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李宜恭的賑災日誌(上)
2015-05-10 | 口述 李宜恭 文字整理 院長室文史資料組何姿儀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暨災難醫學科主任李宜恭,在返回臺灣之際,以口述尼泊爾賑災醫療紀行,道出眼前所行的這段賑災之路。此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也將擇期刊載。
災難馳援一瞬間
「身上都出鹽巴了。」藍天白雲上一層又一層的白霜,是一整天在災區奔走不定點提供行動醫療,汗水濕了又乾、乾了又濕的鹽份結晶。4月27日一早從大林出發與慈濟第一梯尼泊爾勘災醫療團隊會合,29日抵達尼泊爾,便是分秒不停滯的勘災、協商、醫療、補給工作,李宜恭愈忙鬥志愈高。
在尼泊爾賑災醫療任務中,承擔巡迴醫療服務的李宜恭,在災區每天大約十個小時的醫療工作,每天中午吃的是早上泡好的香積飯,投入人群後又是馬不停蹄地奔走與回應災民醫療所需,晚上返回飯店後,便接著準備次日一天巡迴醫療所需的醫材與藥品。
「身體很累,但精神卻很好。」也許身為急診醫師的熱血性格,愈是危難的地方,愈燃燒他們的鬥志,在急診室時常常也是一忙起來就忘了疲憊,「幫助人的感覺很好,愈忙精神愈好,也許回到臺灣後才知道累吧!」
當4月25日之時,李宜恭夫妻正在花蓮與兒子一同參加慈濟大學附屬中學精舍路跑活動,聞知尼泊爾大地震的消息,李宜恭心想,也許是慈濟要行動的時候了。
26日中午,李宜恭就接到副院長陳金城的電話說明,慈濟基金會正在積極準備賑災工作,慈善醫療將結合即刻啟程,「我當下不假思索地答應陳副院長的邀請,太太也支持我的決定,就著手準備前往。」
從臺灣的九二一大地震到伊朗巴姆城地震與南亞海嘯斯里蘭卡義診,「這次的心情和之前並無差異,就是趕快盡自己一分心力,趕快把災情搞清楚,了解自己能夠做哪些事情。」
「身為一個急診科醫師也參加過幾次國際賑災,參與災難援助是我的本分,能夠很快趕到尼泊爾賑災,也是我的榮幸。」
關關難過關關過 賑災路一波三折
28日一早從大林慈院出發,至臺中慈院與簡守信院長會合後,即前往桃園機場,與一行人飛往泰國曼谷轉機到尼泊爾。在曼谷得知本來要搭乘的尼泊爾航空班機取消,需要轉乘泰國航空,直到隔天才有班機,大家所攜帶的大量救災物資轉運也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幸好經由當地慈濟志工的奔走溝通,行李直接由華航轉泰航而省去龐雜的託運手續。然而就在要搭機前,航空公司人員告知座位安排有出入,經過當地志工不厭其煩溝通協調,並支付超重行李的運費,才順利登上泰航飛往尼泊爾。
面對這樣國家級的大災難,對尼泊爾來說是嚴峻考驗,日本救難隊也因為班機無法順利降落而折返曼谷等待。當飛機即將抵達加德滿都機場上空時,因機場管制,在空中盤旋等待,兩個小時後才順利降落。
原來一路的周折這才是開始,原本預計入住的飯店,工作人員告知電腦系統剛修復查無預定記錄,又因大量旅客無法出境續住而客滿,在當地人的協助下,我們沿途只要看到飯店就去詢問,陸續找了幾家,才找到現在的GRAND HOLEL,將人與行李安頓下來,免於露宿街頭的命運。
這是我第一次在國際災難發生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趕到當地參與賑災;與之前的國際賑災經驗不同,這一梯醫療人員與慈善同時進入,必須在最快的時間掌握整個災害範圍、建立聯絡網,從零開始建設一個灘頭堡,並且必須為後續的醫療團鋪路,安排行程,讓醫療人員到達當地就能很快發揮良能。
領隊的簡守信院長有多次國際賑災與國內大型災害的緊急醫療指揮經驗,他做事明快,過去大家又有共事默契,出發前就感覺到這趟尼泊爾之行可能艱辛,但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果真如此,在簡守信的領導下,大家彼此分工、討論,非常愉快。
臺灣與尼泊爾沒有邦交,而慈濟在尼泊爾當地沒有太多資源,一切都要靠團員開疆闢土。感恩過去上人與慈濟人大愛無國界的精神廣結善緣,慈濟人也誠懇與當地政府互動,醫療人員取得了衛生部所核發的醫療准證,終於能在當地執行合法的醫療行為,並且與當地骨科醫院合作執行骨科手術。
