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身影 永遠的真善美

2015-12-30   | 廖碧玉
年邁的管連修,常常默默期許自己的攝影志工路,能如兒女們祝福的一樣,再拍個二十年,每次出勤他都當做是一次學習而很開心。(照片提供:管連修)
中區人文真善美裡,人稱「管爸」的管連修已於2015年12月29日往生,享年八十六歲,雖然他未能完成在八十歲生日時期待「再拍二十年」的願望,但他堅毅付出、退而不休的身影,早已成為大家眼中,永遠的人文真善美……


一樣按快門 不一樣的風景

「喀嚓──喀嚓──」按下快門,每拍完一張相片,八十四歲的管連修會立刻檢查拍的成果,如果覺得畫面不滿意,馬上拿起數位單眼相機,重新調整角度,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直到滿意。

年輕時的管連修在感光元件還是玻璃乳劑的年代當學徒,那個年代的照相館,有很多還使用落後的攝影光源。在屋頂開一個大天窗,天窗下面掛有白和黒色的布幕,看天氣的好壞,來移動白布幕或黒布幕來調節光源。外拍所使用的閃光燈,則是使用火藥發光。

經過多年努力,他習得一手超群的照相技術,多次在全國性的攝影比賽中獲獎,也開始自己創業,在臺北成立「華威攝影禮服公司」,同時也在高雄成立婚紗公司,一直到六十八歲才從職場退休。

隔年,考慮臺北生活環境對中風的雙親健康不好,覺得臺中氣候宜人,因而全家搬遷至臺中。當時,一邊照顧父母,一邊學油畫。每個星期抽空一個小時,到美術館學。這段期間也到世貿中心學基礎電腦,後來又報名學影片剪輯。

有一天,管連修的三女兒管海玲眼見父親退休後時間變多了,又有攝影專才,便嘗試著邀約:「老爸!您會照相,西屯東大園區欠缺攝影志工,您要不要去試看看?」

「好啊!」他沒多想,一口就答應。在女兒陪同下管連修走進東大園區,剛好遇到人文真善美窗口葉文楷,一番寒暄後,他自我推薦願意承擔攝影志工,從此開啟了慈濟志工生涯。

慈濟四十周年展時,東大園區舉辦靜態展與一系列的人文體驗活動,參訪的民眾絡繹不絕。擁有數十年攝影專業的管連修,正好可一展長才,在活動裡開始承擔攝影勤務。

剛開始拍時,抓不住師兄、師姊要的人文點,儘管相片照得唯美,總覺得缺少了一點東西。經過一段時日的參與,他才慢慢體悟,原來拍慈濟活動的照片,重點和拍婚紗不同。拍婚紗是為了賺錢,相片只要拍得美就好,但慈濟的活動,美是其次,重點在於真實、自然、人文和善的感動。日後,他便放下身段謙虛學習,常以「做中學、學中覺」自我提醒。
管連修(左)跟蔡文脩(中)、賴武光,三位長者,年紀一大把,能一起投入人文真善美功能,都感到獲得人生第二春。(照片提供:賴武光)

買中文手寫板 學習寫圖說

掌握到拍攝要領,他如魚得水,不僅經常出勤東大園區的任務,還應邀拍攝茶道專輯,發生莫拉克風災那年,更隨同組隊遠赴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去拍照紀錄,體力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不論是東大園區內的生態和一草一木,或是外出參訪的活動、感人的故事,都在他那「喀嚓──喀嚓──」按快門下,展現出一幅幅真、善、美的歷史紀錄。

然而,要和年輕人一樣,用電腦整理圖說,談何容易,他不但謙虛而且樂於配合,每次出勤前都會先和文字志工討論:「師姊,這次活動拍攝的重點?需要哪些畫面?」出勤務時,手拿著小筆記本,寫下照片編號後,再問文字志工內容,確定後再寫圖說。

回到家,立刻將照片資料儲存在電腦。因為早年受日本教育,要用注音輸入來打字很困難,因而買了中文手寫板,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寫,圖文並陳,人物故事或活動史才得以留存。精進的精神,讓人豎起大拇指說:「讚!」

拍攝演繹現場 體悟因果懺過去

2011年8月,《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在臺中慈濟醫院旁充氣小巨蛋內演出。管連修的任務是拍攝彩排、跟拍,一直到活動正式開始,整整花了三天的時間出勤,不但不喊累,還說:「這次任務是最具有挑戰性的!」

因為,在演繹現場不能隨意走動,只能在分配的定點拍攝,還須考量現場角度和光線,對攝影者而言,難度考驗很大,所以他共攜帶了廣角、望遠和標準三種鏡頭,視現場狀況而更換,為這場心靈改造的經藏演繹,留下歷史性的一頁。

