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明 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2013-05-07   | 趙淑娟
張正明很感恩資深志工熱心教導,讓他學習到很多錄影的知識,看到資深志工耐心且毫無保留的指導自己,讓他開始省思自己過往與孩子及家人的對待關係。(攝影者:孫麗鈞)
「爸爸!不要打了!」火冒三丈的張正明隨手拿起一旁的鐵柄,往兒子的身上不斷揮打,他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的行為,常常讓女兒嚇得在一旁哭喊,為從來都不會抵抗的哥哥求饒;而如今講話慢條斯理、為人溫文儒雅的他,回想過去無知、無明的行徑,臉上布滿懊悔、愧疚的神情。

脾氣暴如火  善巧引入門

「一直以來,我都抱著『不打不成器』的觀念來教育孩子,當孩子有不好的習慣,尤其是東西用完了就隨便放,讓我一發現,只要手邊有東西,拿起來就摔過去……」也因為這樣,兩個小孩對他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畏懼感。除此之外,當太太講話不合他意,他馬上會跟太太大聲的吼回去,這些種種不好的行為,常常讓他在事後懊悔萬分。

為了改變先生難已控制的壞脾氣,張正明的太太趁著一次繳功德款的機會,介紹慈濟志工與先生認識並邀約他一起加入志工活動。多年來,張正明閱讀慈濟志工送來的《慈濟》月刊,對慈濟不分宗教、種族,在世界各地做濟弱扶困的事早有了解,也就隨口答應。

「您想參與慈濟哪一個功能?」陪伴他的志工問著。

「我不知道可以參加什麼?但是我本身是滿喜歡照相的。」張正明認真的回答。

出班前,張正明與人文真善美團隊成員討論如何記錄重點。(攝影者:蘇順德)
在志工的建議下,張正明被安排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的研習。當時因為欠缺錄影人員,張正明毫不考慮就承擔起錄影的任務,並利用下班及假日時間參與活動記錄。

深入有體會  用心即專業

一開始,他不清楚人文真善美出班記錄重點,單純的以為只要全部的活動情形及人像錄進來就好;直到人文真善美志工陳國鐘及林道鳴的指導,他才知道要做到鏡頭分鏡處理,包括遠景與特寫各種鏡位的抓取,而且必需要有慈濟人文與規範。這一路來,他很感恩資深志工熱心教導,讓他學習到很多錄影的知識;樂於學習的他,除了學會拍攝技術外,還進一步學習影片剪輯。

「你這邊接的畫面不能有跳格!」「這裡要有一個畫面來做轉場!」因為對剪輯不太熟,讓張正明剪輯完成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被退回,但他卻不放棄學習。其中在剪輯《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回顧影片時讓他最感吃力。當時經藏演繹人員排練了半年,這段時間穿梭在人群中專心捕捉鏡頭的張正明,共錄了十幾支影片,在進行剪接前,他耐心地將所有影片從頭看到尾,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幾乎忘了時間的存在,每每看完已是深夜時分。

在進入後製剪接階段,他經常做到凌晨一、兩點,緊接著早上五點多又必需起床準備上班,於是他心裡起了疲憊感;當時張正明常對著自己說:「我怎麼給自己找那麼累的工作?」

林道鳴(右)不藏私的教授剪輯技巧,張正明在旁認真學習。(攝影者:孫麗鈞)
後來他想到這是自己選擇,除了自己的選擇,當他從影片中看到有些人抱病參加,更難能可貴的是有多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也加入演繹行列,除了克服身體的不靈巧,還得考驗已不如年輕人的記憶力。

張正明感動地說:「一開始大家從一盤散沙,經過不斷練習,到最後呈現出令人攝心的畫面。我從他們的身上,體會到『用心就是專業』。」盡責的他便提起毅力,剪輯雖然很累,但他覺得累得很有價值,因為從過程中,他知道自己要加強哪些錄影畫面,更深刻了解錄影與剪輯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感動化行動  隨時做補位

在記錄的過程中,最讓張正明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發生的那一年,慈濟在高雄杉林營建永久屋時,他看到一位肢體殘障的師姊,也跟大家一起鋪設厚重的連鎖磚。他說:「她堅強的生命毅力,是我該學習的地方,我覺得自己好手好腳,更應該去付出。」那段時間,除了星期六、日常去園區參與志工活動,即使逢年過節他也不推辭。

他清楚記得那年的小年夜,慈濟基金會準備應景的結緣品送給入住杉林大愛村的鄉親,適逢過年,許多志工不是忙碌家中事物就是返鄉過年,人力短絀之下,張正明自告奮勇獨自一人承擔起記錄工作。

為了能即時提供新聞帶給大愛臺播報新聞,在活動記錄完,他趕緊回到杉林大愛園區的帳棚區,在無人協助及時間緊迫下,完成新聞稿及相關資料,終於在下午兩點準時送交給大愛臺南部新聞中心。晚間看到大愛臺將當日他所拍攝的畫面以新聞即時播出,讓他非常開心,甚至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張正明除了人文真善美錄影工作外,組隊長交待的工作也相當配合,他覺得參與這些事務,能讓他的作品更有深度。(攝影者:黃俊強)
除了參與人文真善美的記錄工作,張正明還積極參與環保、場務、機動等工作,因他覺得參與這些事務能讓他的作品更有深度,在參與的過程中,他親身感受到志工的用心,也看到許多感人的事跡,也讓他更清楚掌握記錄的重點在哪裡?以及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拍會比較比較好。他體悟地說:「如果沒有參與,許多畫面就只是帶過去,為記錄而記錄罷了,一點意義都沒有。」

境教善影響  態度變柔軟

在這樣的環境裡,張正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一次又一次修正自己的觀念,看到資深志工耐心且毫無保留的指導自己,他很慶幸能夠進到慈濟,學到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進而開始省思自己過往與孩子及家人的對待關係。

「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尤其是「靜思語」的這句話,讓他幡然醒悟為什麼要拿孩子不當的行為,來讓自己情緒失控?他更深刻體會嘴巴罵人也是在造口業。為此他慢慢改掉壞脾氣,將鐵的教育轉化為愛的教育,用講道理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

夫妻之間的相處,張正明一改過去剛強的個性,學會拿起筆與卡片,溫柔地向老婆道感恩。在私立高職學校服務的他,帶學生以嚴格著稱,只要學生的作為不順他的意,就會馬上處罰或者是破口大罵,這些年經過慈濟人文洗禮後,他學會和學生做朋友、關心學生。他笑著說:「既然有緣結為夫妻、師生,就要把握機會好好相處,不要結惡緣,才不會因為不必要的誤解造成遺憾。」

「人生無常,生命隨日消失,我們要把握當下,付出無所求。」張正明覺得證嚴上人的這句法語,是他最受用與警惕的。他期許自己能將所學的分享給新加入的夥伴,讓慈濟志業有所傳承,也希望人文真善美這個團隊能夠更茁壯,一起「為慈濟寫歷史,為時代作見證」。

(文:趙淑娟 高雄報導2013/05/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