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關懷 讓長者享幸福
2016-01-23 | 許斐莉 余國維 徐筱明現在,居家關懷不只是慈濟志工在做,從2003年開始,花蓮慈濟醫院醫護人員也投入,將預防醫學的觀念導入,幫助照顧戶做好居家衛生管理,而為了順應社會的高齡化發展,居家關懷在2013年再加入了以社區為概念的長者幸福共餐,從花蓮開始往西部拓展,而在2015年,慈濟和衛福部合作,將五十個環保點也納入衛福部的社區關懷據點,更全面地照顧社會上的弱勢族群。
帶動長者 拉近社區互動力
早上九點,佳民村的活動中心開起派對,慈濟志工帶動長者們站起來動一動,在熟悉的歌曲裡,太魯閣族與阿美族的長者們,手舞足蹈,「來這邊像小孩子一樣,大家感情真的是非常好。」佳民村民歐律君表示,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有活力。
慈濟志工每週一次的固定關懷,也讓村民感受到愛,佳民村民林明珠說:「很高興,尤其是禮拜三看他們志工都來這邊,我們都很高興。」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表示,「現在臺灣啊!九十歲到九十九歲已經超過十萬人,很快它會變成超過萬人都是百歲壽命長,如果他失智,對一個家庭而言會是很大的問題。」
急速高齡 鼓勵長者入人群
社會急速高齡化,原鄉長者的照護問題,需要更多社福資源的挹注。觀察到這個需求,慈濟基金會近年開始推動「長者幸福共餐」與「樂齡學堂」計畫,以村為單位,推廣健康促進、社會互動、快樂學習、良能付出等,帶動的方式也很特別。
「在2014年的3月,我們開始進入這邊,做老人關懷互動的接觸,我們想帶動老人家去關懷,這個村落裡面不健康,在家裡沒辦法出來的老人。」慈濟志工范壘細數志工所做的老人關懷,鼓勵長者走出家門跟人群接觸,也鼓勵鄉親參與供餐服務,自己備餐、煮菜,而且一星期素食一次。
「慈濟吃素比較好啊!又健康,我最期待這個!」、「身體也很好啦!因為我們禮拜三是吃素的!」在原住民社區推動素食,慈濟志工讓村民吃的健康又歡喜,甚至,讓他們會期待一星期一次的聚會。
由於原住民大多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在用餐前需要禱告,慈濟尊重信仰,敬愛族群,經過八年的陪伴,佳民村民和慈濟志工之間,終於建立起互信,更重要的是,慈濟還透過「社區大廚房」的制度,讓鄉親們學習付出。
社區關懷 點線面的勤付出
不只是在社區共餐,慈濟志工也到家中關懷無法出門的長者,慈濟志工范壘說:「我們去關懷在家裡不能來的人,我們是希望說不管是在吃的或是動的,帶給這些老人家健康,尤其心靈部分我們要帶動他們成為社區志工,去關懷大家。」
關懷社區長者,其實可以溯源到居家關懷,早在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帶著家庭主婦關懷貧病者開始,為照顧戶打掃居家環境,就是每位志工必須接受的考驗。
「所有慈濟委員加入之後,來參與慈善工作訪貧,也是慈善工作很重要的項目,因為在打掃的時候,每個人可以真正的去發慈悲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說出慈善工作對志工的生命影響。
居家關懷打掃的慈善服務,在慈濟醫護人員的加入後,導入了預防醫學的概念,清掃居家環境,一方面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還可以預防疾病纏身。
從居家關懷打掃,到安全修繕、預防醫學的引入,一直到與衛福部合作推出全臺五十個「社區關懷據點」,推動幸福共餐,慈濟的慈善服務其實是順應時代變遷,迎合社會需求。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專題:許斐莉、余國維、徐筱明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