經過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與當地健康中心的協助,大家更了解當地的醫療需求,並有許多當地護理人員加入慈濟醫療隊伍。
幾天下來,慈濟醫療團隊形成了分工,第二梯醫療團以骨科手術為主,簡守信院長在手術醫療工作外,更承擔與衛生主管機關、當地醫院協調,王健興主任負責健康中心的駐點醫療,我與趙院長則在當地醫師尼爾(Dr. Nirdesh Shakya)的協助下,巡迴不同的據點,雖然這些地點距離健康中心車程都不超過一小時,但大部分在山上,路況相當不好,災民要下山或醫療要進入都不容易。每到一個據點,由居民協助架設簡易帳棚,慈濟醫療團就這樣展開巡迴醫療服務。
那一刻,我不能害怕
下榻的飯店GRAND HOTEL裡面有幾位服務人員本身也是受災戶,甚至家裡有人受傷,然而他們因為生活經濟因素,仍必須出來工作,很是掛念家裡的情況。
當知道大家是來自臺灣的援助團隊,他們非常高興而且相當友善,積極為大家說明當地災情,並主動提起災區發放與援助的注意事項,懇切地希望能幫助,也期盼慈濟能為他們的家鄉帶來幫助。
因地震受創,學校都停止上課,有很多護理學生加入醫療團的志工行列。在大熱天的帳棚下,巡迴醫療工作其實相當辛苦,到郊外的災區的路程並不好走,但這些小女孩非常熱心,他們的學習熱忱更讓我驚訝,不斷詢問我這些藥物的用途,大家也很積極解說分享,在災難醫療過程中,與這些年輕人建立了非常好的情誼,彼此留下聯絡方式,希望後續能跟他們保持聯絡,了解尼泊爾的災情進展情況。
一場大地震後,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能量釋放,一天在巡迴醫療過程中,發生一次較大的有感餘震,民眾如同驚弓之鳥,做出準備逃跑的動作,神情驚恐慌張,事後他們口中直嚷著地震真的很恐怖!
臺灣位處地震帶,對於地震算是頗為習慣,但老實說我也有點擔心餘震,因為巡迴醫療有時會在鄕村的建築物內,是否堅固大家都不是很篤定,不過那次的餘震,身為醫療人員必須穩住自己,以免造成民眾更多的驚恐。或許其他團員心中也有類似的疑慮,但為了受災鄉親,大家都放在心中,沒有說出口。
悲智後勤 馳援前線
5月3日,骨科醫療團隊持續為傷患手術,而5月4日已是第一梯團員在當地的最後一天醫療任務,在完成一天的巡迴醫療工作之後,為了確保先前所建立的經驗、流程與人脈,能傳承給第三梯及往後的團隊,大家將巡迴醫療的知識集結,交接給第二梯的臺中慈濟醫院主任林昌宏,由他擔綱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
醫療團員也在簡守信院長的帶領下,拜訪加德滿都一所癌症中心,該院殷切期盼能與慈濟合作骨科手術。這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在極短的時間內收治了大量外傷與骨科病人,慈濟的到來,恰能彌補當地在這場緊急任務中的資源與人力缺口。慈濟團隊也整理了各種醫療物資與骨材,捐贈給當地醫院,讓在前線作戰的醫護人員能得到適當的資源補充。
此行我也承擔巡迴醫療的後勤補給,由於每一天、每一個據點所面臨的狀況都不同,就診人次也相當大,在結束一天的醫療工作後,便要利用晚間進行醫藥材的盤點與補給次日所需,而清單的建立,是後續要努力的方向。
從勘災、行政協調、與政府部門的協商、到巡迴醫療的運作,以及每天的醫藥物資補給,這全程、親身的投入,帶給我非常大的學習。在臺灣,大林慈院是南區國家災難醫療隊的一員,我也參與了制度建立與教育訓練的工作,這樣的災難援助對臺灣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災難救援能否成功,後勤的指揮調度至為關鍵,當勘災團抵達當地,發現等待手術的骨折患者眾多,當地醫療資源已無法即時因應,訊息傳回臺灣,慈濟迅速集結整個醫療志業甚至不同國家的力量,將傷患迫切需要的骨材送達災區,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地震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星期,未來醫療的供應會慢慢回歸到常軌,接下來醫療團隊需要思考如何協助尼泊爾回歸原來的醫療運作。
面對巨大災難,政府的經驗與能力確有不足,救災進度可謂緩慢。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慈濟能悲智雙運,突破重重難關,第一時間將醫療與慈善同步帶入災區,鋪寫賑災歷史的新頁,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口述:李宜恭,文字整理:院長室文史資料組何姿儀)
