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華 自由與孝順的平衡

2013-04-30   | 洪素養
林慧華抱著做下去的堅定心念,隨時在團隊左右,一起完成記錄任務。圖為她與錄影志工白聰敏一起討論如何擷取有效畫面與角度。(攝影者:凌榮哲)
「學什麼壓花!沒必要!若要做牛,免驚無犁通拖!(臺語)」面對公公一再的責難,林慧華心中產生許多怨懟與不平。她常自怨自艾自己像是一隻想飛卻飛不出去的籠中鳥,為了不敢違背公公的心意,總是逆來順受,「自由」與「孝順」的天平上找不到平衡點,心念失序了,日子過得非常不快樂。

成長之路 一帆風順

林慧華從小在一個溫馨的家庭中長大,度量大的父親曾陸續將多位外甥、外甥女、妻舅接來家裡住,人多,感覺上家裡非常熱鬧。慧華的母親因此就得張羅一大家子的食、衣、住、行,從早忙到晚,卻從無怨言。父母親「有量就有福」的身教,讓她一輩子受用不盡。

在父母庇蔭下,慧華不論求學、求職一路順遂。專科畢業後,任職於信用合作社,是當時人人稱羨的「銀行小姐」,1988年與同事結婚,婚後過著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的日子。

婚後三年婆婆往生,照顧公公的責任便落在慧華身上。受日本教育的公公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眼中一百分的媳婦,就是乖乖待在家裡,無須太多的學習或與人互動。

為了短暫逃離備感拘束的家,慧華堅持找時間學習插花、壓花,甚至到學校當志工,紓解內心壓抑許久的情緒。每次外出,回來總是煩惱會被公公責罵,就這樣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儘管擔心受怕,慧華始終沒有放棄學習與當志工的機會,也因此和慈濟搭上了線。

筆耕路難行 堅定意志突破

臺中烏日社區宣導七月吉祥月活動。林慧華(左一)與第一位來到現場民眾相談甚歡,留下紀錄。(攝影者:廖彩鳳)
2000年,因鄰居慈濟志工莊萬福的邀約,兩個兒子相繼在臺中快樂兒童精進班學習,每月一次的活動日,慧華總是陪伴孩子前往臺中分會,孩子在二樓佛堂活動,她則在三樓等待孩子下課。

有一天,慧華突然想到:「在這邊看也是等,不如一起參加活動,不要再浪費時間了。」那時,文宣組正好缺人手幫忙,再次在莊萬福師兄引薦下,她開始成為兒童精進班文宣組的一員。

「慧華,文稿寫好再E(mail)給我。」活動後,人文窗口叮嚀著。

「啊!不好意思!我不會E-mail,可以用傳真給你嗎?」學而後知不足,承擔文宣後,慧華才知道科技發達,不會電腦可說是現代文盲,為了順利傳輸文稿,她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一期電腦課程。

寫文稿非慧華的專業,但她始終認為,凡事起頭難,只要肯動筆就成功了一半。雖然有時需熬夜挑燈夜戰,有時洗衣服洗到一半或煮飯煮到一半,突然靈感浮現腦海,深怕忘記,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將優美詞句寫下來。

而學習電腦對慧華來說,又是一大難事。她經常一手握著滑鼠,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按錯了鍵,造成電腦當機,或將已經快完成的資料給刪除了。即使用一指神功的最慢速度,努力按著一個個字鍵,終於完成兒童班一篇篇的文稿。

也因為負責兒童班的文宣勤務,才有機會和社區更多的師兄、師姊們互動,於是她也開始在社區活動中做記錄。

公公阻擾 穿上志工服感心虛


林慧華(左一)帶領團隊,在慈濟四十六周年靜態展時,進行人物採訪。(攝影者:施淑敏)
為了能多參與慈濟活動,又怕引起公公的質疑,不敢公然地穿著慈濟制服走出家門,於是她就帶著制服到其他師姊家去換裝,慧華形容自己當時像是做賊般地心虛。

