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七十歲 能付出就是福

2015-03-04   | 林香秀
2014年底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的呂林秀英祈願能付出無所求。(照片提供:人文真善美志工)
清晨,天微微亮,看完大愛電視臺節目《靜思晨語》,呂林秀英喝完先生為她準備的牛奶後,即出門做環保。她瘦小的身軀以及機車綁滿各式回收資源,在臺南永康工業區車水馬龍趕上班上課的人潮中,形成強烈對比。

感受到她做志工的真誠,很多廠家堅持要將回收物留給她,並願意提供廠房旁邊的空地讓她堆放;她也珍惜這分情,細心地用家中帶來的水清洗飲料杯等回收物,愛護大地同時也維持廠區整潔。

每週一、四兩天回收量大,她會將這些分類好的回收物井然有序地堆放工業區,等待環保車載回環保站;其餘幾天會載回家分類,等待志工每週兩次開著環保車來家中,運回慈濟和緯環保教育站。

「做回收尚單純,攏抹黑白想。看到一袋一袋回收物,整齊地堆放在地上等待載回環保站,內心最滿足。」儘管布滿皺紋的手背、陳年黝黑的指縫,是秀英做環保二十四年來的記號,她卻甘之如飴。

釋懷 走出無常逆境

秀英出生在純樸的臺東縣知本,遺傳到母親先天性心臟病,貧血、無力、伴隨著心絞痛,是十足的「藥罐子」。秀英小學畢業,因病無法繼續升學,更無法幫忙家中農務;因為祈求身體健康到寺廟參拜,而萌生出家念頭,雖在母親反對下打住,卻也在十七歲那年發願茹素。
婚後面對夫家的用心呵護,呂林秀英滿懷感激,更用心勤儉持家;一家人和樂、幸福之情洋溢在臉上。(相片提供:呂林秀英)

1965年,秀英嫁到臺南,夫家對她呵護有加;她感念夫家不嫌棄自己體弱多病,盡心打點家務,照顧相繼出世的一對兒女。

秀英以刺繡手工貼補家計,直到孩子上高中,刺繡產業沒落,她輾轉到工業區當清潔工,每當看到工廠外堆放的廢棄紙箱,覺得可惜,因此開始收集紙箱變賣,並將所得拿去接濟貧困的人。

四十五歲那年,秀英結識慈濟志工,繳交善款成為慈濟會員;後來聽聞上人開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二話不說投入環保志工,回收資源和分類。

看似平淡的幸福生活,卻在1997年6月的某個清晨變調。一通電話讓秀英趕赴醫院,卻只見兒子因車禍往生,一具冰冷的遺體,一句話也沒能留下……

秀英的心碎了,整個心跟著兒子走了。兒子的身影不停地在她腦中,像影片一樣重複播放著;瀕臨崩潰的她有兩個月足不出戶,成天在佛堂裏用淚水伴隨著誦經聲為兒子祈福。
呂林秀英1991年開始做環保,1998年又將住宅前院提供為環保點,除了用餐與睡覺之外,其餘時間都投注在環保事務,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回收物資被整理得整齊乾淨。(攝影者:李雅貞)

同事拿來了證嚴上人講述《地藏經》的錄音帶給秀英,她聽到上人開示:「斷了線的風箏,就讓它去該去的地方,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她領悟了其中道理,告訴自己要祝福兒子,希望他找到好人家再出世。

心情慢慢釋懷,加上志工們的問候、陪伴,讓秀英願意走出家門,一起到環保站分類資源。雖然她只是默默做,不多話,但看到師兄、師姊用心投入,邊做邊聊的歡喜與溫馨,讓她感動發願:「只要身體能動,就全心全意做環保。」

療傷 環保安心護物命

「人已不在,東西留著也是徒增傷心,正打算將兒子的空床送去回收場時,突然想到何不讓家裏也成為環保點。」面對那傷痛的過往,在兒子往生的隔年,秀英以善念轉化。

秀英的家前院約二十坪地,有一半用以作為環保點,無論是社區拿來或從工業區載回來的回收物,她用收集來的雨水清洗乾淨,一點一滴慢慢分類,藉著回收走出喪失至親的傷痛。

她常邊做分類、邊「聽」大愛臺,如果是上人開示時段,就把回收物搬到客廳;她還常常做到忘記時間,到凌晨兩、三點也不覺得累;這不再只是療傷,更是一種習慣。
呂林秀英(左四)參加慈濟委員培訓,與「同學」一起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攝影者:黃威然)

2013年,她騎車遭遇車禍,腳傷復健的半年時間,她惦記著廠家留下來的可回收資源,於是請廠家將之交由有需要的人處理;她想,只要物盡其用,能延續物命就好,誰來收取都一樣。

腳傷好些後,秀英再回工業區收取回收物。以往,她在機車後方綁上鐵籠,站上小椅子把回收物拋入鐵籠;車禍後遺症讓她無力站上椅子,改以繩索綁回收物。她笑著說:「沒關係!按呢卡安全,不要讓師父擔心。」

能讓秀英無後顧之憂全心做環保,要歸功先生總是默默支持她,她感恩先生的包容,「只要我想做的事情,先生都會支持;唯一他挑剔我的是,要注意自己身體健康。」

有福 認真學用心做

2011年秀英參加見習志工課程,聽到志工說:「要培訓,才能更了解慈濟。」讓她決定參加2014年慈濟委員培訓。

「很認真」,可以總結秀英培訓過程的態度,無論是課程或活動她都盡心盡力,好學的精神足以影響到其他學員,志工葉淑玲說:「看到秀英七十幾歲還這麼認真學習,跟她在一起稍有懈怠,都會不好意思呢!」
年過七旬,患有先天心臟疾病,呂林秀英把握時間精進;工作人員為她別上「佛心師志」,準備上臺受證。(攝影者:李雅貞)

訪視志工曾貴雀分享說:「秀英不怕寫個案訪視紀錄,到案家靜靜在一旁傾聽和學習,出了案家不懂就發問,看得出來她很用心。」整個培訓過程也讓秀英了解訪視的意涵:「慈濟訪視不只要給予物資幫忙,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用上人的法去接引眾生,還要學習膚慰。」

2014年12月13日,她受證為慈濟委員,「這天是這輩子最高興的時刻,我要跟著上人走菩薩道,繼續在環保盡心盡力。」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活著就要動」的原則,幸福地在環保、香積、訪視上用心,因為她始終相信——只要可以付出,能做就是福。

(文:林香秀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78期)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