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鐘 是天使 也做菩薩

2013-04-13   | 張清文 胡青青
慈濟援建杉林大愛園區內的大愛民族國小,營建處黃鎮生(右二)對人文真善美志工李黎鐘(左一)莊玉美(左二)辜德旺(右一)詳細說明興建工程進度。(攝影者:林景河,日期:2011/05/28〉
「黎鐘要加入慈濟了!」2002年一次的家庭聚會,李黎鐘的外婆喜孜孜地跟兒孫、親友宣布。而這個決定,對完全是天主教信徒的家庭成員來說,雖有點錯愕,但也不致於太意外。因為這些年來,年近九十歲的外婆一直積極的幫慈濟募款助人;而這個影響外婆想法與觀念的人,就是有著頎長身材,一臉英氣的孫女李黎鐘。

她除了積極帶領家人認識慈濟,在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記錄工作中,她更深刻體悟到「大愛」是不分宗教、種族及地域,只要能歡喜付出,人人都是「菩薩」也是「天使」。

渡與悟 轉化新人生

「家裡還好吧?外婆最近還好嗎?……」離家在外工作的李黎鐘,在工作得空時總會打電話關心家裡的近況。從學校畢業一直留在高雄市區工作的她,在離家十幾年後,動了返鄉的念頭,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自己律師助理的工作太忙,無法常回旗山探視家人。

她考慮再三,終於下了決定,結束了市區的工作,於1990年回到旗山老家。回家後媽媽開心地跟她說:「妳不用找工作啦!就幫我看看雜貨店,有空的話,就回臺南鄉下陪陪外婆。」鄉下的雜貨店不像市區的超市,隨時都有顧客上門;在職場忙慣了的她,剛開始還真有點不能適應,求學時期李黎鐘就喜歡看一些勵志的書籍,所以她用看書來打發時間。

在一次搭車前往臺南探視外婆的路上,她拿起車站裡任人取閱的書報等待車子進站。「嗯?《慈濟月刊》?」她翻閱看著裡面的內容,隨即被月刊裡一則則故事所吸引;在感動之餘,她依著月刊後面所提供的資料,開始劃撥捐款給慈濟並請購相關的出版品。

往後看顧雜貨店的時,她除了看書外,還會聽著一卷卷「渡」與「悟」的錄音帶;而錄音帶裡一個個真實人生的故事,讓她的心起了變化。她感受深切地說:「我了解到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積極的面對人生的考驗,更要以付出的心轉化生命的悲苦。」
人文真善美志工李黎鐘(右)常背著攝影機與照相機,參與慈濟援建杉林大愛園區內的大愛民族國小的紀錄。(攝影者:唐江湖,高雄杉林大愛民族國小,日期:2011/05/28〉

聽開示 外婆改變大

「妳外婆什麼都好,就是嘴巴不好……」媽媽絮絮叨叨唸著。外婆脾氣不好、說話疾言厲色,這一點李黎鐘深有體會,她把玩著手中錄音機心裡想著:「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大家都很難招架她的壞脾氣,或許拿這些帶子給她聽,她會有所改變?」

午後,外婆坐在四合院前的大樹下聽著收音機裡的廣播,她靜靜地走到她身邊,遞出手上錄音機及幾卷帶子說:「阿嬤!妳要不要聽聽看,這裡面的故事不錯喔?」隨後按下播放的按鍵,錄音機流洩出證嚴上人輕柔的語聲,外婆瞇著眼靜靜地聽著;過了好一會兒,她徐徐地睜開雙眼,對著黎鐘說:「嗯!不錯!這故事很感動人,還有這個師父的聲音好溫柔,真好聽。」

「妳喜歡?這是佛教的喔?」外婆點了點頭說:「都一樣啦!只要教人家做好事,那個教都一樣啦!我們家會信教,早期山上生活艱苦,我又生了八個孩子,如果不是修女們幫忙,日子會過不下去的……」

老人家單純的認為只要能助人就是好事,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她們祖孫倆多了許多共同的話題,而外婆也開始利用市場做生意的機會,跟客人說慈濟及為慈濟募款,除此之外,她的壞脾氣也因常聆聽證嚴上人開示,而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人手少 相機腳架一肩扛

2002年一次家庭聚會中,外婆喜孜孜地跟兒孫、親友宣布「黎鐘要加入慈濟了!」。而這個決定,對完全是天主教信徒的家庭成員來說,雖有點錯愕,但也不致於太意外。2003年底,李黎鐘順利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圓了外婆願望;隔年外婆因病往生,也如願完成大體捐贈。

旗山鎮位於高雄縣山區,幅員遼闊,志工人數不多,更遑論人文真善美志工培養;剛受證的李黎鐘,剛開始只是應其他志工的要求,做簡單的拍照記錄。

「咦!妳照片拍的不錯嘛!相機業也很專業,有學過?」

她不好意思的說:「沒正式學過,只是對拍照有興趣。」原來從高中時期,她就開始看書自修玩起單眼相機。加上她身材高挑,旗山區在苦無其他人文真善美志工投入,大家便遊說她「麻煩妳就錄影也一起學吧!」

