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震撼的歲月(一)

震撼的歲月(上)
震撼的歲月(中)
震撼的歲月(下)
地震災害與震災防護
善忘的台灣人
台灣是地震的高潛力地區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代序 震撼的歲月(一) 震撼的歲月(二) 動盪的回憶(一) 動盪的回憶(二) 回首頁

 

《震撼的歲月‧一》

善忘的台灣人——
對地震危機意識的加強

◎專訪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謝秋雰‧撰文/張硯秋

「哪有什麼好防備的!還不是這樣,習慣性的搖一搖,晃一晃,就過去了嘛!」「花蓮的地震是習慣性的,三天兩頭總要搖上幾次,我們被搖了一輩子,沒地震說不定還不習慣呢!」搖慣了!震慣了!住在最頻繁的地震帶上的花蓮人,談到地震時絕大多數都是這種反應。

「不會再有那麼大的地震了吧?」「不會那麼倒楣吧?」「地震是突如其來的!」「這種不可抗力的天災,怎麼準備?」「時到時擔當」、「橋到船頭自然直」「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在許許多多逆來順受的傳統觀念作祟下,居住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台灣島民,不僅對震災的防備態度消極,對地震形成的原因及地球科學知識的累積,更是興趣缺缺!

儘管剛剛經過九二一驚天狂震的震撼教育,且公務部門及相關單位及團體一再宣導,在巨震後二個月,根據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所做的調查,仍有超過五成接受問卷調查的民眾,對於地震的產生、震災時最安全的躲避地點與自我防護的方法還是不清楚。防震專家們不禁憂慮,隨著時間的消逝,善忘的台灣人,在九二一週年祭的熱潮過後,到底還有多少人能謹記這次血的教訓?

▍大震頻仍 專家憂心

而近二年來,全球各地的大地震頻仍,規模及期間均為史無前例的異常狀態,連地震專家都無法預測未來的狀況;而依照台灣百姓對危機意識的缺乏及對地震的輕忽,萬一再來一次更大的地震,真的只能靠「老天保佑」。

去年,除了台灣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外,土耳其發生過兩次災害性的強烈地震,美國、墨西哥、希臘等國也先後發生過規模超過6以上的大地震。而日本關東地區,尤其是伊豆群島地區的地震,從2000年6月底三宅島海底火山爆發以來,至今已經持續達數個月,有感地震發生一萬多次,每天都有震度3以上的地震頻繁發生,甚至在神津島觀測到震度6的地震,不僅地震活動長期化,而且,神津島東邊海域有新的熔岩出現、擴大,推壓岩盤,對周邊的地殼施壓而引起地震。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認為此一熔岩有發生斷層的力量,為神津島、新島及三宅島等各島地震的原因;問題是為何此時神津島東邊海域的熔岩會開始活動,至今尚無法得知。

台灣與日本的地震板塊是互相關連的,關東地區的地殼有「北美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三大板塊互相撞擊,在世界上屬罕見的地區,這也是關東地區地震多的原因。在本世紀前半,台灣因為菲律賓海地塊而引起規模7的大地震時的翌年,日本近海必然會發生大地震,可見台、日間地震的連動性是極強的。

幾億年前,地球上也曾經發生過全球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原因是地殼內累積的能量在該年代大量釋放。近來如此頻繁且密集的各地大地震,是否意味地殼內的能量又到了大釋放的時候?台灣還會不會發生震度7以上的大地震?

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所長謝秋雰指出,最近,環太平洋地震帶確實很活躍,火山活動與地震特別多,但因整個區域太廣,資料有限,目前還不知道這些現象究竟是什麼徵兆。事實上,他去年就曾經以「超出意料之外」形容他個人對於去年土耳其第二度發生大地震的強烈感受;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更是詭異。因為,謝所長研究地震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情況,非但全球各地規模超過7以上的大地震此起彼落,而且強烈的餘震持續不斷。

▍地區斷層多而複雜

地球形成以來歷經億萬年的的變化,地殼變動更是沒有一刻停止。謝秋雰所長指出,地震科學發展迄今,才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對於物理、化學等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學門還相當年輕。以目前地震科學界所累積的資料及研究成果,既無法正確研判地球歷經億萬年來的變化,也不足以解釋近來地殼變動活躍的現象。當然,他也無法預測台灣還會不會在同一地點發生大地震,但台灣是地震的高潛力地區,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不只可以從地球科學及歷史經驗中得知,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做的「台灣現今地殼運動速度場」觀察中,地殼變動情形尤其明顯,提供了最新的科學數據。

謝秋雰所長的老家在台中豐原的「新庄仔」,位在墩仔腳地震斷層的前端,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時災情也極其慘重。據他的祖父描述,1936年新竹、台中地震後,所有的生還者都不敢回到屋子內去住,而是在庭院中搭了四面透風的臨時草棚暫住;但因為強烈餘震不斷,卻在原來只打算暫時棲身的草棚住了很久。因此,他的祖父感覺,「九二一沒有墩仔腳大地震大!」不過,他自己倒是因而密切注意墩仔腳地震斷層及觸口斷層,會不會是未來的地震高潛力區。

