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精神 募心弘法

2022-12-22   | 慈濟基金會
上人籲請大家要廣為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邀請大家共同響應「弘法利生」。開示: 「我們現在都說『弘法利生』,我說的方法就是這兩個字『弘法』,弘法就是為了『利生』。五十多年前,那時大家認為弘法是方法,五十年後的現在,要跟大家說,同樣是這個(閩南語)發音,但是這兩個字要糾正過來,知道那字的『弘』,弘法就是我們現在大家說的『弘法利生』。」
【證嚴上人12月19日桃園溫馨座談開示】
「我們來人間,我們要記著來人間做什麼事。慈濟人、慈濟事,『五毛錢』的故事我們要常常提起,你們這時候在(愛心)店家放竹筒,希望你們大家都要知道竹筒的故事。」
 
五十六年前(1966年),三十位家庭婦女響應證嚴上人「竹筒歲月」精神,日存五毛買菜錢作為救濟之用,點滴累積成就現在的慈濟世界。證嚴上人12月19日於桃園靜思堂與愛心商店推動團隊、弘法利生推動團隊溫馨座談時談及,竹筒歲月的故事雖然淺顯易懂,卻隱含著慈悲利世的大道理,籲請大家要廣為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邀請大家共同響應「弘法利生」。
 
「我們現在都說『弘法利生』,我說的方法就是這兩個字『弘法』,弘法就是為了『利生』。五十多年前,那時大家認為弘法是方法,五十年後的現在,要跟大家說,同樣是這個(閩南語)發音,但是這兩個字要糾正過來,知道那字的『弘』,弘法就是我們現在大家說的『弘法利生』。」
 
竹筒歲月,募的不是大家口袋裡的五毛錢,而是每一位有心人的愛與善。為了彰顯民眾的愛心與願行,上人期待大家透過一個個身體力行愛的故事,與有緣人分享只要付出點滴,就可以為天下眾生付出的意義與價值。
 
「看看這個五毛錢,我們從那個時候,也是為了李阿拋(註一),你們知道?(眾答:知道)眼睛(失明),這也跟醫療有關,所以開始(蓋大愛屋)。還有另外一位我們去幫他蓋房子,陳才他是撿石頭來捐(註二)。過去這些故事,就可以讓我們用來跟商店的人做分享。過去實在是很簡單,但是讓慈濟利益眾生的力量很大,不要輕視這些故事。所以放竹筒在店家裡,就是讓我們有因緣去宣導人性的本善,也可以去跟大家說那樣的因緣。」
 
發心菩薩入人群 法度有緣解迷津
 
人生難得來到這個無常的世間,要把握因緣,隨分隨力造福人間。不僅自己造福得福,更要積極向他人廣說因緣法,讓人人了解生死的自然法則。
 
「想到了在這生與死,是自然法則,怎麼生來?全身剝皮會痛,風刀解體的知覺,突然間生出來,哇哇大叫。這嬰兒在母體裡乖乖不會叫,一出來就那麼大聲會叫,我們就要去想是為什麼?用腦筋去想就可以,我是去想說這樣在肚子裡保護得好好的,從無形變有形,這都是開始,我們要去瞭解。」
 
母親懷胎十月,讓我們出生於人間。雖然脫離母胎時,受到空氣接觸而刺痛地哇哇大哭,卻是要感恩父母給予我們健康的身體,能安然無恙地成長,應該要善用我們的正視、正聽,培養正思、正念、正覺,以求有益於人間。
 
「不要讓自己看起來身體好好,但是心理就是有病,受到那樣的無明,在身體上一直醞釀、醞釀,變成了心態不健康,這樣也很辛苦,這就是人生的苦……不過,我們很有福,有此因緣進入慈濟,我們是群,不是獨,有時候我們在講話,知道(他)有這個煩惱,將此經驗和煩惱,我們體會得到,就告訴他。」
 
雖然我們不是覺有情的大覺者、大菩薩,但我們都是有著與佛陀同等清淨自性的初發心菩薩,能夠用愛關懷天下眾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有緣人開迷解惑。
 
食存五觀思來處 感謝天下眾生恩
 
「借力使力,大哉教育,師父最近常講『大哉教育』,推素是人人要重視;開口吃,不是吃得如何,第一要考慮身體,病從口入,很多病菌、細菌,有的是從口進來。很多眾生物命吃進去,肉類吃進去會臭,菜類它不會,吃進肚子會乾淨地消化,肉類難消化,在肚子裡作怪,也許會帶著病菌進去。大家多素、少葷,最好不葷,最好是茹素。」
 
上人常說「多用心」,連「吃」也要用心。不論是空心菜、莧菜、芹菜等各式各樣的蔬菜,每一種蔬菜都各有它不同的滋味。而要成就這一桌的餐食,需要農作生產線上許多人的努力才可得到,怎能不感恩、不用心吃飯呢?
 
