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卿 筆友啟發 浸潤文海

2013-08-30   | 蔡玉玲
吳麗卿(坐者)總是樂在其中,用電腦撰寫、編輯文稿。(攝影者:李宗諭,時間:2007/08/05)
剛完成大藏經編輯,該是讓眼睛休息一下了,看了一個多小時電腦的吳麗卿,走到廚房,把事先浸好的蔬菜撈起,準備做晚餐,但是腦子裡還盡是「6/30前要完成溯源檔案」那封mail。

想到自己承擔的第一、二章都還沒完成,還要再協助團隊成員,一顆心放不下,只好重新走回電腦,繼續編輯溯源的章節,此時眼科醫生的叮嚀似乎已不重要了!

受人點滴 須當泉湧以報

個性內向不喜多言的麗卿,生於1952年,從小喜歡看書,總是很羡慕別人能寫出一篇好文章。就讀高商時期,流行交筆友,於是在同學的鼓勵下,她也交了一位在大學就讀的男性筆友。雖然彼此不認識,但靠著紙筆,兩人也就經常天南地北地抒發內心想法,開啓她對寫作的樂趣。

高職畢業後,為了家計,麗卿沒有繼續升學,投入職場工作,也與筆友斷了音訊。1972年一個颱風過境,母親感覺身體不適,經檢查竟是罹患肝癌,短短三個月就撒手人寰,留下中風的父親、麗卿及兩個弟弟。

母親生病期間,曾有一位善心人士來家裡探望母親,除了溫言勸慰母親要安心養病外,有時也會給予金錢的資助,後來才得知原來那位善心人士,就是慈濟功德會臺北第一位慈濟委員李水玉(法號靜銘)。

麗卿記得母親往生前交待的遺言:「麗卿啊!要記得受人幫助,以後有機會要報答人家的恩情!」

「受人點滴,須當湧泉以報。」麗卿以此謹記在心。

隔年的冬天,父親再度中風也往生了,姊弟三人悲痛之餘,想起母親的叮嚀,找到靜銘師姊,開啓加入慈濟會員的因緣。
2006年為撰寫慈濟人列傳,麗卿採訪陳月雲師姊,她說:「紀錄他人的同時,也激勵自己。」(照片提供:吳麗卿,時間:2006年)

緣深 不怕緣來得遲

儘管多年後,麗卿因搬家而與靜銘師姊失去聯絡,但慈濟慈善助人的善行,一直深烙在她的心中,所以她還是透過其他的志工繳功德款,參與慈濟列車、認捐病床等。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2001年,在職場已半退休狀態的麗卿,因為納莉風災造成大愛臺的影帶泡水,她去關渡園區清洗錄影帶,認識了慈濟志工林玉儒,在玉儒的帶領下,2002年加入見習志工行列,進入校園當大愛媽媽;2003年參與志工培訓,2005年受證,法號明卿。

回想從2002年三重聯絡處成立筆耕隊後,開始學習撰文紀錄。爾後,又參與「2003年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的課程學習,自此就理所當然的被派承擔文字紀錄,算算進入人文真善美已十個年頭。

責任心很重的她,每每勤務一出班,總惦記著盡量在三天內交稿,常常一句話,心裡想的跟落筆的那種寫法感覺不是很貼切的時候,真的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想。她會一直去思考,這句話到底要怎麼用?才會比較恰當。

但是儘管出勤務寫稿對她會造成壓力,當她的第一篇文稿被刊登在慈濟網站上時,真有想放鞭炮慶祝的衝動,一連高興了好幾天,壓力瞬間也就轉換成助力了!
吳麗卿把傳承後進,當成自己重要的使命。(攝影者:洪慶章,時間:2012/05/30)

