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雯 樣樣通的魔術師

2013-09-16   | 李彥儀
參與中正紀念堂浴佛活動,郭怡雯(左)正專注聽勤務說明與注意事項。(攝影者:陳李少民)
端坐在工作臺前,郭怡雯聚精凝神移動手中的筆,在描圖紙上繪製圖稿。只要有些微的失誤,整個作品必須作廢,重新再製作。小小一個身影立在身側,稚嫩的童音在耳邊響起,「媽媽,我國中想念慈中。」兒子稚嫩的臉龐、清澈的雙眼,透露出他剛下了重要的決定。

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

腦中思緒迅速快閃新北市蘆洲地區的各個國中學校,怡雯放下手中的筆,以輕鬆的語氣反問兒子:「你才小學四年級,現在這個問題對你太早了。而且,我不知道蘆洲哪裡有慈中這個學校。」兒子一手指著層架上的電視機:「你看,現在電視在招生。」電視機原本播放著股市行情,不知何時已被兒子切換到大愛臺。

螢幕上女主播梳著包頭,清秀端莊的外型,以柔順的語氣介紹著:「慈中畢業的學子,學習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懂得付出與助人,期望……」怡雯頓時了然於心。

「可是慈中在花蓮,那是很遠的地方,等爸爸回來我們再一起商量,好嗎?」看著兒子點頭答應,怡雯繼續著手邊的工作,但心中被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

父親在慈濟蓋醫院的時候,就開始繳交功德款,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感謝狀的名字只看得到爸爸和弟弟的名字。怡雯知道慈濟是個行善的團體,捐出去的善款都會用來幫助弱勢的人,也曾想過自己到預定的退休年齡,體力上還可以負荷,屆時再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只是善款怎麼用?行善怎麼做呢?一分好奇心起,讓怡雯心癢難耐,放下手中未完成的工作,和兒子一起觀看大愛臺播放的節目。

檔案製作組郭怡雯(右一)與團隊正討論照片挑選。(攝影者:曾芳榮)
剛頂著烈日回到工作室的丈夫曾明星,忙著扯動胸口衣襟,口中氣喘呼呼,雙目環視廠內,心中納悶:怎麼不見她們母子呢?依稀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循著音源來到電視機前。明星看著他們專心盯著螢幕,不免好奇隨著一同觀看,嘴中輕聲問著怡雯:「今天不用看盤嗎?」

「你兒子說國中要念慈中。」突如其來的訊息,讓明星頓時啞口無言。怡雯起身來到電腦前,透過搜尋引擎尋找慈濟網頁。看著電腦出現龐大的資料,持有不同褒貶意見時,怡雯思索著如何才能釐清真相?

尋找潛藏心靈的鑰匙

某一天慈濟志工林麗穎如往常般來到工廠勸募功德款,把握因緣向明星夫妻傳達證嚴上人的法,並邀約參加歲末祝福。怡雯手中握著文宣思量片刻後,轉頭告訴明星:「找個時間,我們到三重靜思堂探個究竟。」心中既以認定的事,就要實際付出行動。

那年,三重靜思堂借用三重高中的場地,為社區民眾舉辦歲末祝福,其目的在藉此活動增進社區會員的凝聚力,並廣邀會眾加入此行列,共振大愛心室效應。現場祥和莊嚴的祈福晚會,不似一般廟會、法事般的熱鬧喧嘩,但被撼動的心弦讓怡雯深深震懾。會後志工發放志工報名表,怡雯夫妻倆當下毫不考慮勾選參加。

不久之後,一通電話邀約怡雯參加社區志工的見習,雖然是一個月才一次的課程,但每次都讓怡雯心中充滿法喜。聆聽上人開示,慢慢了解慈濟在做些什麼。與人相處也開始變得柔軟,常以善解和包容來對應周遭的人事物。

在一次課堂中聽到講師羅美珠分享訪貧的經歷,雖然慈悲心起,要幫助災民,但也要懂得保護自己。「慈悲也要有智慧」就像一把鑰匙,深深敲擊著怡雯的內心。悲心願力一旦被啟發,只有力行投入,才能了解箇中道理。就像一道曙光穿透雲層,溫暖照亮怡雯的心房。

郭怡雯(左後)與先生曾明星(左前)帶著粗的魚線趕來支援,固定容易脫落的寶特瓶才解決難題。(照片是供:郭怡雯)
在課程休息時間,怡雯接過慈濟志工發送的「菩薩大招生報名表」仔細端詳。片刻,毫不遲疑的問:「你們哪一個功能組最缺人?」坦白直率的語氣,讓發卡的師姊眼睛一亮。

「文化三合一人數不足,很歡迎你的加入。」怡雯二話不說勾選美編,心想和自己工作的網版屬性略有相同,應該能夠勝任。

修行必經人事錘鍊


慈濟志工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學經歷,每次只要有慈濟的活動,看到最多的就是志工個個歡喜付出。

「怡雯,海報準備好了嗎?」資深師姊接過作品,將海攤開來端詳後,提出自己的看法。雖然有時製作出的作品不如預期獲得大家的認同,怡雯總是縮小自己,將作品幾經修改後,再重新呈現。

怡雯在2005年受證後,更是勇於承接蘆洲的行政窗口。「怡雯,有雙面膠嗎?」、「怡雯,文書的資料要找誰幫忙?」、「怡雯,怎麼活動會場,沒看到照相的志工?」、「怡雯,……」蘆洲真善美教室不時有人員進出。

常在活動過程中,看著她一會拿著錄影機隨機拍攝,一會背著相機尋找人物特寫,一會又端坐在電腦桌前,進行多媒體製作,她就像全職的超人,聽到呼求,隨時補位。雖然勤務忙碌和瑣碎,有時意見也會相左,但怡雯總是告訴自己和同組隊的成員:「盡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讓活動能圓滿結束,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花蓮《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檔案製作組郭怡雯(右二)與團隊正專注於圖片的篩選。(攝影者:吳萬智)
慈濟在2006年將文化三合一重新定名為「人文真善美」。怡雯為了讓更多人能投入真善美團隊,讓更多人因為實質的參與,而能聽到、看到更寬廣的美善,進而深刻體認慈濟的理念。每次在活動中,怡雯都細心觀察人物,希望透過參與的會眾網羅招生。

每次出勤務時,若有新手上線,總是看到怡雯隨側的身影,關懷陪伴著新發意的志工。整個團隊合作的默契,充分表現出—合和。

「只要你想學,不要學費,保證讓你學到會!」這是怡雯和每位真善美的成員,最佳鼓勵的話語。「怡雯,今天沒有人做後製,怎麼辦?」有時活動所需的人力,並非能全部掌控,因而成就怡雯練出十八般武藝,舉凡錄影、攝影、文字、美編、日誌、圖像、後製……皆可隨時軋上一角,就像魔術師頭頂的魔術帽,隨時充滿著驚奇和讚嘆。

2011年怡雯承擔北區多媒體行政窗口,慈濟的善不是只有慈濟人自己做,帶動他人共同做善的事,更是怡雯責無旁貸的使命。

堅定自己的初發心,認同慈濟理念,緊隨上人腳步,一直沒有改變。八年來,怡雯在慈濟志業辛勤的耕耘,2013年是人文真善美十周年,怡雯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希望每個投入在真善美的夥伴們,都能做的法喜,全力付出。而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發掘更多好的、善的故事,透過影、音、文字,永遠留史。

(文:李彥儀 臺北報導2013/09/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