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慈濟 從模仿到投入

2016-11-09   | 桑瑞蓮
蘇萬楠醫師與納里宣志工團隊加入慈濟培訓後,時常跟著當地授證志工們到需要受助的鄉親家中,放下身段,以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將物資發放給他們。(攝影者:康雅楓 地點:泰國彭世洛府 日期:2016/02/27)
「我在網路打了『志工精神』,就顯示出『慈濟』這兩個字,於是,我就去深入了解『志工精神』跟『慈濟』有何關聯?」泰國家庭醫師蘇萬楠在網路上蒐集資料,從此打開慈濟因緣之門。

從網路認識「慈濟」


什麼是「志工精神」?泰國彭世洛府 (Phitsanulok)納里宣大學附設醫院家庭科醫生,同時也是納里宣大學(Naresuan University)講師的蘇萬楠醫師,因為需要準備大學一堂關於「志工精神」的課,他透過在網路上不斷的摸索與研究後,覺得「慈濟」應該是付出無所求的好典範,於是便決定在納里宣大學成立一個團參訪團,先來臺灣慈濟學習及取經。

2014年蘇萬楠醫師帶著納里宣大學參訪團大約二十位的參訪人員,來到臺灣開始參訪慈濟醫院、慈濟環保站大愛電視臺以及靜思堂,結果大家對慈濟所做的不只受到感動,還有更多的驚訝以及讚歎組織經營與管理方法。

但沮喪的是參訪團隊的成員,一致地認為臺灣慈濟的成功,是泰國或者納里宣大學很難達到的任務,所以大家找了很多藉口,表示要效法臺灣慈濟是行不通的。參訪團回泰國後一段時間,蘇萬楠醫師才招集團員一起集思廣益,討論「在當地做志工」應該從哪裡做起?

身為參訪團負責人員的蘇萬楠醫師感到有點壓力,團隊並沒有信心認為自己能做到慈濟志工的水準;於是蘇萬楠醫師便跟陪伴的慈濟志工陳柱江商量可推行的辦法,最後決定以慈濟志工的理念,在納里宣大學成立「納里宣志工團隊」。

由於開始認識慈濟的人並不多,因此沒在社團裡加入「慈濟」二字,而且蘇萬楠醫師與團隊也希望把「志工精神」跟原來在校園付出的志願者融合在一起,甚至希望這個社團能成為當地的窗口,邀約其他志願者團隊加入,藉由一起合作中彼此做交流,同時也向更多人分享慈濟的故事。
蘇萬楠醫師(左一)在納里宣大學醫學院門診室陪伴納里宣志工隊服務病人和家屬。(攝影者:桑瑞蓮 地點:泰國彭世洛府納里宣大學醫院 日期:2015/08/10)


納里宣志工團隊成立後,蘇萬楠醫師決定先從身邊開始做起,團隊開始推動為人群付出的志工活動,哪裡需要支援,就先幫助哪裡。當納里宣大學醫院工作人員向志工團隊表示,病人到醫院候診時,希望有志工來幫忙,如此明確的請求,納里宣志工團隊來到醫院幫忙病人填寫病例,或協助病人和家屬指示方向,解決病人提出的一些就診問題。

善的迴響帶動更多人

雖然剛開始加入納里宣志工團隊的人並不多,但是大家依然堅持穿著慈濟志工的背心,默默的做。後來響應了大學活動部邀約志願者幫忙清理校園環境的計畫,志工團隊也廣邀有心的學生一起加入醫院志工,沒想到這樣的邀約得到學生熱烈地響應,至今已經有大概二十位醫院志工,每天輪流在門診室服務病人和家屬。

為了能夠真正幫助到醫護人員、病人和家屬,納里宣志工團隊也為報名的學生安排課程服務的培訓,通過之後才能到院內開始服務。而目前納里宣志工團隊已經邁入第二年了,團隊開始規畫走出門診室,擴大服務範圍,例如:急診室等。

看到大家的成長,讓蘇萬楠醫師感到非常欣慰,尤其在醫院中,也有善心人士,或身為退休的軍人,看到穿慈濟志工背心的蘇萬楠醫師,也表示想要加入音樂志工,希望以溫暖的歌聲撫慰病人心靈的苦,而蘇萬楠醫師的夫人也自掏腰包,準備青草飲料來與院內的病人和家屬結緣,種種向善的迴響,成了他與團隊的動力。

隨著越來越多人陸續開始響應,一起合作服務病人,蘇萬楠醫師雖然也想跟更多人分享慈濟的故事與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但是短短三天的參訪經驗,讓他們根本無法深入地分享;因此到過臺灣慈濟的參訪人員便一起約定,大家一起參加見習與培訓,深入了解慈濟以及上人的精神理念,這樣跟別人分享慈濟時,才不會有錯誤。
原本很愛發脾氣,且比較沒有忍耐力的蘇萬楠醫師,在學習做慈濟當中,更體會到上人的理念和願力,放下身段,一樣也能為照顧戶清洗廁所。(攝影者:康雅楓 地點:泰國叻丕府挽才攬縣 日期:2014/08/23)

傳達正確理念來見習

於是蘇萬楠醫師開始努力地邀約同樣有志願的同事,將近一年後,才真正報名參加見習與培訓課程,同時每個月參加清理校園環境的工作,也為大家宣導垃圾分類,甚至也跟著衛生部義工,開始落實社區去關懷貧病的人,主動承擔一個個案,每個月會定期去訪視關懷。

雖然看病、教書,以及醫學部門的行政工作都非常的繁忙,然而,蘇萬楠醫師和團隊,依然堅持參加每個月的課程。彭世洛府離曼谷大概四百公里,約五個小時的車程,從見習至培訓,為趕上早上八點的課程,他們每次從凌晨二點就出門,下午五點下課後開車回家也都晚上十一點了,但是大家依然堅持不懈。

蘇萬楠醫師謙虛地說:「當我們決定要學習甚麼,我們就要放下身段,而在學習做慈濟當中,如果勞累,我就鼓勵自己說,我正在修行當中。」

原本很愛發脾氣,且比較沒有忍耐力的蘇萬楠醫師,在學習做慈濟當中,更體會到上人的理念和願力,因此他在當地推動志工團隊當中,也要學習與各個團隊做溝通,努力營造和睦相處氣氛,避免衝突的狀況,這些是他在做慈濟後的收穫。

身體力行為職志合一


「戒定慧,我們(佛教徒)都曾經聽過的,但總是只能背出來而已,但當我在身體力行做慈濟時,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意義。」蘇萬楠醫師分享自己在培訓課中的收穫,因為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學會忍耐,一切不計較,才會增進對佛法的瞭解,並增長智慧。

從認為不能做,到堅持付出現在,身心力行無路不通,想要爲眾生拔苦予樂,需要的是不斷地啟發心中愛的種子,提升自身的修養智慧,納里宣大學雖然是泰國公立大學之一,志工團隊的成員大部分也是政府官員,但是,大家達成共識,表示服務人群的工作不是「職業」,而是「志業」,大家歡喜承擔使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桑瑞蓮 泰國報導 2016/11/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