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縮自己 成就他人

2012-07-26   | 吳佳翰 徐鴻業 蔡寶玲 符采君
在「團隊金箍棒」這個環節中,主要考驗團隊的默契,彼此必須學習如何「放下」及服從指示,任務才能圓滿成功。(攝影者:潘寶通,地點: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6/23)
新加坡是個經濟較富裕、物質充足的國家,因此品格教育及全人教育應急速推廣,隨著教育團隊日益壯大,新加坡分會再次誠邀臺灣高明智老師與探索團隊一行七人,前來為教育團隊進行培訓,期盼將證嚴上人「教之以禮、育之以德」的教育理念落實在社區。

6月22日至24日,慈濟新加坡分會的親子班、慈少班、慈青、大愛媽媽、教聯會,以及社區幹部和分會同仁共兩百二十一名學員,聚集一堂共同參與2012年教育團隊共識營。

渾身散發活力的高老師,將人資培訓的專業結合佛法融入課程,多年來更在臺灣和海外慈濟據點,積極推動慈濟教育理念。「探索團隊有個願力,只要有需要,教育團隊就會出現。」高老師與其團隊將之視為使命,他期許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熱愛教育,還要讓法水注入心田,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

共識默契同前進 同心協力圓任務

此次營隊中,有一組組員大多來自和氣和互愛組長,常在社區架構下共事,團隊共識理應較為契合,出乎意料的是,在「摩天大樓」這個環節中,他們的得分卻是全場最低。

在檢討過程中,副執行長徐雪友和互愛組長譚秀珍坦誠地說:「第一、信心不足;第二、沒有用心;第三、不了解遊戲規則。」勇於在衆人面前檢討後,接下來的表現也漸漸提升。
慈濟新加坡分會的親子班、慈少班、慈青、大愛媽媽、教聯會,以及社區幹部和分會同仁共兩百二十一名學員,聚集一堂共同參與2012年教育團隊共識營。(攝影者:潘寶通,地點: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6/23)


第三天的小組檢討時,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變多,而且也勇於改變做事的方法,彼此間也沒有太多意見,而且在每個任務完成前就可以快速地達成共識,彼此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在「同心協力」的環節中,大家聽從組長的口令,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全部的「堅果」從繩子的一端滾動到另一端,大家同心協力,最後在一分鍾內順利達成目標!

單純心念無意見 拋開習氣心同在

「閉上眼睛、放輕松、慢慢放下、放下……」二十五名慈青一人一指,手貼著一支「金箍棒」。在考驗團隊共識的攻站遊戲中,許多組隊嘗試近半個小時都無法順利把「金箍棒」從齊眉的高度同步降下到地上,但慈青們卻大膽地閉上眼睛,把主導權交給領隊,隨著號司令移動,神奇的是,當二十五顆心匯合在一起時,「金箍棒」也隨著地心引力慢慢下移。

陪伴慈青將近兩年的梁祥興表示,這個環節讓他體悟到,當一個在執行任務時並不困難,但很多人在一起時就會遇到困難,他說:「因為每個人都有意見與執著,慈青可以很快完成任務,是因為他們很單純,只聽一個人的指令。」

「成年人容易有很多意見,任務失敗時就互相責怪,從中也看出大家的習氣。」梁祥興說道。他希望自己能從營隊中,多方學習並提高自己的情緒商數(EQ),期許自己在陪伴慈青時也能讓他們獲益。

以愛為管理 提升團隊效益

「慈青閉上眼睛玩遊戲的勇氣讓我感到震撼,我們求好心切反而會造成很多煩惱,適時地把眼根閉上,反而手會更靈敏心會更定。」副執行長張正昌這一次也同為學員和大家一起學習。
副執行長張正昌完成「團隊金箍棒」任務時表示,他從遊戲中反省自己常會求好心切,看到別人的缺點就會指正,往往卻會弄巧反拙,為了團隊好而産生意見及雜音。(攝影者:吳佳翰,地點:新加坡分會靜思堂,日期:2012/06/23)

「每個人為達成任務避免犯規,反而弄巧反拙,為了團隊好反而産生很多意見。」張正昌反省自己經常求好心切,看到別人的缺點就會指正,卻很少想到自己指正別人時,同時也發出雜音。他表示:「上人說:『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自己要守戒自愛,讓大家知道團隊的方向,這樣團隊效益才會提升。」

「不要小看『縮小自己』的力量,當大家心合在一起時,力量就會很大。」高老師在遊戲後和學員們分享心得。他接著表示,這遊戲的含義就是在要求別人放下的同時,其實自己也要放下,當「金箍棒」快要觸地時,大家互相跪在彼此面前互相感恩,這樣的團體多麽美啊!

志為教育 深耕社區

大愛媽媽陳貞如組長憑著一股對教育的熱忱,投入教育志工已有七、八年的時間。回首前緣,她心中充滿感恩,因為當慈濟志工讓她的生命變得更加精彩,生活圈子不再局限在照顧家庭,反而能走入人群付出。

「透過玩遊戲,就會看到各人的優缺點,大家在遇到困境時就會指責他人,往往忘了要反觀自照,唯有大家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才能發揮團隊最大的力量。」陳貞如相信只要匯集衆人的力量,就能將教育志業推入社區。

隨著新加坡慈濟教育志業的穩健發展,合心教育幹事陳昭雲更期待人人要法入心、法入行,讓慈濟教育的理念也能紮根在社區。【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佳翰、徐鴻業、蔡寶玲、符采君 新加坡報導 2012/06/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