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捨須臾 合擔天下
2022-11-03 | 慈濟基金會「慈濟今年(2022年)已經五十六年了,五十六年這個時候,歲末祝福,明年就要跟大家說五十七年了!自己說到這裡,就會向自己問:『未來的五十七年,自己是不是有辦法坐在這裡和大家說話?』自己不知道。這叫做『無常啊』!人生時時要有一個『無常觀』。」
證嚴上人行腳第十三天來到雲林聯絡處,主持雲嘉地區第一場「慈誠委員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時,仍是心懷天下受苦難的眾生。上人在開示中,透過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與人為厄禍,語重心長地提醒大家要有「無常觀」,積極把握因緣,為受苦受難者伸出援手,為自己造福,更為苦難蒼生拔除苦厄。
佛法不彰貧病苦 愛返佛國濟眾生
「整天、整天都是看天下災難,或者是人生不調和,戰爭啊,或者是地、水、火、風,這自然的災難,愈是感覺到說,佛陀他出生在尼泊爾,他出皇宮看社會人間。他在皇宮的生活很富足,但是出了皇宮,看到人間的貧、窮、苦難,周圍的環境,除了大自然的境界以外,村、鄉、城市就是這樣,貧啊!再看到的,病啊!再看到的,就是老啊!所以看到人間是貧、病、苦難。兩千多年前是這樣,兩千多年後,我們現在再看,也是這樣,就是貧窮。這貧窮,我一直放在內心。」
佛陀出離優渥的皇宮生活,看到市井社會裡的百姓,周轉在生老病死的困苦生活中,因而心生不捨,決心尋求覺悟之道。兩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隨著全球科技發展與經濟條件的提升,佛陀的故鄉──尼泊爾的鄉親,依然處在困頓的環境之中,尤其每當地震、洪患發生時,所造成的災難對於鄉親的生活雪上加霜,讓上人更是心有不捨。
「最近我們大愛臺常常有那個畫面,最近看到孩子,不是一個而已,印度、尼泊爾那個鄉下的孩子,都是挺著一個大大的肚子。這不是孩子胖,是孩子餓,營養失調,手腳很細,脖子很細,但是肚子很大。一直、一直看到現在,他們的畫面,我們愈看愈多,很不忍心。」
人文教育播善苗 希望工程安社稷
全球許多孩子出生在貧窮的國度裡,不只生活艱困,也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遑論要透過知識的累積來脫貧、翻轉人生。相較之下,在臺灣成長的孩子有著豐沛的資源,接受教育更是基本的權利。
「昨天(10/31)來到臺南,我們的學校(臺南慈濟中學)。那個路一直過去,就聽我們車裡面有常住,還有隨師跟我說:『我們的慈中,這邊是我們慈小。』車子邊走,我就轉這邊來看:『喔!慈中喔!』看,還要抬頭看,四層,而且每一層樓洗石子很乾淨,不管是門窗、戶室,雖然坐在車上,也會感覺到很有氣質,很美、很莊嚴的學校。又跟我說:『我們小學到了,在這邊。』我就回過頭來看這邊:『是喔!』我們的小學也是蓋得很莊嚴,兩個學校這樣相對,內心就這樣想:『慈濟啊!真的是感恩慈濟人。』」
回顧2001年6月上人行腳至臺南時,時任臺南市長張燦鍙來訪,向上人表達希望委託慈濟在臺南興辦學校。
「我就跟他們說:『臺南沒有缺學校。』他們就跟我說:『師父,臺南是沒有缺學校,不過就是缺慈濟人文的教育。』所以很期待慈濟能夠在臺南,慈濟人文的教育,會想到這叫做希望,希望工程,期待那個地方有教育,是提升人文的教育,所以這樣想就接受了。」
臺南市政府獎勵民間興學,核可慈濟於臺南興建慈濟中小學,於2005年6月25日動土,2007年8月22日舉行開學典禮,是全臺第一間政府與民間合作的興學案。
「昨天我心很安慰,看到我們的學校,硬體蓋得好,那個造型,洗石子,樸素典雅,很有教育的氣味在。到了門口,車子還沒有停,就看到很活潑、很生動的畫面,那就是孩子這麼小、這麼小、這麼大,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總是看到這些孩子氣質都很好,服裝整齊,很乾淨,而且很有禮貌,來了,那個禮儀很整齊。開始就有很小的孩子:『師公,請。』就是請,那個孩子就是用這樣子請:『請隨我來,我來導覽。』一個地方一個孩子輪流導覽,除了前面『請往這一邊』,『請往這個門』,『那是前門,這是後門』……就是這樣,好有禮貌,後面跟著,在我的身邊到底是幾隻的小手拉著我的大手,總是好可愛。」
走進教室,孩子們落落大方地搶著向上人介紹素食有營養,對身體很健康,也紛紛向上人表達他們都吃素。活潑可愛卻又富有禮節,處處都展現著慈濟人文教育的落實,讓上人感到甚是歡喜與安慰。
「進去我們的學校裡,好像年齡變小,有一群小姊姊、小哥哥在導覽,在教我怎麼認識,認識吃什麼,怎麼走,他說:『請脫鞋。』才能夠進去那間教室。總是從環境衛生到吃的營養,到他們的教室裡面的圖案,總是讓我感覺這就是希望的教育,教育的希望。在那裡他們還有開攤位,臺南小吃,開一輛賣小吃的,再來跟我介紹他們的楊桃湯,有點甜、有點酸,還有要奉上楊桃湯,這都是他們的教育,孩子怎麼做生意?怎麼認識大自然的生態?這是很落實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落實希望的教育在社區,才能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建構富含真善美的人間。
