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校園記事

「烤」季‧考季
大樹搬新家
不「山」不「市」
分享
司令台寫生
竹山下午那齣戲
我們稱它大愛教室
車棚下的烹飪課
兩班變一班
飛得更高、更遠
帶著希望上學去
愛心媽媽牽引小小羊兒
震動大愛 ,重建「笑」園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序論 上人開示 校園記事 鏡頭下的希望工程 心靈點滴 回首頁

 

《校園記事》

不「山」不「市」
◎撰文/李委煌

比北山國小更偏遠的北港國小,
若非自行開車,
交通是相當不便的;
校長李耿勳因此以不「山」不「市」來描述該校位置。

北港溪與南港溪貫穿於國姓鄉,兩溪在鄉內交匯成烏溪,西注入台灣海峽;沿著南港溪而上,就可以看到北山國小。

北山國小校長吳樹池說,過去許多挑物工人常在溪邊休息,脫衣沖涼,是故流傳有北山即「剝衫」之諧音。

北山國小位於一條狹長斜坡小道後的丘陵平台,此小徑僅可供一輛車單向通行;家長若要接送孩子,得將車停在山坡下的空地等待,因此孩童上下課的隊伍,彷彿是蠕行於鄉間小路上的一尾長龍。

而比北山國小更偏遠的北港國小,若沒有自己開車,即使轉車也是相當不便;北港國小校長李耿勳以「不『山』不『市』」來描述該校——「既不靠近山區、也離市街很遠,總要經過長時間的轉車、等待與接駁後才能到達。」

▍「拔得頭籌」

由於學區地緣偏僻,教師缺乏的問題同樣困擾北山與北港國小。

北山國小西往草屯鎮路途頗遠,右向埔里鎮也有十餘公里,學校沒有教師宿舍,除非家住鄰近之地可以通勤,否則租賃而居的老師無法久待,教師流動率在鄉內可說是「拔得頭籌」。

為改善此問題,未來校園特別規畫了完善的教職員宿舍,希望緩和人事流動的困擾。「老師的安定很重要!流動率太高,會影響校務行政的推展。」吳校長說。

教導組長張光毅是埔里人,任職已有六年,是全校最資深的員工。他說學校去年共有十八位教師,今年僅剩四位;目前校內具有正式教師資格者只有七位,可見教師徵聘的窘態。

「說到教師流動率,若北山國小奪得第一,那我們就是排名第二了!」北港國小校長李耿勳不諱言地說,藉由校園重建,證嚴上人指示了套房式的宿舍設計,他盼望能因此安住教師「驛動的心」。

北港國小一位六年級學生說,每年班上老師都會更換,他們早已習慣了。孩子們說得瀟灑,但就怕在異動頻繁的學習環境,學到的是毫不在乎與冷漠;「反正再喜愛的老師一年後也會離開我們……」太早經驗到「無常」的小學生,恐怕也不太放心去經營與老師的關係。

災後師生心情不免浮亂,為使「不安」的心有所安住,北山國小吳校長將輯有近百句的靜思語錄卡發給全校師生,並帶領老師研讀,請他們在課堂中與孩子分享;希望上人的法語能發揮安定的功能。

三十歲左右的總務主任賀宏偉說,地震後,家人希望他考慮換地方教書,但他覺得校園重建的過程,是他難得的學習機會。他要求自己每日讀一則靜思語,因為這對他繁瑣的總務工作助益不小。

▍排名第二「大」

北山國小共有兩百多位學生,是鄉裏排名第二「大」的國小,但相較起都市動輒上千人的學校,可說是相當「迷你」。

「災後來自外界的關懷相當多,我們對大家的援助都是很感恩的!」北山國小吳校長對於各界對校園重建的重視,抱持著正向思考。「我們不是災民,我們是勇士!」他呼籲師生們「不要和過去比較」,並鼓勵大家將抱怨化為重建的力量。

他表示,簡易教室雖然悶熱、採光差、通風不良,但總比在帳棚裏上課還要好;當初在布棚下上課,隨著陽光曬照方向的改變,學生的課桌椅還得跟著調整,而現在簡易教室的電風扇已經安裝了,顯示校園重建的確一天天在進步。

吳校長捧著校園配置的設計模型說,他打算利用下週朝會時間,和全校學生介紹未來校園的願景,雖然小學生普遍對校舍重建沒什麼概念,但應該讓大家都知道。

「游泳池在哪兒?」望著未來校園的配置圖,北港國小學生爭先恐後地鑽到人群前頭,有學生指著圖上方塊,「一廂情願」地認為校方未來有游泳池的設計。然而即使學校真的規畫了游泳池,六年級的學生也使用不到,因為他們要離鄉去讀國中了。

「我要去台中讀!」「我會去台北念!」總之,原因只有一個:鄉裏缺乏「競爭力」!

校園入口處的一座拱門在災後屹立不搖,「北港國小」四字仍抬頭挺胸地掛著;進入後迎面而來的是兩排肖楠樹,李校長喚它作「綠色隧道」,棵棵記錄著校園的浪漫與歷史;走到底端,則是迎向主體校舍的階梯。若不考慮教育「競爭力」,誰想急著離開這樣的美境?

震災後,學生家長、地方人士陪同學校師生走過了半年的克難生活;北港國小李校長打算在五月份,邀請這些社區人士一塊辦個聯誼活動,並利用此機會結集出版孩子們的心情作品。

下週北港國小全校師生將到台北進行「城鄉交流」,李校長到六年級教室暸解報名情形,一位學生舉手說他不能去,因為晚上要寄住在不認識人的家,他會感到很擔心;李校長決定放學後,親自去趟學生家與父母溝通……

「大學校靠制度,小學校則師生互動頻繁,情感較濃重。」全校就六個班級、一百多位學生;李校長就像急忙張羅生計的父母,而學生們則似嗷嗷待哺的幼孩。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