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天橋暗觀察 環保站經得起考驗

2012-07-24   | 慈濟香港分會
香港分會目前在香港設有十八個資源回收點,透過慈濟志工的宣導,民眾才明瞭分類的重要。圖為香港嘉德麗幼稚園參訪大圍聯絡處環保站,學生體驗資源回收分類,將寶特瓶踩扁。(攝影者:盧志德)
曾有民眾躲在天橋處,偷偷觀察慈濟環保回收站,是否一如宣導時所說,將物資徹底回收分類,再做循環利用;在親眼證實之後,民眾更加信任慈濟,紛紛主動投入回收分類的工作。這裡,是在香港的慈濟環保教育站。

新上任局長 訪慈濟以研擬政策

香港政府新上任的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以及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兩位局長,於7月21日參訪慈濟香港靜思堂。由慈濟志工周玉蓮代表歡迎,因為時間緊湊只有一個鐘頭,首先播放《臺灣人物誌-證嚴法師》影片,為局長介紹慈濟志業在全球的脈動。

黃局長此次主要來了解香港分會的環保志業,志工李家樂以完整的資料及數據,為局長分享慈濟的環保理念及推動情形。香港分會目前在香港有十八個資源回收點,民眾有錯誤認知,以為所丟棄的寶特瓶都是由清潔公司直接運走,但透過慈濟志工的宣導,才明瞭分類的重要。

志工向民眾表示,慈濟所回收的物資一定會循環再用,徹底做到資源回收。李家樂表示,因曾有民眾偷偷躲在天橋高處,觀察慈濟志工是否真如所說,將回收物資徹底分類、清潔。在親眼證實志工的具體實踐後,民眾因此更加信任慈濟,願意主動再做回收分類。

臺灣環保經驗 成為參考典範

高永文局長(右)說,今天是開始的第一步,主要來了解慈濟如何做環保,首先要帶動全民有環保意識,就是愛地球。圖左為黃錦星局長。(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回收的資源用在哪裡呢?李家樂進一步說明,慈濟所回收的塑膠,一號的塑膠可製成派發給災民的毛毯,它的程序是將收到的塑膠先做分類,因為回收塑膠種類不同。將它打成碎片成膠粒。綠色的膠粒就是從綠色的寶特瓶所打碎而製成綠色的衣物,白色衣物則是透明寶特瓶回收製成,完全不參雜任何的染料進去。

兩位局長很好奇的拿起桌上的膠粒,並仔細觀看以回收寶特瓶所抽成的細絲,及大愛感恩科技產品。

黃錦星局長說,香港的環保面臨很多的挑戰,包括空氣質素、如何省電、節能減碳等等,如何再向前跨一步,不容易做到。自上任三個星期左右以來,局長去了不少地方實地了解,也去過九龍灣物料回收轉運中心參觀,他認為大家都做得很好。現在支持環保、有環保意識的民眾,比起以前多了很多,政府思考希望在未來施政上、資源上,可以讓香港的環保再往前一步。

高永文局長說,他曾去過臺灣的環保站,也做了一個下午的志工,真正體驗如何做資源分類。他今天陪黃局長來慈濟是開始的第一步,主要來了解慈濟如何做環保,以及如何將回收物製作成一系列的產品。環保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並帶動全民有環保意識,就是要愛地球。

環保意識高漲 社區持續推動

到過臺灣環保站參訪陳誼卓(左一),深受環保站的情景所感動,因此回到香港,一直很想爭取一塊地方做環保站,讓人人可以做環保。(攝影者:楊志強)
從2006年開始做環保的陳宜卓,因為曾到過臺灣參觀過環保站,那情景讓他很感動,因此回到香港,一直很想爭取一塊地方做環保站,讓人人可以做環保。這一路下來,陳宜卓有很多環保的啟發,他說,很多志工對環保都很用心,都很樂於付出做。在香港遇到的困難是,欠缺地方及宣導不足。以他個人的經驗,大部分的香港人很樂意做環保,但需要一個團體,用具體的行動來推動。

為什麼臺灣民眾的環保意識會這麼高?因為臺灣有很多環保站,單是慈濟就有五千多個,因此形成一股民間的力量,直接及間接推動了政府,不得不做環保。所以陳宜卓認為,若要提高香港人對環保的重視,應該多設立一些環保教育站,因為回收之外,教育也很重要。九龍灣物料回收轉運中心,就是因為它的面積大,讓大家在做回收之餘,還可以推動環保教育。任何機構團體、學校,只要他們想來,慈濟都會接引,希望啟發他們在心中,有回收分類及節約的心態。

互動時,志工一一介紹香港各區環保點的運作及民眾的迴響。志工李淑玲說,當初希望在社區設立一個環保站念頭,因為臺灣有很多的環保站,也因為上人呼籲要在社區大力推動。有一次,經過她家附近鰂魚涌社區時,留意到有塊地方已經空置很久了,雖然地方面積很小,但仍可以發揮它的功用。正李巧淑玲認識水族館商場的老闆娘,於是嘗試和她溝通,老闆娘一口就答應了,以非常便宜的租金租給慈濟。

在志工的帶動下,感動了這位老闆娘,她呼籲商場內的商戶們,將物資回收留給慈濟;所以社區的環保站,真的發揮了很大的功能。鰂魚涌環保教育站內,還有一些七、八十,甚至九十多歲的老人家,他們幾乎每天都來報到,也想為環保盡一分心力。

當地志工分享 期待全民環保

志工黃錦秀分享自己在荃灣工業區,如何帶動多家公司一起做環保的經驗。(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黃錦秀在新界西的荃灣做環保,該區大部分為工業區,因此主要向公司行號回收為主。黃錦秀眼見許多人雖然有做回收的動作,可是一旦垃圾車抵達時,大家仍全部將所有已分類的物資往垃圾車丟,這舉動讓她感到心痛,並體會到教育宣導的重要性;因此她希望香港政府,可以多多幫忙宣導九龍灣物料回收轉運中心的功能,廣邀大家來參觀,藉更多的教育宣導,讓大家一起來做環保。

梁榮錦剛開始要在馬鞍山做環保時,不知道從何入手。後來靈機一動,想到以流動環保車的方式。他自己有一部七人座的私家車,就通知住在同社區的志工們把家裡的回收物資,包括報紙、鋁罐或寶特瓶等,放置在自己家裡,每隔一星期或兩星期不等,再開車沿途去回收,通常將整部車子都塞的滿滿的,這是最早期時的做法。

現在則向政府申請地方,以社區宣導為主,稱之為「流動宣導點」。每個星期六的上午在耀安邨及恆安邨的天橋底向附近居民做宣導,請民眾把家中的紙類、膠類及鋁罐等拿過來回收,並且將所得的用途告訴他們。

聽完志工的分享,黃錦星局長對慈濟的環保推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期待不久的將來,香港的環保能做得更落實、更普遍,全民一起做環保。

(文:香港分會報導 2012/07/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