佛法的宗旨。
 
「各位,慈濟在臺灣成就慈濟也是一大事,我們所有慈濟人也都是發心立願,這樣一大事利益眾生的心願已經建立了嗎?不分在臺灣、馬來西亞,我們現在看他們身穿的不就是現在各位你們在師父的面前所穿的嗎?《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入了如來室,因為我們都是佛教徒,我們聽聞的都是佛陀的教育,所以我們已經入如來室,佛陀來人間,三界裡面我們就是在人間要學佛法的人,所以我們通通進入了如來室,就好像去一間學校,我們同時要學佛,我們穿起了學生的制服。慈濟人我們穿起了慈濟的『藍天白雲』,『藍天白雲』身體力行在人間,跨國去幫助(苦難人)。」
 
入群造福修好緣  分分己獲增慧命
 
福不是求來的,上人期勉,人人要懂得佛陀教示的道理,用佛陀教的菩薩法去行經,緣苦眾生造福人群。
 
「總是慈濟人見苦,我們有這樣的因緣可以見苦,現在科技發達,遙遠的地方,現在的生活,把它拉回來在我們的面前,向著我們教育,在給我們教育,所以我們要懷著感恩心、恭敬心,面前的那一群苦難人,就是現身苦相來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看到了,趕快來回報一下——如何幫助他們,這叫做菩薩回向。知道有福了,我們有因緣,因緣、福報,你就要去付出,這叫做福報。你有這樣的因緣回報給苦難人,分分己獲,你做出去的就是自己的福,所以來生來世就是比今生會更有福。」
 
法入心付出植福,再回向回來增長慧命,上人諄諄教誨,勗勉人人把握今生此世累積福緣,投入付出,修福又修慧生命才有價值。
 
「福和慧要怎麼修?是付出,付出,見苦知福多造福,這樣我們福因福緣具足,那就有很多的好因緣給我們修最好的教育,來生來世有智慧,時時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佛法在人間,這樣就會生生世世,總是大家要好好重視因緣。總而言之,菩薩,好好地把握因緣,利用時間,好好修福修智慧,把我們的心修好,煩惱無明要消滅,造福人群要增長,祝福大家福慧雙修,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