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共創

 


 

 

【壽量寶藏 老有所用】
臺灣高齡社會之議題,早在1966年我們就開始關注到獨居長者的關懷,據2015年的資料顯示約莫有40%為65歲以上的長者投入慈濟環保站,成為社區長者生活中的一部份。

證嚴法師於2018年見到許多上了年紀的慈濟志工,雖然面容與身形看見了歲月的痕跡,但卻依然堅持投入志工為社會付出,法師不禁有感而發,提出「壽量寶藏」的概念,請志工把人生的前五十年存起來,這樣八、九十歲的長者,也能用三、四十歲的壯年人心境與心情投入與付出。

證嚴法師以自己為例,在「壽量寶藏」的概念下,現在是三十出頭,這個年紀正是當年創立慈濟功德會的第二年,不同的是,現在歩歩踏實,依著五十年的人生經驗,以「三十而立」的精神與心態,繼續為祥和社會而努力。

「壽量寶藏」是提醒大家不要被有形的壽量所障礙,要重新組織年齡的精神能量,人人都有用不盡的智慧力量,轉換心智,以忘年的態度與年輕的心態和精神投入社會行善,繼續發揮正能量。人人存入「壽量寶藏」的是無量智慧,而不是有限的數字;充分展現精神能量忽略歲數,做就對了。

出生於1916年(民國5年)的資深慈濟志工王成枝,人稱「後山土地公」,是慈濟第一位男眾委員,也是早年籌建慈濟醫院的大力支持者。從那時起,他行善的腳步沒有停過,他不識字,也不會騎腳踏車、機車,更不會開車,全靠一雙腳,全臺灣走透透,每一個月從花蓮出發,繞了臺灣一圈回來,交了會員的名單再出發;臺東玉里地區早期許多個案,也是他每天在街上巡走,有人向他提報,他就去訪視。今年已經一百零四歲,身體還很硬朗,現在還是一樣天天背著包包走路出門收功德善款,腳步踏遍全臺四十幾年,四十多年來如一日。

在慈濟裡的高齡志工,身體健康、思慮清晰,充分發揮生命良能,因為都在呼應證嚴法師提倡的「壽量寶藏」。

 

【新青年 心曙光】
我們看重現代青年人的活力與創意,期望藉由他們的視野看世界為「公益孵化」,提供年輕人所需要的支持與舞臺,讓青年投身公益並關注慈善議題,藉此讓「慈濟」成為年輕人接觸公益的橋樑,專家與學者共同投入,創造資源媒合及建構多元學習平臺,藉由「創意」讓世界變得更好,達到雙贏、共好之目標,也期望藉由年輕人的動力,讓組織更加活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