「一路走來,從花蓮到臺東,也是一路接受到老師,或者是地方支持教育的家長等等。尤其是臺南,坐在那裡(會客室),教聯會,前面都是老師,還有家長,一場是家長,來說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孫子,還有一群是校長、一群是老師。出門已經將近半個月(第十三天),讓我看到、讓我聽到,就是人間那一分真善美,美的希望,所以感到很有福。」
來世因緣今生締 生生世世發菩提
上人覺得自己很有福,更感恩自己能把握每一個大因緣,做該做的事。一如上人於1966年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為慈善志業立基,逾五十六年來一步一腳印,將慈濟的慈善足跡落實在全球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
「感覺我很有福、很滿足,所以我時時感恩,更感恩的是我有那個大因緣,五十六年來,從克難的慈濟功德會,很辛苦,一步一腳印,這種有願,但是要行,力哪裡來?實在是不太知道,不知道(力)要從哪裡來?又看到貧而病,在東部醫療是這麼欠缺,一樣還是自不量力蓋醫院,(從)義診(要)蓋醫院,這樣隨著時間,不斷、不斷往上爬。」
隨著時間易逝難留,對於分秒的把握,上人總有更深刻的感受,須臾都不能有所鬆懈。
「小時鐘放在我的桌上,就會一隻的小螞蟻,我就把它貼在時鐘的角落下方。每天我在那裡坐著在跟人說話,我就是看著那個時間,不是看幾點,是看那隻螞蟻,那隻螞蟻在時鐘的角落往上爬,自己就像那螞蟻。這隻螞蟻,時間,從年輕一直跟著時間這樣節節地往上爬,慈濟的志業,一步一步,很坎坷、很吃力,總是一直與時間爭,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一樣把握時間。」
人間的自然法則,就如日升月落,太陽到了正中午的高峰之後,還是會順著運行的軌道下山;等待隔天太陽重新升起,又是充滿活力的一天。
「師父這個時候,我就是一直用這樣的心態,一直在落、落、落了,但是心智要很堅強,準備往下落,還要再起步於未來,所以今生就是要積來生的因緣,所以古早人說:『好天積雨來糧(未雨綢繆之意)。』我是今生還要積未來的因緣,對這個世間,很多人就說,我要求了生脫死;我不要求了生,也不敢說脫死,將來生死,生死就是一定的,修行,不敢說我能夠到佛的境界,不敢,因為眾生現在結的緣,就是來生要度的。」
上人很感恩這一生遇到很多好弟子,每一位慈濟志工都發願要「生生世世跟著師父(證嚴上人)」。上人也總是回以祝福:「要跟緊喔!」今生所結下的緣,來生還要繼續力行在同一條菩薩道上。
「有的比我年紀大,有的人比我先過去,我一個個都記著,他們已經去,在那個地方開始聚緣等師父去,那條路他們已經替師父在鋪路,等待他們的因緣、我的因緣都成熟了,再來會集,帶著行菩薩道,菩薩道也更成熟,所以說來,因緣生生世世,總是這樣連接下去。」
盤點生命念初衷 隨分隨力共承擔
近來上人不斷叮囑慈濟志工要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莫忘那一年自己所立下的那一念心,所遇到的那一人引導、陪伴自己力行在菩薩道上,豐厚自己生命的精彩。
「這一、兩年來,師父一直、一直跟大家說:『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件事』,這個『莫忘』好像連續兩、三年的時間,在這裡就跟大家分享。是啊!不是兩、三年,我自己本身是從開始一念,我莫忘那一念開始,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那一念;還有更早的,(往前)推更早,想要出家,脫塵離俗,不想在世俗提那個菜籃,我發願肩上要扛的是天下的米籮,不要在俗家的提那個菜籃。所以現在擔米籮,一個人兩個肩頭,才能夠擔兩擔(籮),也不可能兩個肩頭擔兩擔(籮),大部份就是擔一擔(籮),我若把它當做兩擔擔(籮),也供應不到需要的人,所以更需要更多人來擔擔子。」
天下事,一人做不完,需要集眾人之力來共同成就。上人更是不斷提醒大眾,不要輕視自己微小的力量,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小因小緣結合起來,也可以成就大因緣。
「有的人一肩無法扛一擔,可以兩個人共同來扛一擔米籮,隨人的力量;或者是無法扛米籮,也可以來提菜籃,隨分隨力,只是期待大因大緣,就來扛更重的,小因小緣總是來結緣,開始這個緣就這樣一直、一直連續過來。剛剛在說粽子,綁粽子看幾串的粽頭,是一條一條的繩子把它編起來,整串的粽頭這條繩子,就是有竹葉,竹葉裡面要有佐料,有糯米很多的佐料,要合起來能飽滿,粽子才能綁得緊,這樣整串提起來,這就可以供應給大大家。」
上人用很簡單的比喻來闡述行菩薩道的理念,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粽頭,把粒粒的白米、沉香的粽葉、牢固的繩子所包起來的飽滿粽子串起來,彼此雖然獨立,卻又合為一體,大家合和互協,共同為社會來付出。
「人間走得正,走對的路,就是要有一個組織。我們的組織就是慈濟,慈濟在這裡有分組隊,有大隊、中隊、小隊,大組、中組、小組,總是這樣幾個人顧幾個人,已經幾個人集合成一小隊,幾個小隊會合起來一個大中隊,幾個大中隊都把它集合起來,那個地方有一個大隊。總歸一句話,人和人互相要教育、互相要牽、互相分享,這樣慈濟到處看來都很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