「我們每天吃飯要雙手合十,合十是要看今日的菜好吃嗎?不是!是〈五觀文〉(註三),要捧這一碗飯,碗從哪裡來?讓我們吃的有品質。不像窮困的國家,隨便摘一片菜葉,隨便破掉的碗盤,或用手在那邊抓。吃飯吃得很莊嚴,因為有器具,有這一雙筷子,我要拿筷子,都慶幸有這雙筷子。吃得有氣質,手不用沾油,碗、筷都值得我們感恩,何況是那些飯、菜、油、鹽,大家要多用心,要感恩心。」
 
上人不斷提醒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心存感恩。尤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長期以來受到人類經濟發展的破壞,開始陸陸續續以各種災難的形式反撲,以對人類的傷亡來告誡我們,應該要用感恩心來回饋孕育我們的這片土地。
 
「紐約一棟大樓的氣候時鐘,一直警告我們,地球災難在倒數。昨天(12/18)剩六年兩百十六天,今天倒數只剩兩百十五天,明天剩兩百十四天,我明天能不能還坐在這裡?或者平平安安到達我想要到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平安順利?身心可以同樣這麼健康嗎?未來不知數,過去已經命亦減。未來能不能再增?其實增就是減,大家如果可以心腦用在關心(眾生萬物),把法好好地用在這輩子,過去所做的,我們這一生已經接受了,過去我們好在有造福,我們才能共處在這個地方,才有辦法走我們未來共同的方向。」
 
入群精進續慧命 利益人群生無憾
 
慈濟草創時期,全球人口才有三十三億人,時隔五十六年後的2022年11月15日凌晨已正式超過八十億人口。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加重年輕人生活的負擔。
 
「現在年輕人,我在新竹面對竹科大、交大那些慈青,現在都是為人父、為人母了。聽這些人在分享,感覺到人生過得很快,聽他們在分享慈青的時代,記憶就回歸。當時慈青每一年的營隊,那樣的純真,現在建立家庭、事業都有成,他們還是跟慈青在聯絡。我跟他們說慈青,還有教聯會,還是要一代一代傳,也是需要資深、更資深的菩薩,並不斷地跟他們聯繫,讓他們不會忘掉慈青的時代。」
 
上人經常耳提面命地叮嚀志工們,「老的要顧,年輕的要箍」。這群年輕人為了拼經濟而忙於事業中,需要有人勤於跟他們連繫,讓他們保有對於社會付出的機會與熱忱。
 
「很期待淨化人心,多留一個在我們的團隊裡,就多一股力量,讓他們在慈濟的菩薩群中,對社會的人群幫助很多。過去和現在的人口,我們更需要過去那種慈濟精神,那種量彼來處,要去想過去怎麼樣。就像是你們把竹筒拿去店裡,我們就有因緣跟他們說故事;如果聽得進去,這支竹筒就是那個地方的量能。也許他也會發心,因為他了解故事,也許他也是一股力量,哪怕他不想做,但至少讓他們知道。」
 
把握因緣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上人期待志工們做的不是募款,而是鼓勵志工們與人群接觸,以精進心來延續自己的慧命,同時募集大家的愛心,為社會添福。
 
「我們這種菩薩的心沒精進,對人群毫無關心,就會斷掉慧命。所以我就把握這個因緣,讓你們這些資深菩薩,提起記憶,這種慧命還要讓它動一下。就像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保護得很好,沒有刺激到他的神經活動;但是這個孩子一直在哪,時間到了,也許變成死胎等等。這孩子按照時間,八、九個月成熟就要生,就要經過那陣的風刀解體,那一陣的痛、刺激的苦,這是生來之苦。我們即然有這樣的苦過,我們就不要浪費這個生命。」
 
菩薩招生大因緣 拔除苦難度眾生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就是要教導大家行菩薩法,引導人人珍惜物命,拔除天下眾生的苦難。
 
「佛陀來人間是一大事因緣,他為了救度眾生。其實我們也是一大事因緣,我們有大事因緣,所以我們有團隊會合起來,這就是大事因緣,就是為菩薩招生,讓大家瞭解這個道理。這個時候,師父再說『大哉教育』,就是這個大事因緣,讓我們有機會拿到竹筒,說現在尼泊爾如何、現在國際間如何,我們要為他們做什麼?總是讓我們有一個目標,所以最重要就是要讓大家去說故事。」
 
上人期待大家要把握因緣說故事,不僅要說好自己的故事,更期待藉由每一個讓人有感的生命故事,號召更多的菩薩一起行入人間,身體力行實踐佛陀的教法。
 
「師父一直有個心願,慈濟歷史在各位委員身上,各位委員慈誠分享出來的個案,我們在幫助的個案,有各類各種不同,真的是苦啊!苦不堪,這都是教育。師父在講經,都很愛說故事,我沒故事,就沒經可講。所以說故事,師父說的都是以前的故事,你們現在要說你們現代的故事。」
 
上人不斷呼籲每一位志工要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寫好自己人生的歷史,將每一個人的生命歷史結集起來,就是一部「慈濟大藏經」。
 
 
 
【註一】1967年,上人前往探視雙眼失明的李阿拋,獨自居住在一間小小的茅草屋裡,於是決定興建以空心磚為主體、上蓋鐵皮的小房屋,於當年12月15日完工入厝,是慈濟援建的第一間大愛屋。
 
【註二】陳才十二歲時隨著部隊從中國大陸來到臺灣,退伍後獨居於花蓮海邊二坪大的鐵皮矮屋,平日靠榮俸與撿拾石頭變賣維生。七十七歲時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將全部積蓄捐作賑災之用。2006年因所住鐵皮屋有安全疑慮,遷入慈濟援建的康樂小築安住。2019年往生,享壽一百零四歲。
 
【註三】食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