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華 傾囊相授求被超越

2013-05-19   | 陳美蓮
屏東人文真善美志工攝影班開課,王佑華為學員說明全自動與單眼相機拍攝技巧與差異性。(攝影者:湯少藩)
「要畢業了,是不是很高興啊,大家舉起右手比個Ya!」王佑華用逗趣的表情,搞笑滿臉嚴肅的六年級學生,等大家笑開時喀嚓一聲,留下快樂童年的回憶。
才四月份陽光熱度讓人感覺夏天到了,是各級學校的畢業紀念冊拍攝的旺季,身為照相館的店長王佑華也是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專業攝影技巧純熟與感情投入的影像處理,山海之間都有學校慕名找他去拍畢業照。

王佑華不是科班出身的攝影師,學校唸的是電機,畢業後在柯尼卡公司任職,一家照相館合夥人因經營上理念不同想盤手轉讓,王佑華說:「想當年(1989年)才二十三歲,不知哪來的憨膽就決定接手。」升格當起年輕老闆,他開始學習經營與管理。

「那時候,對拍照完全沒有概念,連照片怎麼洗出來都還不知道,因緣聚會把它接下來,一路走到現在,有二十四年了。」看他說得輕鬆,好像未經深思就冒然開店,其實,王佑華除了有維修機器的能力,還有認識的店家可以請教攝影技術,重要的是他把原有店員留下來,跟資深店員學習在門市如何接待客人、花了三年時間努力熟悉相機的功能與拍照技術。

誤會變體會 投入志工行列

「老闆,我們歲末祝福到了,你要不要來參加?」大嗓門的招呼聲是慈濟志工林錦和的特色,他是屏東高中的行政人員,因業務常來沖洗照片,是王佑華的長期顧客。

因為從來沒有參加過慈濟的歲末祝福,王佑華一口答應還問道:「我們可以一家子去嗎?幾點鐘到?」林錦和也歡迎更多人來參加慈濟活動,告訴他:「一家人OK,你就1700來好了。」那一天下午五點鐘,王佑華帶著妻兒到了屏東分會大門口,一看嚇了一跳,來來往往的都是師兄師姊。

臺南大成鋼公司入經藏共修排練,王佑華承擔紀錄工作。(攝影者:吳宗民)
好不容易找到林錦和,王佑華問說:「為什麼都沒有會眾,只有我們這一家子的人,這樣亂不好意思的,是不是太早來了,還是記錯時間了?」這下子誤會大了,林錦和說:「我跟你講五點嗎?」、「是啊,你跟我說1700。」林錦和不好意思地說:「啊,我講錯了,是晚上七點。」

為了接引人間菩薩,林錦和帶著王佑華一家人參訪屏東分會,轉了一圈,又帶他們去用晚餐,再去參加歲末祝福,「老闆,你飯也吃了,東西(結緣品)也拿了,也被祝福了,你總該來做一點事情吧!」林錦和趁機開口邀約。

「我能做什麼事呢?」「你的專長是什麼?」「開照相館當然是照相。」「接下來,我們還有幾場歲末祝福,你就來拍照。」幾天後,王佑華穿著林錦和送的灰衣白褲,帶相機來到海豐國小會場,拍下師兄師姊忙進忙出的身影,熱忱招呼的場面。

「東方湧出淨琉璃……一念佛心永不離,來去人間、淨如琉璃……」現場重複播放〈淨如琉璃〉,那樂曲迴盪在王佑華的心裏,觸動到深層。「或許就是緣分吧,現在聽〈淨如琉璃〉,還是很感動,覺得說在慈濟裏好像…」他有點難以解釋、無法形容心被紮根定下來的感受。

從記錄慈濟志工關懷榮民開始,拍了十幾場活動相片傳回花蓮,圖像組回饋說,屏東近來的攝影品質比過去進步很多。那時候,王佑華慢慢覺得自己在慈濟好像還有一點點的貢獻。

專業攝影師 開班獻良能

知道王佑華有攝影的專長,人文真善美團隊邀請他開班授課,指導一些對照相有興趣的志工,好隨時把慈濟人、慈濟事記錄下來。上課的學員有些是年紀稍長,第一次上課聽他講解一些有關相機的艱澀名詞不太能了解,效果並不好,對攝影充滿熱情的他很有挫折感。

王佑華在南州鄉開班授課時,因應學員相機類型不同分成單眼組與自動組,各別教學。(照片提供:王佑華)
第二次上課,王佑華改變教法,在年長者也能接受的範圍、條件,設計「以拍活動主題作為方向出發」,先把活動拍好,從活動前、開始到結束,淺顯說明整個流程中拍照的重點,詮釋清楚近景、中景、遠景的構圖;再讓學員在實際的活動中拍攝,鼓勵新人走到臺前拍照,把角度取下來,構圖在整個畫面很重要。至於其他技術面,王佑華會建議年紀大的師兄師姊購買全自動相機就好,只要構圖好,全自動也能拍下感動人的影像。