雖然做志工的心情帶給她無比的踏實感,但心裡總有缺憾,心想:「我是做好事,為什麼要怕公公知道。」每次出門一趟,內心總會默默地祈禱,希望回去後不會惹公公懊惱。還好先生張瑞森很能體諒,還安慰她將老父視為老人孩子氣,不要跟他計較。經幾番心裡戰拉鋸之後,最後她終於勇敢地穿上志工服走出了家門。

歷經一次次的訪貧、義診、發放……在採訪,看到很多人因病、或因貧而苦,而她自己卻不必煩惱經濟問題、為生活而奔波,深深感嘆人生悲苦何其多,一提筆都會觸動心靈深處,於是她試著調心轉念,不再有想要改變公公思維的念頭,心境也頓時豁然開朗。

而在公公中風後,即使有請外勞陪伴照護,慧華想到老人家心靈上需要的是家人的關懷,所以費盡心思,每天親自為公公變化出不同的早、午餐與點心,期望公公身體健康,善盡做媳婦的本分事,也由原來埋怨的心態,改以感恩心來對待公公。

勇於承擔 留史重任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慧華說:「做慈濟是好事,自己要先喜歡自己做的事,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而障礙自己。」因此她也在2007年承擔起社區人文真善美幹事。

「慧華師姊!下星期日發放,由烏日區承擔記錄哦!」林瑞芬師姊打電話特別的叮嚀。接到訊息,慧華趕緊拿起電話找人:「淑敏師姊!下星期日有空嗎?可以來承擔文字的記錄嗎?」

「沒空喔!沒關係我再找別人……」承擔幹事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派班問題,慧華經常花許多時間在打電話連絡,有時人手不足,恨不得自己一個人可以獨立承擔文字、照相、錄影三合一,但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她總是抱著盡心盡力,再怎麼苦,也要做下去的堅定心念。

林慧華經由不斷突破頻頸,用心學習,勇敢承擔,以帶出一批完整的人文團隊。圖為她帶領新進志工施淑敏,指導記錄重點與方向。(攝影者:許順興)
「慧華師姊!要如何採訪?」出勤務面對後進的請教,她就像一名專業的記者,侃侃而談訪談竅門:「從問題中找問題,且從身旁的人去旁敲側擊,對被採訪者有了初步的了解,訪談就有了加分的效果。」

耐住性子 帶領團隊向前行

最好的傳承是一棒接一棒,慧華承擔人文真善美窗口四年後,將棒子傳承於後起之秀,但她仍樂於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永遠的後盾。「承擔人文真善美是非常殊勝的因緣,志工猶如佛陀時代的阿難尊者,記錄佛陀的所言、所行;大家要珍惜緣分……」她常常這樣向新進志工這樣分享。

慧華憶起剛接人文幹事那一年,剛好是慈濟四十周年展,社區要舉辦靜態展,必須從蒐集相片、彙整資料、最後作成海報。所幸由美工出身的莊萬福鼎力相助,林慧華負責寫圖說,美編部分就由人文團隊通力合作完成,大家不眠不休地趕工到深夜,直至曙光乍現才完工。林慧華每每想到那段艱辛的日子,都覺得大家的合心團結讓她感到很甘甜。

當時,除了布置會場要記錄,靜態展期間的參訪也要留下歷史足跡,當時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人文團隊幾乎是全力出動,即使專業技能不足,每個人都忙得很踏實。

林慧華的韌性,讓人文團隊讚歎有加,姊妹淘林春芬說:「繁瑣的檔案整理,慧華在家裡靜靜的做,不會因為不懂就放棄,或者是工作量多而唉聲嘆氣,她做事情總是有始有終。」

儘管做檔案耗時又耗力,但是看著社區人文室排放整齊的檔案本,林慧華欣慰地說:「這些都是多年來人文真善美志工努力的成果,以前共修處沒有人文室,所有社區的檔案都要跟著窗口走,我們視檔案如生命般小心翼翼的保護,人文室從無到有,設備從簡陋到完備,應有盡有。」

現在慧華最感恩的是公公,讓她化阻力為動力,才能一路精進於菩薩道。其實公公依舊沒有好臉色,但是慧華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她要將做志工的功德迴向給家人及公公,而先生全力的護持,孩子的乖巧懂事,才是她彌足珍貴的禮物。

(文:洪素養 臺中報導2013/04/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