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信仰 布愛人間

2023-01-0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有很多不同宗教,總是人與人之間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愛,叫做大愛。它沒有色,它沒有顏色,也沒有形狀,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所以我們共同用了這樣的名稱(慈濟)去身體力行。總是我們大家要好好虔誠,不論什麼宗教,只要有達到正信的愛,正信的互動,我相信這個社會就會很平安。很感恩愛的力量是最無價,最有價值。」
【證嚴上人1月2日新店靜思堂溫馨座談開示】
「歡喜感恩,感覺到說人間是真正有菩薩,一尊一尊的菩薩在我們的面前,在師父的面前,哪一位不是菩薩呢?無私的大愛付出,又自己又很歡喜,這實在是非常可貴。」
 
慈濟志工深耕社區,作苦難眾生的不請之師,證嚴上人第二階段行腳2023年1月2日於新店靜思堂與北區合心訪視團隊、基隆巿暨台北巿獨居長者關懷團隊、獨居長者、慈發處北部社福室相關人員溫馨座談,上人肯定志工與公部門協力守護社區,帶動長輩走出困境,翻轉人生,直抒「人間真正有菩薩」。
 
「尤其是看到(林)珠英,是啊,看到她有你們與她作伴,相信她不會孤單,而且她有一個很優美(鋼琴手),可以常常與人分享,有時候也可以帶一些老人,這樣帶成一起,讓他們有一個午餐或是晚餐,讓她在那裡彈一些曲與大家互動。這若在社區,與社區結合,我們現在也快要過年,在這幾個中間,幾個社區,讓他們知道人生很溫暖。」
 
深耕社區無所求 無緣大慈布善愛
 
家是最好的養老院,不過現代社會緊張忙碌,即使子女很願意盡孝,卻也難免力不從心,上人呼籲人人集思廣義,共同分攤照顧壓力。自1999年起,北區志工即與臺北市政府合作共同關懷獨居長者,邀約長輩參與環保、讀書會。多年來,關懷層面應社會所需,與時俱進。
 
「志工在人間發揮的力量,實在是很多。像昨天或前天,基隆輔具一些菩薩,一些東西有的家庭老人有需要,老人往生了那些東西他們不用了,慈濟菩薩去回收回來,你們慢慢整理讓它舊的變新的,而且壞的、鬆的,看看慈誠菩薩每張都去整理、修理到像新的,哪一個地方需要,還是讓它物可以增其用。尤其是載去基隆都要爬坡,看到慈誠菩薩這樣把那麼重的床,爬坡這樣扛上去,師父實在是很感動,也很讚歎很感恩,這就是真誠,真誠無私的大愛。」
 
佛法所提倡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分宗教、種族、國界,慈濟人用行動將愛撒播孤苦暗角。
 
「佛教完全就是說付出無所求,而且對於眾生的疼愛。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共一個目標,那就是愛。不論是仁愛,你說仁愛還是博愛,仁愛、慈愛,佛法都說慈悲,慈悲互愛,那就是無緣大慈。剛剛看到,(受助者)跟我們過去無緣無故,但是無緣大慈,給他們能夠快樂,就像說,不是經濟需要幫助,是需要人際,人與人的中間這樣去與他互動,這慈濟人都做到,不論在哪一個地方的全省慈濟人。」
 
濟助貧困多用心 無量法門悉現前
 
時代脈動與社會情勢不斷轉變,慈濟慈善也走向更多元風貌,然而慈善基本精神,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內涵不曾改變。
 
「富有的教導他可以打開心胸,愛的能量去付出,有的人是富中之貧,他很富有,但是要叫他付出一點點,付出一點點去幫助別人,因為他富有,感覺到說要付出多捨不得,付出少感覺沒面子,所以乾脆不聞,不要聽也不問,也不會去問,這就是人間很冷漠。不過這麼冷漠的人間,有一群菩薩會用智慧,用智慧如何讓他了解人間疾苦,讓他真正看到苦難人,還可以慢慢理解那一種的無常人生,這就是用法,用法去度,叫做法度。」
 
人人本具佛陀慈悲本性,慈濟人把握因緣藉由苦相啟人悲心,讓人見苦知福而懂得惜福再造福;而慈濟慈善目標不只重視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解心靈之苦,啟發人性善的良能。
 