隨著慈濟賑災醫療團出發前進尼泊爾,災難馳援一瞬間
「身上都出鹽巴了。」藍天白雲上一層又一層的白霜,是一整天在災區奔走不定點提供行動醫療,汗水濕了又乾、乾了又濕的鹽份結晶。4月27日一早從大林出發與慈濟第一梯尼泊爾勘災醫療團隊會合,29日抵達尼泊爾,便是分秒不停滯的勘災、協商、醫療、補給工作,李宜恭愈忙鬥志愈高。
在尼泊爾賑災醫療任務中,承擔巡迴醫療服務的李宜恭,在災區每天大約十個小時的醫療工作,每天中午吃的是早上泡好的香積飯,投入人群後又是馬不停蹄地奔走與回應災民醫療所需,晚上返回飯店後,便接著準備次日一天巡迴醫療所需的醫材與藥品。
「身體很累,但精神卻很好。」也許身為急診醫師的熱血性格,愈是危難的地方,愈燃燒他們的鬥志,在急診室時常常也是一忙起來就忘了疲憊,「幫助人的感覺很好,愈忙精神愈好,也許回到臺灣後才知道累吧!」
當4月25日之時,李宜恭夫妻正在花蓮與兒子一同參加慈濟大學附屬中學精舍路跑活動,聞知尼泊爾大地震的消息,李宜恭心想,也許是慈濟要行動的時候了。
26日中午,李宜恭就接到副院長陳金城的電話說明,慈濟基金會正在積極準備賑災工作,慈善醫療將結合即刻啟程,「我當下不假思索地答應陳副院長的邀請,太太也支持我的決定,就著手準備前往。」
從臺灣的九二一大地震到伊朗巴姆城地震與南亞海嘯斯里蘭卡義診,「這次的心情和之前並無差異,就是趕快盡自己一分心力,趕快把災情搞清楚,了解自己能夠做哪些事情。」
「身為一個急診科醫師也參加過幾次國際賑災,參與災難援助是我的本分,能夠很快趕到尼泊爾賑災,也是我的榮幸。」
關關難過關關過 賑災路一波三折
28日一早從大林慈院出發,至臺中慈院與簡守信院長會合後,即前往桃園機場,與一行人飛往泰國曼谷轉機到尼泊爾。在曼谷得知本來要搭乘的尼泊爾航空班機取消,需要轉乘泰國航空,直到隔天才有班機,大家所攜帶的大量救災物資轉運也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幸好經由當地慈濟志工的奔走溝通,行李直接由華航轉泰航而省去龐雜的託運手續。然而就在要搭機前,航空公司人員告知座位安排有出入,經過當地志工不厭其煩溝通協調,並支付超重行李的運費,才順利登上泰航飛往尼泊爾。
面對這樣國家級的大災難,對尼泊爾來說是嚴峻考驗,日本救難隊也因為班機無法順利降落而折返曼谷等待。當飛機即將抵達加德滿都機場上空時,因機場管制,在空中盤旋等待,兩個小時後才順利降落。
原來一路的周折這才是開始,原本預計入住的飯店,工作人員告知電腦系統剛修復查無預定記錄,又因大量旅客無法出境續住而客滿,在當地人的協助下,我們沿途只要看到飯店就去詢問,陸續找了幾家,才找到現在的GRAND HOLEL,將人與行李安頓下來,免於露宿街頭的命運。
這是我第一次在國際災難發生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趕到當地參與賑災;與之前的國際賑災經驗不同,這一梯醫療人員與慈善同時進入,必須在最快的時間掌握整個災害範圍、建立聯絡網,從零開始建設一個灘頭堡,並且必須為後續的醫療團鋪路,安排行程,讓醫療人員到達當地就能很快發揮良能。
領隊的簡守信院長有多次國際賑災與國內大型災害的緊急醫療指揮經驗,他做事明快,過去大家又有共事默契,出發前就感覺到這趟尼泊爾之行可能艱辛,但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果真如此,在簡守信的領導下,大家彼此分工、討論,非常愉快。
臺灣與尼泊爾沒有邦交,而慈濟在尼泊爾當地沒有太多資源,一切都要靠團員開疆闢土。感恩過去上人與慈濟人大愛無國界的精神廣結善緣,慈濟人也誠懇與當地政府互動,醫療人員取得了衛生部所核發的醫療准證,終於能在當地執行合法的醫療行為,並且與當地骨科醫院合作執行骨科手術。
經過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與當地健康中心的協助,大家更了解當地的醫療需求,並有許多當地護理人員加入慈濟醫療隊伍。
