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堂說齋月意義 議員讚歎
2018-07-03 | 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志工開齋節是穆斯林的重要節慶,也是歡慶齋戒圓滿完成的時刻。2018年開齋節時,慈濟馬來西亞分會舉行發放,首次與華印裔照顧戶一同迎接共度,讓彼此了解齋戒月的意義,也增近彼此的情誼。
邀請照顧戶 來當工作人員
兩年前(2016年),檳城直落巴巷發生嚴重水災,慈濟志工至今仍持續關懷當地貧戶。2018年6月10日在分會舉辦開齋節發放,邀請七百五十七位包含華、巫、印裔等各族裔的照顧戶和家屬齊聚一堂;其中包含一百八十八位直落巴巷村民,首次來到檳城靜思堂參與發放活動,且有巫裔村民承擔工作人員。
這一次的發放,慈濟志工希望更貼近與尊重伊斯蘭教與各族裔的習俗來進行,因此直落巴巷村村民的參與籌備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
村民亞哈雅(Yahaya)分享:「慈濟是一個幫助苦難人的慈善團體,雖然我無法出錢,但是我可以出力,協助布置工作。」村民諾潔娃杜(Nurzirwatul)也表示,雖然彼此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目標,就可以朋友般一起合作。
認識齋戒月 對貧感同身受
在直落巴巷縣属村長薩菲羅(Safirol)帶領下,眾人一起虔誠禱告,為發放節慶掀開序幕。村民們透過短劇演繹,呈現伊斯蘭齋戒月的意義與教誨,描述穆斯林在開齋節前夕,全村民都會集体合力展開大掃除、製作馬來傳統糕點和竹筒飯等,增添過年喜慶氣氛。
而村民佐哈里一家人都是短劇的演員,飾演一戶貧困家庭,父親樂意幫助更窮苦的人家,卻遭到女兒的反對:「我們也不富裕,吃也成問題。現在我好餓,我要先吃!」父親向女兒解釋齋戒月的意義,除了在日出後到日落前,不飲食,體會窮人疾苦,也要萌發惻隱之心,透過濟貧、行善,幫助窮苦家庭。
村長薩菲羅說明,齋戒月時的禁食是要教徒感同身受,「齋戒月不僅是禁食,而是要我們斷除一切不良的行為,回歸純淨的本性。貧困飢餓者的困苦,啟發我們的悲憫心;不僅如此,還要控制我們的眼耳口,不聽是非,不看不好的事情,不說是非,否則,禁食只體會到飢餓、口渴,並沒有任何啟發。」
猶如《可蘭經》所指示,穆斯林守齋戒月最大目標是希望人人都會做個好人,在這一個月裡行善布施,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成自然,自然就成了好人,最終能夠回歸清淨的性質。
貧戶看見苦 響應竹筒歲月
戲劇的最後,村民們宣導積小錢可行善的「竹筒歲月」,邀集大家一起來做善事,最後匯聚了八十支愛心竹筒,統計有馬幣3,464元(折合新臺幣約二萬六千元)。分會同仁也設立服務站,即時計算善款,讓照顧戶馬上可以拿到收據。
單親媽媽眨雅(Zayah),看著螢幕上播放《黑區裡的課堂》影片,那是馬來西亞斗湖市甘榜狄丁岸,當地最大的貧民窟,超過一萬名生活困頓外來居民,慈濟志工在當地發放、興建學堂,翻轉貧困命運。眨雅深切感受到貧困人之痛苦而落淚:「看見別人的苦,我沒辦法堅強。我以為自己很苦,但是還有別人比我更苦。」
照顧戶阿澤茢妬(Azriatul)見證到甘榜狄丁岸的貧民生活及無法上學的小孩,她非常感恩自己比他們幸運。「我無法想像那邊的生活狀態,但慈濟人依然勇敢走進黑區,給予幫助。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其他非政府組織或穆斯林也不一定能夠提供幫助,唯有慈濟,即使種族、宗教不同。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
議員初參與 感嘆相見恨晚
發放活動中,有為照顧戶義剪頭髮、醫療諮詢、健康講座,及環保籃子製作教學,也為照顧戶獻上佳節淨斯禮包,內含滿滿的祝福。
檳州浮羅山背區國會議員莫哈末峇迪爾(YB Hj Mohd Bakhtiar)來參與發放,直稱讚慈濟:「You all are very awesome!(太棒了)」 他心懷感恩也有小遺憾,到今天(6/10)才有機會走進靜思堂,認識到不分種族、不分宗教,默默在耕耘行善助人的慈善團體。
直落巴巷村長扎伊努丁(Zainudin)感恩慈濟人的大愛精神,把穆斯林的節慶辦到如此得體,如此溫馨感人。
而縣属村長薩菲羅(Safirol)則感嘆,這些原本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慈濟都一一做到了。兩年前,直落巴巷閃電水災,慈濟提供受災戶緊急的補助,也發現村里貧戶眾多,接著提供經濟扶助到現今。
薩菲羅表示:「慈濟在直落巴巷不僅給予經濟上的援助,還一路陪伴,在心靈上給予關懷。貧與苦是不一樣,貧不等于苦,身處貧困,能安居樂業,享受輕安自在的生活,才是富有人;身處富有,卻無法自在,是沒意義的人生。所以我要感恩慈濟。」
慈濟志工也感恩五位官方嘉賓出席,宗教從來都不是隔閡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道牆。
(整理自:慈濟馬來西亞分會(檳城)簡報 201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