當天晚場的演繹,管連修被安排在舞臺的最高點。就定位後,他拿出腳架,將背包往旁一放,突然,「咚」的一聲響起,眼巴巴地看著背包直往下掉,他才知道原來布幔後面是空的,嚇了一跳,直呼「好險!」因為稍一不留神,整個人很有可能就會掉下去。
管連修為了取得《水懺》演繹最佳畫面,留下經藏演繹歷史性的一頁,攜帶了廣角、望遠和標準三種鏡頭,視現場狀況而更換,呈現專業敬業的態度。(照片提供:管連修)

約莫二個小時的拍攝過程,站在最高點,專注在鏡頭,努力攫取經典畫面,一點也不敢鬆懈。居高臨下,目睹千人說法的壯觀場面,讓他感到無比震撼。他感念證嚴上人的慈悲心,雖是自己沒有親身參加演繹,身為人文真善美攝影志工,從記錄中也了解到上人推《水懺》的用意是要大家知因果,懺悔無明。所以他一邊拍攝,一邊從經文中而回想到小時候拿竹子刺青蛙無知的行為,當時覺得很好玩,現在深感懺悔。

活動一結束,顧不得站得已快發軟的雙腿,馬上又到場外繼續補拍畫面。中區圖像窗口簡宏正師兄對這位年逾八旬,仍衝勁十足的攝影志工,讚歎:「他是用生命在為慈濟做紀錄。」

燠熱的盛夏夜,相較於巨蛋裡面有冷氣吹拂,場外則是熱烘烘,冷熱交攻,對蒼然老矣的管連修還真是折騰;但他不喊苦,任憑汗水淋漓、衣服濕透,依然熬到最後一刻,圓滿任務。

完成拍攝任務後,他又趕緊轉往人文真善美工作室,將相機記憶卡取出交給承辦相片彙整的志工。待一切就緒,走出慈院時,管連修低頭看著手上的錶,居然已是深夜十一點。

回家路上,四周靜悄悄,竟然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當時也沒人可以問路,只好開著車到處轉,約半小時終於讓他看到環中路,心也才安下來。回到家車庫,又撞到柱子,原來是太疲倦,眼睛看不清楚,到了客廳,相機往桌上一擱,倒頭就睡,隔天醒來他感到過去幾天,猶如三溫暖、又猶如在打仗,身心緊繃卻又擁有歡愉心情,他很滿足,「這真是一場美夢!」

「快」意人生 做到不能動

「老爸!祝您生日快樂。」八十歲生日那一天,管連修的兒女們合買了一臺專業單眼照相機當作禮物,希望他能再拍二十年,讓他喜不自勝,不但更賣力在人文區塊的付出,也將多年的拍攝技巧傳承。

「請看,這兩張相片在同一場景拍出來的結果,為何呈現不同?原因在哪裡?」在豐原靜思堂的花道教室,管連修侃侃而談。承擔中區攝影講師的他,為了讓學員都能聽得懂課程內容,在授課前,用心準備題材,將各種不同角度照片,做成簡報檔,教大家如何透過鏡頭取景,傳遞構圖的美學與感動。
管連修退而不休,用「快門」為慈濟留史的使命感,他發願要做到不能動為止,透過鏡頭方寸視野,延續自己的攝影人生。(攝影者:李冠慧,日期:2012/08/17)

課堂上,經過一番互動討論後,管連修毫不保留地將畢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初學者,讓他們不但很容易就學到拍照技巧,也透過經驗傳承,學習如何在攝影中傳達慈濟人文內涵。

2012年8月,西屯東大園區要改建成靜思堂,整個園區所有建築物都拆除,管連修主動承擔拍照記錄,每天揹著大背包,裝著攝影器材,穿梭在東大園區拍照,儘管肉體上略顯得吃力,但心靈上卻是飽滿而知足。

「管爸!管爸!」志工親切地喊他、打招呼,每個人都對他老而精進付出的精神,視為東大園區的寶,他也昂起頭開心地笑開懷回應,內心卻默默期許自己攝影志工路上能如兒女們祝福的,再拍個二十年。

「在慈濟當攝影志工,不僅能發揮專長,還能廣結善緣,還越做越歡喜,越來越少年呢!」管連修年輕時,按「快門」養活一家人;現在,更憑著一分興趣,一分堅持,他退而不休,用「快門」為慈濟留史的使命感,讓他發願要做到不能動為止,將透過鏡頭的方寸視野,延續自己引以為傲的攝影人生。

(文:廖碧玉 臺中報導 2013/06/14)

註:如今管爸雖已於2015年12月29日往生,未能完成在八十歲生日時期待「再拍二十年」的願望,但他堅毅付出、退而不休的身影,早已成為大家眼中,永遠的人文真善美……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