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無執著 聚福無量

2022-09-05   | 慈濟基金會
緬甸「米撲滿」的故事,印證了「有心就不難」,貧困人也能當一個手心向下的布施者。證嚴上人開示:「所以常常都這麼說,付出對自己沒有影響,點滴付出,這些東西集起來就有份量,所幫助的也是有份量,五萬多人可以幫助三千多戶。感恩人人,鄰幫鄰、村幫村,現在就這樣的觀念,一村幫助一村。富有愛心,那就是人人心均富,人心都是很富有。富有的心,那就是善念。」
【證嚴上人9月5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間,要好好地把握每一個晨間開始,每一天的分秒都要重視、把握,才能真(心)希望可以累積歷史。人生的價值就是要有歷史,所以一直都在說,盤點生命價值。」
 
證嚴上人於9月5日志工早會中,再次提醒時間累積一切,微小的善念匯聚起來就能救拔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乃至牽引受助者遠離造業的淵源,這是善法的力量。
 
清淨佛性人人有  行菩薩道拂無明
 
娑婆世界,苦難偏多,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傳法,如何讓佛法能世代延續,持續救度眾生,是當今佛弟子的使命。
 
「佛陀來人間,一直到現在,整個地球、天下之間二千多年來只有一個佛,二千多年前的他出生人間,覺悟宇宙天地萬物的真理,所以他在人間四十多年的說法,他的精神理念、法的正確,二千多年來有接受到佛法的,總是一心一志投入,體會、了解、身體力行,慧命延續了到現在。我們現在佛教徒,學佛者就需要有這樣的使命——接受了身體力行,口口相傳,那人要用接力的力力相接,讓它普遍人間。」
 
佛陀揭示了眾生平等,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有清淨本性,都可以成佛。
 
「人間本是苦,苦難人多,窮人也多,心靈無明眾生也多,都需要把法,解開了眾生的無明,啟發了人人心中的愛,同時引導入佛法精神。這叫做長情,叫做覺有情。那覺有情,知道人本具佛性,人人本是佛,只是無明成為凡夫;凡夫現在接觸佛法,也可以學佛行菩薩道,那同樣還是回歸佛陀的本性,發揮愛的能量救世救人。」
 
人人可救世,也就是要付出力量來改善他人的苦。但佛言人有二十難,其中的貧窮布施難,實因貧困者自身朝不保夕,如果要引導他付出,就要先善用方便法。
 
「人生苦中貧,貧是苦,因為貧窮就是事事困難,愛心善念也都要先飽足,要先吃得飽,才能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力量開闊去幫助人。所以方便法也是真實法,只是應眾生的根機所需要,我們及時解開他的困難,他的困難被解開了,心存感恩了,他就能認識法,打(斷)了無明,解開了困難。」
 
日存米糧鄰幫鄰  富有愛心樂布施
 
2008年5月2日,緬甸遭遇強烈熱帶颶風納吉斯侵襲,慈濟志工跨國馳援,也帶動了本土志工,在他們心中種下善種子。
 
「看看十多年前,那個時候,納吉斯颱風幾乎毀滅性的災情,慈濟在臺灣接到了訊息,就開始去了解;那幾天後,有八個國家,大家會合起來,就開始展開了救災的工作。看到那個時候,接受到慈濟的那一群人,他們接受到現在,他可以付出去(助人)。」
 
慈濟志工跨國前往緬甸進行發放,除急難階段所需的糧食之外,也針對農民發放稻種,恢復他們的生計。這些農民感念慈濟,從當地固有分享糧食的精神,發展出「日存一把米」的運動,顧名思義,也就是當一個家庭準備煮飯之際,會從米罐抓起一把米另外存放,這些另存的米就用來幫助其他更窮困的人。
 
「有一回,我在臺中,一大早心血來潮,那看到了他們那一把米,就要靜淇(資深慈濟志工李惠瑩),我叫他們抓一把米來。『來,去算一算,這把米到底是幾顆,知道嗎?」1,354粒,一把米。所以開始,1,354一把米,就一直在說話——不是米說話,是我說話,就這一把米的故事展開了。』
 
這些年,上人不斷講述緬甸「米撲滿」的故事及其所代表的精神意涵,尤其從本土志工烏善丁長年的帶動下,當地村莊紛紛響應,已有五萬七千多戶的「米撲滿會員」。這也印證了「有心就不難」,貧困人也能當一個手心向下的布施者。
 
「所以常常都這麼說,付出對自己沒有影響,點滴付出,這些東西集起來就有份量,所幫助的也是有份量,五萬多人可以幫助三千多戶。感恩人人,鄰幫鄰、村幫村,現在就這樣的觀念,一村幫助一村。富有愛心,那就是人心均富,人心都是很富有。富有的心,那就是善念。」
 