謝所長指出,大地震之後的五、六年內都會有不小的地震發生,規模不一定有主震那麼大;不過,地震規模的大小是相對的,集集地震的規模是7.3,後來的地震雖不一定會那麼大,但7.0、6.0的震度都可能發生。若是發生在山區還好,如果是發生在西部地區,那傷亡還是會非常慘重。一般說來,發生在大都市的地震,因為人口太密集了,若超過5級以上就很危險,在6.5以上,可能就會造成重大的傷亡。

值得慶幸的是,繼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發生在嘉義的二次地震,規模分別是6.1和6.7,都是在山區發生,且幾次較大的餘震,都是在車籠埔斷層和觸口斷層東邊。這種現象在地震構造上的意義還不知道,但從中長期來講,車籠埔斷層和觸口斷層的西邊會不會動,則應該要密切觀察。

九二一之後,台灣地區地震頻仍,謝所長指出,這些地震跟斷層都脫不了關係,但是卻並不一定是九二一的餘震,而是地殼應力重新分布(redistribution)與再進入系統(reload)作用及斷層弱化的結果。這部分的研究,正是謝所長的興趣與專長。

台灣地區的斷層不但多且複雜,錯綜複雜地遍布全島。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台灣的活斷層共五十一條,若加上盲斷層,還遠不只此數。謝所長指出,經過九二一的劇烈變動後,許多斷層系統都被弱化了,斷層弱化的結果就更容易發生地震;而大地震之後,地底下累積的能量被釋出,整個地殼為了要求得平衡,結構就會重新調整,新的能量會被推擠過來,加入原來的系統中。這些作用極為複雜,因此未來發生中度地震頻率的機會很多。

既然台灣不可能避免頻繁的地震,那有沒有可能做事先的預測呢?謝秋雰所長指出,以較務實的眼光看來,要明確地預測某時、某地會發生多大規模的地震,這在目前還做不到,在一、二十年內也還很難做到;但是,還是可以在某種範圍內做某種程度的預測。例如,由地震週期可以推算嘉南地區的大地震快到了,中正大學在設校之初就把校舍蓋得特別堅固。所以,雖然中正大學有梅山斷層通過,但在九二一過後,10月22日嘉義發生6.7的大地震,建築結構並未受到影響。

謝秋雰雖然在學校裏經歷了第二度的大地震,但他個人倒因此不會害怕當地會再發生大地震。因為從地震學某些派別的理論看來,梅山斷層所累積的能量已藉由這次的地震釋放出來,超大型的地震不容易再發生;但是,某些數年來地震活動明顯較少的地區,反而需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會不動則已,一動驚人。如花東縱谷自1952年以來,發生二次分別為規模7.3及7.1的地震後,已經好幾年沒發生過大地震,地底下可能已經累積大量能量,就應該注意防備。

對一般民眾而言也是一樣,地震的時間雖然無法在事先作明確的預測,但是卻知道地震一定會來,民眾可以在建築物的防震設施上加強,還有一些防震的基本常識,也是民眾都可以注意的。例如買房子、蓋房子一定要考慮地質條件;像回填土地區、含水量高的溪埔地,這些地質狀況不好的土地地質結構軟弱,房子蓋得再堅固也沒用。而台灣的斷層多,一般民眾也許較難知道斷層的明確位置,但若知道位於斷層線上或附近,就可以特別加強建築結構;遇到地震時,斷層雖然一定會動,但至少柱子不會軟掉,房子只會傾斜卻不會整個垮掉,人就不會被壓死。幸好,謝所長認為,民眾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學到很多,防震的觀念也有所改善,這也算是另一種地震教育的收穫吧!

▍地震前的諸般異象

由於地震頻仍,美國與日本過去都曾致力於地震的預測,但是因為地震的前兆與現象並不穩定,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並不很成功;有時候在會議中或某些場合作地震預測,甚至會引發許多反對的聲浪與攻擊。不過,謝秋雰所長認為,若因此而放棄地震預測,那地球科學及地震學也就無法提供人類避險的積極功能,則社會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以長遠的眼光看,政府更應該加強地震監測,目的還是在瞭解地震,儘量做到某種程度的地震預測,以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及生命財產的損失。

謝秋雰所長指出,目前雖然還無法做精確的地震預測,但是,大地震前多數都會發生一些所謂的「異象」或「前兆」,而且有些也可以以科學的眼光加以詮釋,如電磁場變化、地下水異常、地層孔隙壓力改變等。

例如,有些地方會見到強烈的地震光、異常的地震雲,有可能是太空離子層異常所致;某些對電流變化特別敏感的魚會異常活躍,如在日本被稱為地震魚的鯰魚,魚獲量會特別多,這些都可以解釋為地震區域電磁場異常變化的影響,日本的地震學者都曾做過許多研究。還有地下水異常現象,則包括水中化學成分的變化,如氡氣可能會明顯增加、顏色及混濁度改變、地下水位異常改變等,但目前的研究仍未成功。