當時高雄靜思堂正在營建中,從那時候開始,就常看到她右肩背著一臺錄影機,左肩掛著一臺相機,在工地現場出現。2004年六月敏督利颱風來襲,大量土石造成山區嚴重災情,李黎鐘跟著慈濟志工深入災區救災,當透過境頭,看到志工在烈日下,竭盡心力的為受災鄉親進行災後打掃工作,當下她深切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之美。

「到底要照顧家裡的生意,還是?不行!旗山就只有這一臺機器,如果我不記錄,歷史將會流逝掉……」她常面臨兩難。幸好虔誠天主教徒的李媽媽,一直是李黎鐘幕後最大的支柱;為了讓女兒安心做事,她請一位阿桑幫忙照顧家中生意,讓女兒能無後顧之憂做個全職做志工。
人文真善美志工李黎鐘(前左)、黃筱哲(右中)、蔡明軒(前右)紀錄天津環保教育站啟用典禮。(攝影者:莊慧貞,日期:2011/12/30〉

見苦難 珍惜出班不喊累

「每每出班,又是錄影機、腳架、照相機外加相機鏡頭等裝備,林林總總加起來十幾公斤,時間久了,真有點負荷不了。」在承擔記錄的的過程中,她也曾為此心生煩惱。直到她參與2008年大陸貴州省冬令發放活動,看到住在貴州石頭山上的孩子,小小的年紀就著單薄的身軀,背負起比自己體重還重的柴火,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過程雖然辛苦,但孩子卻不以為苦。
因為孩子說:「有了柴火,可以燒飯用,夜裡也不會凍著。」

純稚知足的話語,讓她頓時淚流滿面且心生慚愧,從那次之後,只要扛起機器她都覺得那是幸福的負擔。為此她更把握每一次付出的機會,2009年八月初,李黎鐘特地撥空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四川地震關懷團。

當她剛抵四川時,莫拉克颱風正朝著南臺灣而來。八日當天的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還以八七水災做為借鏡,並提醒大家應懷虔誠戒慎的心來面對風災;誰知道到晚間,四川與臺灣之間的電話完全中斷。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無從知道風災訊息,讓她非常憂心,因為從2004年敏督利颱風後,高雄縣山區民眾年年被颱風追著跑,更何況這次颱風的路徑是往南走?

那一夜,她擔心地完全無法入睡,不停地打著電話,希望能跟臺灣聯繫上;好不容易接上線,傳來志工輕描淡寫的安慰「沒事!沒事!就是雨大了點……」

誰知道隔天一早傳來的消息,卻是「小林村不見了。」她猶如五雷轟頂「怎麼可能?去年卡玫基我們才去打掃過……」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眼看著災情越來越多,她決定回臺參與救災。八月十四日她獨自搭機回臺,當踩在旗山鎮街道上的爛泥中,她心中的掛念才真正放了下來。
四川慈濟人文教育交流最後一天的營隊是韓灘慈濟小學親子營,全程近半個月的錄影工作,讓她已有疲憊的感覺,但看到學員們的感動,精力又會再度湧現。(攝影者:張清文,日期:2012/01/14〉

慈悲行 同理感受體會深

在那段日子,電視螢幕播放一則則災區新聞畫面,更少不了小林村風災前的景況;其中許多影像,還是前一年卡玫基災後,慈濟志工至小林打掃畫面。當時電視螢幕只要出現這些景象,李黎鐘總會快速地轉換頻道。

「那些畫面都是我拍的,而那些村民都不在了……」她甚至內疚的覺得「是不是我拍了他們,他們才會死?」那段時間,她畏懼、排斥再去拍攝記錄;但苦無人手,還是得說服自己繼續做。因為地緣熟悉,不管是權充司機載運志工前往災區勘災、救災,或者說明會時負責視聽音控,她全心投入,她說:「在這樣的災難中,唯有這樣,我才會覺得自己還有一點點用處。」

二年後,她來到東日本大震的重災區,參與慈濟第五梯見舞金發放。她看到許多正值輕壯年的男子,在領取見舞金或面對慈濟志工的關心時,難以自抑地掩面痛哭或潸然淚下;這對李黎鐘來說,是很大的心理衝擊。

「我從來沒看過那麼多男人哭,尤其是情感壓抑的日本男人。」接下來的幾天,為顧及日本受災鄉親的自尊,她總是站在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用長鏡頭進行畫面的拍攝。因為她覺得「拍攝記錄是必要,但我試著多一點體貼與同理,不想讓他們有被侵犯的感受。」

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十年來,每一場活動都帶給李黎鐘不同的省思與成長。過程中,她與家人也深切體悟「愛」的付出是不分宗教、種族及地域的真正實踐。

(文:張清文、胡青青 高雄報導 2013/04/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