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有愛 國殤中續慈悲心願

2016-10-21   | 桑瑞蓮
發放活動開始之前,志工和軍人協助生活包打包工作。(攝影者:桑瑞蓮)
泰國大城府社那縣(Sena)華汪市(Huawiang)在每年雨季來臨時(約六到十月份),因為地勢低窪,總是要面臨水患的困擾,近日因水庫持續洩洪,市區陷入在水澇之中。10月5日慈濟志工前往大城府社那縣華汪市區進行勘災,瞭解災民的需求後,十天之後,志工再次到災區進行發放物資。

慈濟全面協助災民 得政府助

從大馬路轉進小道後,表示志工已經離目的地不遠了!在車上望著道路的兩旁,勘災當天,還可以認得出這裡原來是一片稻田,但是目前所看到的景象,一眼望去都是水,完全看不到田埂小路,容易讓人誤以為道路兩旁是水池。華汪市區長塔納先生(Tanate Sonti)訴說,當地已患水澇一個多月了,「現在水位平均三公尺,約有一千戶村民受災。」

水災期間,政府官員盡量關懷災民的生活,並表示很多善心人士或一些團體,陸陸續續將愛心帶來給災民,自行將熱食、礦泉水和物資等發給河邊的災民,因為是隨喜,所以無法全面幫助全部的受災戶。

為了配合「勘災、造冊、發放」的慈濟賑災模式,短短幾天內,在華汪鄉 (Hua Wiang) 和挽卡吞鄉 (Ban Kratum) 二十三個村的村長協助之下,終於完成發放名單的造冊工作,提供給訪視同仁,同時也樂意協助慈濟發放活動,雖然增加了工作程序,但他們都表示,不覺得麻煩,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都是為了全面幫助真正受苦受難的鄉親。

大城府社那縣華汪市區社區發展工作者納哇朋 (Nawaphol) 說:「慈濟基金會的工作流程非常好,很有規矩,我們彼此配合得很好,讓工作很順暢,真得很棒!」

悲心不捨受災鄉親 愛心發放

發放儀式開始之前,華汪市區長塔納先生(Tanate Sonti) 向村民們介紹慈濟,他透過網路先了解慈濟這個團體,無論是細水長流的「竹筒歲月」精神,和「濟貧教富」與「教富濟貧」的理念,他都很流利地幫慈濟人宣導,更代替志工呼籲人人一起以行動做好事,回饋大家深愛的泰皇之恩德。

志工貼心陪伴著行動不便的災民。(攝影者:桑瑞蓮)
10月13日因泰皇拉瑪九世陛下駕崩,讓泰國民眾都極度悲痛,但因感激皇上陛下賦予民眾的恩澤,今天全體工作人員和志工們都以一份虔誠的心,希望延續泰皇的心願,伸出自己的雙手幫助在受苦受難的鄉親。

全體在華汪市區長塔納先生帶領之下,為泰皇拉瑪九世陛下起立默哀後,正式開始今天的發放儀式。志工們以汗水取代淚水,走出悲傷一起幫助受災鄉親。

受災鄉親從寺廟廣場的帳篷下,往旁邊的佛殿走廊整齊地排隊,志工協助他們背著裡面裝著五公斤的大米、一瓶食用油和一瓶醬油的生活包後,再請他們領取一盤雞蛋(三十粒)以及十二瓶飲用水。這時志工也立即啟動,陪伴著幼小及年紀大的鄉親,貼心幫助他們扛著物資送到船上或車上。

政府民間齊施愛心 災民感恩


臉上已佈滿歲月痕跡的三暖阿嬤 (Samnuan),領到物資後就歡歡喜喜走回自己的船,她得知今天所拿到的都是食品,讓她覺得很安心,並說出淹水期間自己的生活不便:「水災期間,生活很不方便,因為沒有人進來賣吃的東西,我自己也只能等著來自曼谷的侄子侄女買來給我。」

六十九歲的三暖阿嬤,從年輕就與先生相依為命,沒有子女的他們,因曾幫姊妹養育她們的子女,長大後侄子侄女都在曼谷上班,每次她們回來家鄉,也會順便買了一些食品送給阿嬤,所以也減輕她的一些不便。

災區積水未退,災民領導物資後划船回家。(攝影者:桑瑞蓮)
年輕時都是做農夫工作的三暖阿嬤和先生,目前年紀大體力不行了,兩年前彼此商量決定把稻田賣掉,為了把那些錢拿來建設高腳屋的加高工程費用,她說:「水第一次淹進房子就是2011年的大水患,後來每年在這個期間,幾乎都會淹進來,所以我們就為高腳屋進行加高工程,加高了一公尺左右,才可以繼續生活。」

雖然身為災民,三暖阿嬤依然隨時帶著樂觀的笑容與人互動,她表示,得到這樣的物資,她也希望在佛日時,到寺廟供養法師。最後三暖阿嬤祝福地說:「謝謝大家,祝福心靈富有物質富有,身體健康!」

從早上八點,慈濟的發放活動連續進行到下午一點左右,看到受災鄉親的歡喜,華汪市區長塔納先生也說出心聲:「我在此代表所有當地兩個鄉的受災戶,感謝全體志工,同時也得知慈濟是以慈悲濟世為宗旨,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災難無情,但因為人們互助有愛,而溫情無所不在,今天總共幫助了1459戶受災鄉親,也期待他們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桑瑞蓮 泰國報導 2016/10/1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