「不管他什麼因緣,都要用憐憫的愛去與他互動,這佛法時常這麼地提起。菩薩們也是秉持這種的愛去付出,很感恩。看看我們這個宗教的力量,實在是很大,只要有心要付出,一、二個人做不到,那要三、五個人同時,才有辦法這樣具足那個力,人力、物力與那個情,真誠的菩薩的有情去付出。所以因為這樣,我們需要入人群,平常也可以期待他們有那個因緣會合,不分宗教。」
 
慈濟人不問宗教,適應眾生給予幫助,盼的是眾生得安樂,心可以自在,生活可以得到幫助。上人續言,這就是無量義經所云:「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我們用各種各種方法,讓他人心安穩,這就是我們在做,很感恩《無量義經》就是一直指導,我們不分眾生信仰是什麼,不分眾生貧富,或者是智慧或者是腦筋較不好,我們還是用種種方法投入,感恩事真多。這是愛的能量付出,獨老關懷也好,或者是那個悠活慢老帶入心,這都是很重要。還有點滴聚愛,這也很重要,要不斷這樣點滴點滴用愛去付出,這是時時我們都要很用心。」
 
苦空無常是真相 善愛聚合觀世音
 
苦、空、無常是人生真相,上人行腳停留新店靜思堂,感觸尤深。
 
「我住在這裡(新店靜思堂),一直都常常聽到那個救護車的聲音,有時候半夜救護車,總是會……這叫做無常。用虔誠的心為這個在救護車裡面的人祝福,這總是要時常的互愛、彼此的祝福。人生本來是生活在這無常苦空中,人生再怎麼樣,最後是苦跟空。」
 
人間苦難徧多,上人應機開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當苦難現前,人人都冀盼能得到護佑,卻不知人人都可以做別人的依靠。
 
「千手千眼,佛教在說千眼觀世音,不是一個人可以千眼,是有一個「人」的群會合,你也一個人、他也一個人、我也一個人,我們人人就會合起來,五百個人就一千顆眼睛,就是千眼觀世音。他的形容就是要人多、互愛,同樣的一個愛心會合起來,就可以觀眾生苦。」
 
目標是一名各異 共善人間擴大愛
 
上人肯定慈濟人不畏山高水遠,為苦難眾生用心付出,活出有價值的人生。亦叮嚀弟子盤點來時路。
 
「盤點看看記憶中到底多少個案,很困難中,我們多少人去幫助過他?師父常跟大家說付出無所求,功德無量,不用計量,所以說功德無量,不要去計量。但是現在師父就要跟你們說,我們有相、無相、無不相,從過去的人間一直一直來,就像師父最近常常在說回歸佛陀故鄉,我的內心也還是有相。」
 
上人進一步闡示「有相」與「無相」,而「相」分析到頭,也只是「名字相」。
 
「佛陀出生在尼泊爾,尼泊爾兩千多年前的貧又窮,才會讓這一位太子去看到人間苦相,看到了人的老、病、死、生的不清淨等等。所以他突然間感覺到說人間就是這樣有相、有物質,就有苦、空、無常。苦空到頭來還有什麼我,其實我在說我,你們也說我,到底是我的我還是你的我,這種只是名字相而已,各個都有各個自有我。但是你若是執著你的我,你的我,人人各有執著,彼此之間要會同起來不簡單,我們要打開心胸,沒有我,沒有人我,沒有相。這種相就是名字相,沒有名字相。」
 
對各宗教的目標而言,也只是「名字相」差異,本質都是無私大愛。
 
「就像是宗教,那胡(光中)居士坐在這裡,我們這裡大家都說佛教徒,還有天主教在那裡,什麼樣的宗教裡面都有慈濟人。有很多不同宗教,總是人與人之間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愛,叫做大愛。它沒有色,它沒有顏色,也沒有形狀,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所以我們共同用了這樣的名稱(慈濟)去身體力行。總是我們大家要好好虔誠,不論什麼宗教,只要有達到正信的愛,正信的互動,我相信這個社會就會很平安。很感恩愛的力量是最無價,最有價值。」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