紀錄他人 也激勵自己

早期,從事筆耕志工,除了撰寫大藏經,麗卿也參與「慈濟人列傳」的人物寫作。2006年,她的第一篇列傳文稿--〈找到生命的出口〉即摘錄在《人間渡》這本書裡。

對麗卿而言,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年過半百能夠出書,這是當初她進入慈濟始料未及的。而書中人物陳月雲與先生個性南轅北轍,生命的苦正也是採訪者麗卿的心情寫照。看到陳月雲終能走出自我,也激勵了麗卿菩薩道難行能行,只要是做對的事,要堅持下去。

除了在大藏經區塊的著墨外,2009年麗卿也承擔三重蘆洲區編輯公開執行的勤務及和氣二歷史小組的窗口,紀錄社區的年表、記事。

那年,隨著家裡孫子的出生,麗卿必須家業、志業兩頭忙。為了讓媳婦安心上班,白天她幫忙帶孫子,編輯文稿只能利用孫子睡覺的片刻,或是晚上媳婦回家後的間歇時刻,才能靜心來修潤文稿,因此往往文稿完成時,已是夜深人靜。

「那時,為了撰寫社區溯源總稿,真是花費體力、眼力,幾乎是『搶白天、戰夜晚』。」麗卿說起2010年時趕稿的壓力,一度讓她興起要放棄的念頭,但是想到自己如果沒做,三重區的歷史就等於是交了白卷,她會覺得愧對所有三重區的慈濟人。

對她而言,人文真善美就是在為慈濟寫歷史,為時代作見證。這一路走來,她一直都承擔這個功能組,它不僅是傳承也是一種使命。

2011年3月,當她奮力完成社區溯源總稿後,在一次臺北慈濟醫院例行健檢時,被醫師告知左眼有黃斑部病變,她原不以為意,心想,如果左眼壞了,還有右眼可以用啊!但是醫生一再地叮嚀、告誡她,不治療將會導致失明,她才驚覺事態的嚴重,隨即在家人的關切下,她一方面接受治療,一方面也開始思索著如何重新規劃她的真善美生涯。
2007年,吳麗卿在三重志業園區,為三重蘆洲區的新進文字菩薩,開設社區基礎課程,將所學傳授給新芽。(攝影者:李宗諭,時間:2007/08/21)

克服眼疾 傳承使命

對撰文有著濃厚興趣的麗卿,儘管一再提醒自己,看稿要量力而為,但每每在編輯的當下,她整個人彷彿都沉浸在裡面,忘掉周遭的一切,充分享受心中的那分寧靜。在那當下,她才覺得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是在不斷地盯著電腦螢幕的同時,雙眼又開始不聽使喚地痠痛流淚。

「那種刺痛,就好像有一根針,從眼球中間插進去的感覺。」每當瞬間眼睛感到刺痛,麗卿就會習慣性地緊閉雙眼,任眼淚直流,過一會兒她又沒事似地正常作息。

幾度她想淡出文字編輯這個區塊,但剛好有一些新進的文字志工進來,她就盡量把自己知道的、之前所學的經驗,盡量傳授給這些新芽。找到另一扇窗的麗卿,於是把陪伴新芽與傳承,列為是目前的首要勤務。

「這個詞句該怎麼改?才能完整呈現受訪者的意思。」看著新芽出班後的文稿,麗卿心裡總是思忖著如何才能將文稿修潤得更貼切。的確,經過她修訂後的文稿,找出全文的亮點,讓全篇文稿更加生動、具可看性。

她深深明白一個文字記錄的養成,需要耐性,更需要經驗的累積,看到新芽們都很有心要來學習,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陪伴他們,引領著大家發揮所長,一起學習成長。當她看到新芽們的文稿,一次次地被肯定時,除了讚歎她們的勇於承擔,自己也與有榮焉,這是她最感欣慰的事了!

「我一直不放棄慈濟這個區塊,因為我在這邊,找到我自己人生的方向。」走過真善美十個年頭的麗卿,覺得參與活動,是在為人群付出,也是在替自己充電,儘管很忙,很累,但只要覺得這個忙是有意義的,心就不會覺得累,也更踏實篤定地過每一天。

(文:蔡玉玲 新北市報導 2013/08/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