法譬如水滌習氣  善啟智慧貧能施
 
佛法的救度,不僅是拔苦,更有幫助他們離苦得樂的終極關懷。米撲滿的行動在啟發人人的一念善心,後續還要讓人接受法,滌除自己的習氣。
 
「有的村民還有不好的習慣,愛喝酒、愛吃檳榔,儘管已經呼籲他的一把米,但是習慣還沒有改。捐一把米大家可以做得到,改變掉了喝酒、檳榔、賭博的習慣有一點困難,但是慈濟人鍥而不捨,還是時常把我的相片給請出去了,說『證嚴法師說的』,那把相片帶起來,靜思語跟他們教著,要發給他的米,米袋裡印上靜思語,翻譯成了緬甸文。所以這樣的翻轉,總是從不會要把他教到會,了解慈濟的精神。」
 
從受助者的角色,也能翻轉手心成為布施者,其中的關鍵就是瞭解了佛法的精神,在生活中落實,也把精神理念傳出去。
 
「我最常說的就是烏丁屯,都會繞在田的旁邊,一直念靜思語,不灑農藥,也沒有撒什麼肥料,總是繞著他的田的周圍,一直在那裡念靜思語。十幾年前,那他的田周圍的(田)都有蟲,他的沒有蟲,而且他的稻穗長得比別人好。所以認真耕耘,改變自己的習慣,也投入了慈誠隊,他的生活改變了,他也蓋起了自己的紅磚屋,開始在他家裡就會辦茶會。就這樣的,把這樣的愛就落地了,開始教育,影響了不少人。」
 
一念善心不思議  福人耕福居福地
 
佛法有不可思議功德,以農為生的烏丁屯,對稻種念靜思語,他的稻田比周遭豐美;另有一位農民多丹丹忒,因為不願噴灑農藥除福壽螺,誠心與螺「商量」共生息的方法。
 
「她的田也就是會有福壽螺,都會把秧苗吃掉,那她要怎麼辦?她也會學習,她就跟牠說好話,跟牠妥協,天天跟螺仔說好話;她就發出了一小區,就說:『你能夠吃,但是要吃吃這塊。』不可思議,真的那些螺要吃的就是吃那塊。她就是劃一個區域,讓螺還是可以生存下去,但是不損壞掉了其他的秧苗,這實在很不可思議。」
 
從這個真實案例,上人提醒,善法看似不可思議的背後,是人的虔誠心念。
 
「我們要相信善、法,可以感化一切眾生,善法要入心,入心要虔誠的信念。所以這分虔誠的信念,心心念念那很自然就是有福、福氣;那這個福氣就可以感化他的那一片地、地氣;這個地氣、他的福氣,這片的福氣,為他養成了好的秧苗,給予他的一片田,那割稻子,穀種很飽滿,所以幫助了他們的生活,吃了有餘。」
 
上人續道:「總而言之,真實如法,有田有地,最重要是他的心地,已經善法改變了他的心,所以他造福,人間有福氣;已有了福氣,做什麼都會很順暢。所以他這一片地,福人居福地,福人耕善,所以福人、福地、福田,總是在這一念善心。」
 
有形布施無量捨  行善行孝是造福
 
緬甸農民布施的稻種有限量,他們願意幫助窮人、善待眾生的心念則是無窮;無形的心難以被人看見,但有形的稻種是愛的見證,可以被計算,也能讓其他人瞭解佛法真實。
 
「所以,常常跟大家說,我們要好好的學會數據,那數據累積起來,會感覺有量;等到你會算數了,有量了,那就要產生信心;有了信心,就可以造福無量;所以造福無量,到了你不執著,相信自己可以幫助無量的人。所以從有數量,十幾萬的量,現在就把它化為無量,那口口相傳,人人(傳)十幾萬,更無量。」
 
佛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布施的慈心無邊際,要形成無量功德,為人間帶來無量福氣,也要對布施的有形用無量的斷捨,不執著於付出的形象。
 
「所以,心無量就無執著,無量就不用再去計算了——無計算就無執著,總是相信自己要多弘揚善法,讓人人接受到了善法,人人跟你跟我一樣,不都是天下無量福嗎?從這樣無量的福氣去籠罩大地,不就是國泰民安,這周圍都是福,福氣,可以讓氣候風調雨順,人的身體四大調和,那就健康了。那就我們要積福、造福,要行善,無限量的付出。菩薩們,行善行孝不能等,這是時常說。」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