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前做好規畫  人生的超前佈署

2020-09-17   | 黃沈瑛芳
家屬黃琇雯(左)是位護理師,今日帶著八十多歲的母親前來聆聽,她表示雖然媽媽日益衰老,聽得卻是頻頻點頭。(攝影者:蔡思培,地點:慈濟雙和聯絡處,日期:2020/09/13)
 根據統計,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五位就會有一位罹患失智症,然而,這項疾病目前還沒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面對失智症,我們都有可能是患者或是照護者,只是在它找上門之前,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及早推行三動  延緩失智現象
 
為了讓大家更認識失智症,連結患者和家屬的力量,提前做好準備,國際失智症協會在2012年起訂定每年9月為失智症月,透過宣導活動,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以及應該如何與失智患者對應互動。慈濟雙和聯絡處也響應了失智症月,舉辦了「2020 年國際失智月」座談及專題講座,邀請專家現身說法,讓一般人更能夠了解失智症。
 
9月13日這天,在慈濟雙和聯絡處,邀請了四位專家來到現場,以「人生的超前佈署」作為主題,談「病人自主權利法」、「失智症的安寧照護」和「失智症相關法律議題」。吸引了二百五十二位長者和家人前來參加,關心失智症的人生,到底該如何超前部屬,讓患者和照顧者都能更自在應對。
 
要正視失智症的問題,必須先從社區開始推動。「及早救治,力行三動:運動、動腦、良好的人際互動。」臺北慈濟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李嘉富醫師提出這「三動」可以及早應對失智症。無論哪一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能有改善的效果,協助失智患者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在運動時保持放鬆愉快的心情,也可以延緩長者發生失智現象。
 
台北慈濟醫院李嘉富醫師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社區推動「極早救治,力行三動」;運動、動腦、良好的人際互動,協助失智患者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攝影者:蔡思培,地點:慈濟雙和聯絡處,日期:2020/09/13)

暖心陪伴為重  無懼記憶流失
 
在預防與延緩失智症之外,失智症還有更多面向。「長者心中真正的想法是甚麼,我們知不知道?如果長者到了病重那一天,他是不是能夠自主的依照自己的意願、需求圓滿的結束生命旅程……」李嘉富醫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也是大家心中的問號。沒有人希望自己會得到失智症,只是為了應對她可能的到來,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李嘉富醫師認為,我們必須了解如何和走到人生旅途末端的親人互動,如何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即將到來的事實。由於失智症會讓人漸漸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因此更該趁著能講能溝通的時候超前佈署,來做好規劃。雖然這與一般人傳統作法不同,但因應社會脈動,也是要有所改變的時候。
 
「記憶的流失並不可怕,最重要是有溫度的陪伴,這樣我們的生活還是可以自在快樂!」李嘉富醫師也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法則,有朝一日當失智找上了我們、難免記憶會流失,但若我們有提前規劃,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臺北慈濟醫運常佑康醫師談「病人自主權利法」,大家聽得專注。(攝影者:蔡思培,地點:慈濟雙和聯絡處,日期:2020/09/13)
 
病人自主決定  提前做好準備
 
失智病人直到吞嚥功能退化,就必須插鼻胃管,在這之後直到離開,平均還有約十年的時間;但這十年間是會是非常沒有生活品質,無論家屬或本人都會很辛苦,他相信有意識或是頭腦清楚的人都不會想要選擇這樣的未來。
 
常佑康醫師接著來談「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是讓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性的植物人、一些罕見疾病,及重度的失智症這五類的患者,在慢慢退化的過程卻還可做決定的時候,趕快諮商討論,如果有一天,失智症已經嚴重到不能吃的時候,是否要插鼻胃管維生等這類重大議題。
 
「要花一點時間讓病人可以了解要做甚麼決定,提早規劃就像買保險備而不用,對將來發生甚麼事情提前做準備。」雖然是很嚴肅的生命教育課題,常佑康醫師還是以幾例醫療個案幽默分享。必須慎重提醒家屬,讓本人與家屬把握還可以互動的時候,做好該做的決定。
 
家屬李明宗推著坐在輪椅上的母親搭電梯到了三樓,雙和樂齡失智課活動現場,長者玩遊戲玩得得非常開心。(攝影者:蔡思培,地點:慈濟雙和聯絡處,日期:2020/09/13)

溝通陪伴照顧  善終方有尊嚴
 
「做一些不必要的急救措施,除了讓病人痛苦之外更是沒有尊嚴可言,如何讓至親好好善終才是子女們該要做的。」護理師黃琇雯今天帶著八十多歲的母親前來聆聽講座,雖然媽媽日益衰老,聽得也是頻頻點頭。黃琇雯也表示,下個星期她和家中幾個姊妹,要陪媽媽到醫院去簽「病人自主權利法」表。黃琇雯認為:「媽媽這一路上是有尊嚴的!」
 
李明宗今天也推著老媽媽前來聽講,他覺得很有收穫。「傳統的觀念,若是長者無法表達想法,都是由照顧的後輩做決定,但有時不是長輩想要做的,或許是會增加他的痛苦。」李明宗認為,在講座之後他更了解一些照顧長者的方法,明白如何和長者溝通,相信大家會多點思考,如何做才更恰當。
 
對家人的愛,不該只是竭盡所能地把他留在身邊。讓他有機會選擇,陪伴他一起勇敢面對,更圓滿了愛的意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沈瑛芳 臺北報導 2020/09/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