幾天下來,慈濟醫療團隊形成了分工,第二梯醫療團以骨科手術為主,簡守信院長在手術醫療工作外,更承擔與衛生主管機關、當地醫院協調,王健興主任負責健康中心的駐點醫療,我與趙院長則在當地醫師尼爾(Dr. Nirdesh Shakya)的協助下,巡迴不同的據點,雖然這些地點距離健康中心車程都不超過一小時,但大部分在山上,路況相當不好,災民要下山或醫療要進入都不容易。每到一個據點,由居民協助架設簡易帳棚,慈濟醫療團就這樣展開巡迴醫療服務。
那一刻,我不能害怕
下榻的飯店GRAND HOTEL裡面有幾位服務人員本身也是受災戶,甚至家裡有人受傷,然而他們因為生活經濟因素,仍必須出來工作,很是掛念家裡的情況。
當知道大家是來自臺灣的援助團隊,他們非常高興而且相當友善,積極為大家說明當地災情,並主動提起災區發放與援助的注意事項,懇切地希望能幫助,也期盼慈濟能為他們的家鄉帶來幫助。
因地震受創,學校都停止上課,有很多護理學生加入醫療團的志工行列。在大熱天的帳棚下,巡迴醫療工作其實相當辛苦,到郊外的災區的路程並不好走,但這些小女孩非常熱心,他們的學習熱忱更讓我驚訝,不斷詢問我這些藥物的用途,大家也很積極解說分享,在災難醫療過程中,與這些年輕人建立了非常好的情誼,彼此留下聯絡方式,希望後續能跟他們保持聯絡,了解尼泊爾的災情進展情況。
一場大地震後,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能量釋放,一天在巡迴醫療過程中,發生一次較大的有感餘震,民眾如同驚弓之鳥,做出準備逃跑的動作,神情驚恐慌張,事後他們口中直嚷著地震真的很恐怖!
臺灣位處地震帶,對於地震算是頗為習慣,但老實說我也有點擔心餘震,因為巡迴醫療有時會在鄕村的建築物內,是否堅固大家都不是很篤定,不過那次的餘震,身為醫療人員必須穩住自己,以免造成民眾更多的驚恐。或許其他團員心中也有類似的疑慮,但為了受災鄉親,大家都放在心中,沒有說出口。
悲智後勤 馳援前線
5月3日,骨科醫療團隊持續為傷患手術,而5月4日已是第一梯團員在當地的最後一天醫療任務,在完成一天的巡迴醫療工作之後,為了確保先前所建立的經驗、流程與人脈,能傳承給第三梯及往後的團隊,大家將巡迴醫療的知識集結,交接給第二梯的臺中慈濟醫院主任林昌宏,由他擔綱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
醫療團員也在簡守信院長的帶領下,拜訪加德滿都一所癌症中心,該院殷切期盼能與慈濟合作骨科手術。這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在極短的時間內收治了大量外傷與骨科病人,慈濟的到來,恰能彌補當地在這場緊急任務中的資源與人力缺口。慈濟團隊也整理了各種醫療物資與骨材,捐贈給當地醫院,讓在前線作戰的醫護人員能得到適當的資源補充。
此行我也承擔巡迴醫療的後勤補給,由於每一天、每一個據點所面臨的狀況都不同,就診人次也相當大,在結束一天的醫療工作後,便要利用晚間進行醫藥材的盤點與補給次日所需,而清單的建立,是後續要努力的方向。
從勘災、行政協調、與政府部門的協商、到巡迴醫療的運作,以及每天的醫藥物資補給,這全程、親身的投入,帶給我非常大的學習。在臺灣,大林慈院是南區國家災難醫療隊的一員,我也參與了制度建立與教育訓練的工作,這樣的災難援助對臺灣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災難救援能否成功,後勤的指揮調度至為關鍵,當勘災團抵達當地,發現等待手術的骨折患者眾多,當地醫療資源已無法即時因應,訊息傳回臺灣,慈濟迅速集結整個醫療志業甚至不同國家的力量,將傷患迫切需要的骨材送達災區,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地震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星期,未來醫療的供應會慢慢回歸到常軌,接下來醫療團隊需要思考如何協助尼泊爾回歸原來的醫療運作。
面對巨大災難,政府的經驗與能力確有不足,救災進度可謂緩慢。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慈濟能悲智雙運,突破重重難關,第一時間將醫療與慈善同步帶入災區,鋪寫賑災歷史的新頁,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口述:李宜恭,文字整理:院長室文史資料組何姿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