「我是一天到晚都在碰相機,與久久才碰一次的人是不一樣,教學給我最大的成長是『從講、聽到做』,教技術面的東西要因人而異。年輕要有年輕的一套,年長的要有年長的一套。」王佑華根據相機作解說,讓相機發揮最大的功能,上課不再都是攝影的理論。

這樣的經驗在南州鄉開班授課時,因應學員相機類型不同分成單眼組與自動組,各別教學。「因為相機不同,效果就不同,注意的點也不同,自動組先教,教完再教單眼組。」王佑華有時利用慈濟辦活動,帶學員去做情境教學,在實戰中慢慢傳授技巧。

心懷感恩結好緣 用心拍出動人照片

身為屏東區圖像組窗口,要收集所有活動相片,尤其是每一場大型活動的拍攝記錄,從無量義經開始到水懺經藏演繹,甚至於莫拉克風災救援、永久屋興建等,王佑華要在三、五千張相片中,精取給慈濟大藏經文稿使用,要篩選出來真是不易。

「挑照片時,就可看出每一個人拍照的功力和技巧。」王佑華說,雖然數量多,但換個角度想一想,這也有好處,讓他可以針對缺失給志工建議,到底是基礎性、臨場性、構圖性或是裝備性的問題。

屏東縣新來義部落第二期永久屋動土典禮,王佑華揹起看板準備布置會場。(攝影者:湯少藩)
「我開照相館,先天上比較佔一點便宜,在跟別人分享時有說服力,讓人容易接受。」王佑華常利用跟照相志工面對面的機會,分享拍照時的「眉角」,譬如說拍人做環保時,除了正面拍、側面拍外,換個角度從回收物內往上拍人的手,會有不同的效果,鼓勵他們多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取景。

資深攝影志工湯少藩有次碰到王佑華,告訴他說:「新發意照相志工如張寶鎮、羅清文的進步都看得到,他們為社區留下很多慈濟歷史足跡。」聽到這話是王佑華最大的欣慰,教學中看到從沒拿過相機的人被鼓勵出來學習,且願意承擔文史記錄工作,從不熟悉拍攝手法慢慢進步到可以完整記錄整場活動。他高興地表示:「像寶鎮以前根本不拿相機的人,後來在南州上了二次攝影課程,慢慢取景的角度和作品都大有進步,這種看得到的成長最令人歡喜。」

傾自己所知所能來教導,心懷感恩有這麼多好緣分,可以讓社區志工到受證成為慈濟人,「人才這樣慢慢出來,我就覺得很棒,巴不得所有人構圖的專業技術都比我厲害,也可以跟人分享他作品中的故事。」王佑華傾囊相授,就是希望被人超越,有活動都盡量安排志工去記錄。多拍就能多累積經驗,像五月慈濟三節合一浴佛大典,場面莊嚴,會眾專注虔誠攝人心,整體氛圍的一致性,他會提醒攝影者要由人的角度去拍人物,有人的故事才能感動人。

慈悲就是有力量 提醒不忘初發心

「要把感情放進活動當中,才看得到它的精華處在哪裡,如果只是在記錄活動流程,交差了事,就很難在活動中發現特殊且值得記錄的地方。」王佑華在出勤務前會先了解活動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想過之後,到了現場,很多畫面就會自動跑出來。他說:「心相創造實相,當你的內心有那樣的想法時,實際上的東西會很快呈現在眼前讓你看到。」

王佑華的心願是想邀志工們來做屏東人物誌的拍攝記錄,用相片寫慈濟志工的人生故事。(照片提供:王佑華)
以前會覺得這樣講好像有點抽象,甚至於像傻瓜似的,王佑華說:「自己每天聽師父開示,一段時間就會領悟一點,好像是在打穿隧道一樣,碰碰碰……每次頓悟一點點。你是真體會還是假體會,假體會就會有假實相出來,真體會就會有真實相出來。」就像現在,他每天都很快樂,也跟二個孩子分享,他對「心相放到實相」的體會,也是他對人生的態度,每天真誠地去感受、去冥想,這種感受是沒辦法用言語形容,太多的東西不能言傳只能意會。

一念善心不是很空洞抽象,莫拉克風災造成屏東地區大災難,他看到慈濟人可以化無形的慈悲為實相具體力量,人與人之間互助關懹的情感交流,更想要幫慈濟人留歷史,王佑華的心願是想邀志工們來做屏東人物誌的拍攝記錄,用相片寫慈濟志工的人生故事。

「每一年,只要是夫妻同修同時受證,當他們身上別上『佛心師志』,我會很高興用專業的鏡頭為夫妻檔拍下身影,然後洗一張超放大的相片護貝起來送給他們,讓他們永久保存。」夫妻同修不容易,王佑華用照片祝福菩薩道侶,也提醒他們不要忘了初發心。

(文:陳美蓮 屏東報導2013/05/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