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聖職教育融合在地 積極參與教會與社會

2022-07-26   | 慈濟基金會
詹德隆神父手先說起天主教聖人員,主要是也稱為司鐸的神父及主教,全世界大約有五千名。主教負責教區,臺灣天主教有七個教區。(攝影者:廖文聰,地點:靜思精舍人文講堂,日期:2022/07/22)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院長詹德隆神父,參加2022年7月22日,全球共善學思會——宗教聖職教育的當代展望」,與眾分享「天主教聖職教育當代實況」。
 
詹德隆神父是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哲學碩士、義大利羅馬額我略大學心理學碩士、倫理神學碩士及美國加州柏克萊太平洋宗教學院牧職博士,自加拿大來到臺灣奉獻已超過半世紀,曾任輔仁大學副校長的他,除了認真教學之外,他更鼓勵學生,走出院外,積極參與教會和社會事務。
 
教廷計畫為基 本地計畫為
 
「『聖職人員』在我們天主教裡,指的是誰呢?」詹德隆神父手先說起天主教聖人員,主要是也稱為司鐸的神父及主教,全世界大約有五千名。主教負責教區,臺灣天主教有七個教區。而神父則分為直屬主教,平常負責堂區的教區神父及屬於修會,臺灣有三十多個男修會,是直屬修會會長,過團體生活,協助教區的牧靈工作的修會神父兩類,直至2019年統計,世界上教區神父有二十八萬名,修會神父人數十三萬人。不論是教區或修會,全世界天主教聖職人員都須接受統一的基本教育,包含哲學和神學共六年。
 
而今日的天主教聖職人員教育制度,則源自於1545-1563年教會的「特利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o)。當時教會沒有清楚的聖職教育制度,很多神父教育程度很低,靈修及神學知識極度缺乏,造成各地不滿而導致新宗教、基督教興起。大公會議決成立修院供神父候選人共住並研讀哲學與神學六年,徹底重整神父的教育;如今完整天主教神父教育制度明列於1983年最新頒布天主教法典的232-264條。詹德隆說:「基本上,我們是依照這版本在經營神職人員的教育。」
 
他提及,教廷還有更詳細的培育計畫,全教會採用「The Gift of the Priestly Vocation」(司鐸聖召的禮物:司鐸培育基本方案(2016)),在遵守基本計畫的同時,各國家、地區及文化應該設計自己的計畫。「這是基礎計畫,不能脫離本地化,臺灣也有一套適合臺灣的計畫。」
 
而大部分地區已經增加兩年培育,包括開始時一年靈修培育,學習祈禱、默想、默觀……及神學後一年牧靈實習。詹德隆補充,神父肩負很多責任,需要高一點的IQ及多一點知識,所以整個培育過程開始前,學生應該達到可以上大學的資格。多年來,為了錄取大修院,教會要求候選人要經過相當嚴格的分辨過程。之後,還有哲學與神學教育,可分為兩種作法:一是在羅馬教廷教育部立案的天主教大學神學系或獨立神學院,畢業後可取得國際承認學位;另一為修院自有的神哲學六年制度,由教廷監督教學品質,但不授予社會承認的正式學位。
 
(文:蔡翠容 花蓮報導 2022/07/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