此外,還有些動物行為異常現象,如蚯蚓大量鑽出地面、雞的異常啼叫等,這可以解釋為,地震前後地底的孔隙壓力或水壓增加,地層深部的電性結構改變、電阻異常,環境改變使長期生活其間的動物感到不舒服而產生的反應。不過動物行為的反應因為一致性及穩定性極差,因此較不足採信,美國及大陸都曾投注大批人力研究,但目前都已放棄。不過以電磁變化預測地震的機會頗高,國內也已經有學者以地震前後太空離子層的變化研究,刊登在國際性期刊上,說不定電離子的變化真的可以成為地震觀測的指標也未可知。

不過,大陸的遼寧省海城大地震曾經預報成功,在國際有關地震災害的書籍中有許多報導。遼寧南部海城地區數百年未發生震災,但1974年開始出現微震,且地層上升,向西北傾斜,加上磁場加強,大陸地震局因此預測兩年內應該有大地震發生。1975年初,當地又發生蛇從冬眠中覺醒,爬出洞穴,在凜冽的氣候下凍死、老鼠集體出現、井水冒泡、水質改變等現象。2月4日下午二時,中共中央地震局令該地區二百萬人撤離住所,在冰天雪地的戶外棲息。果然,下午七時三十六分,以海城為震央的7.3地震爆發,電光閃爍,地面噴射出高達4.6公尺的泥沙與水,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彎曲,但僅三百人死亡。但是,隨後發生的唐山大地震,卻因為缺乏明顯的前兆,未能預報成功,以致傷亡慘重。因此,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的研究資料顯示,人類的科技能力,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何時及何處發生。

事實上,集集大地震前後,也有人發現烏龜集體南移,老鼠、蚯蚓、馬陸大批出穴等現象,可惜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今後若有類似情況而引起注意,恐怕依舊會被斥為無稽之談。

不過,一群以研究自然界的異象來預測地震的日本地質學家,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專程來台灣,提供了一份報告給台灣學界參考。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學界組成調查團,到世界各地進行地質精密儀器探測,並忠實記錄各地地震發生前的自然界異象。報告當中提到,在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前,天空布滿放射狀的龍捲雲和奇異的色彩,晚間則見到被拉成長橢圓形的月亮。

該團成員日本岡山大學弘原海清教授也在一場演說中表示,九二一大地震前,日本本島西方曾出現奇特的紅光雲彩,他們原本以為是日本將有災害發生,沒想到是台灣發生大地震,因此他們希望來台灣能收集到更多資料;他並強調,這些異象都可以用科學的方式舉證解釋,值得台灣學術界參考。

除了日本外,俄羅斯官方自然災害防治署的專家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也指出,在土耳其及台灣發生地震前,俄羅斯經由最新的衛星照相系統,發現兩地均有斷層帶上空雲層密布,聚集了許多呈V型的卷積雲層;同時大氣壓力也顯著下降,地下水位上升,地層結構也出現移動等異常變化徵兆。俄羅斯專家正加緊研究這些徵兆,相信未來將可以完成一套地震的預知系統。

▍致力於地震學之研究

地殼的板塊構造及板塊運動學說,是近年來地球科學研究的大突破,而板塊的隱沒及碰撞作用,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趨勢與焦點。持續著地殼造山運動的台灣地區,既有馬尼拉海溝及琉球海溝兩個隱沒帶,又有島弧與大陸的碰撞作用進行著,地質結構錯綜複雜,地震又多,因此,這種地質特性一向深受國際地球科學界的重視,國內地球科學界與國際間的合作與整合工作也相當成功。

謝秋雰指出,在各界的努力下,台灣對地震的監測資料已經比美國及日本都完整。監測資料是地震研究及震測最珍貴的資源,有充足的資料才能做出傑出的研究,因此,台灣在此方面可說是擁有極好的條件。不過,過去由於各研究機構間缺乏像日本一樣由上而下的整合系統,經費及人力也嚴重不足。

在九二一之後,政府已經在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導下,於1999年10月成立一個七人的規畫委員會(王錦華為召集人),以進行一項為期五年的「地震及活斷層研究」大型整合計畫方案,執行期間自2000年起至2004年止。為有效地推動研究,該計畫案並分成六個研究組:(一)孕震帶構造,王乾盈教授負責;(二)地震地質,黃奇瑜教授負責;(三)地震活動與地震地體構造,辛在勤副局長負責;(四)地殼變形,余水倍研究員負責;(五)地震物理,謝秋雰教授負責;(六)強地動,溫國樑教授負責。在這個大型整合計畫,可望為地震學帶來突破性的發展,研究成果也可以作為瞭解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參考。

過去,地球科學並不算是熱門的學科,但居住在具超高地震潛力的台灣島,每天生活在備受地震陰影威脅下的島民,於九二一週年之際,在悲痛、無奈之餘,更應積極努力地去瞭解地震及其所引起的相關科學問題,並寄望有多一點新血輪投入這項利己利人的新興學科及研究。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