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清 盡本分保證不失業

2013-05-23   | 吳瑞清
吳瑞清努力學習人文真善美的技巧,希望能營造出「有聲有色 」鮮活生動的人物及場景。(攝影者:楊愛娟,日期:2008/12/08)
自求學以來,國文成績一直比較理想。背誦〈愛蓮說〉、〈出師表〉及子曰:……好像比較輕易地裝進我的腦袋。

「校刊上有妳的文稿!」就讀北商時,有一天同學告訴我。「怎麼可能?」我一臉狐疑。查證後才得知是國文老師把我的作文投稿到校刊。

「我真的可以吔!」從問號到驚嘆號,從校內到校際的國語文競賽,良師的啟蒙改變了原本怯懦的我。此時燃起的信心,像是迷茫大海中初現的曙光,自小就困在「黑洞」裡一直走不出來的我,「我會、我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悲苦童年 重創自信

1952年母親生下我後體弱多病,我被寄養在山裡的外婆家;含笑樹下、野澗溪邊,村童無憂的日子過得很快。五歲時跟著親戚到臺北,漸長懂事思念母親時,常在夜晚躱在棉被裡盡情地大哭,等大家入睡後,再到洗手間用熱毛巾敷著紅腫的雙眼,擔心第二天清早被發現。

直到初中二年級,我再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堅持要回苗栗老家。母親卻在我初中畢業典禮前的五月積勞成疾而往生。母親走後,我首先面臨了升學困境,自行決定離家北上,一邊為遠房的親戚幫傭,一邊報考高職夜間部。我用實際行動──努力完成學業,來說服父親。好不容易,信心才在一點一滴中重建。

隨歲月流轉,結婚、生子、工作,逐一完成人生的責任,2002年自三十年的職場上退休。可是我才五十歲,曾經苦過、痛過,我一定還能做很多事,但是要做什麼呢?我常思忖著。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知道是否佛菩薩指引,還是平日與人結好緣,在退休前三年,同事給了我一本慈濟的「黃色勸募本」,加上先生知道我退休後會閒不住,而大力支持,我也就順理成章走進了這條修行的人間路。
吳瑞清常在人物採訪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融入受訪者的感受。(攝影者:潘道清,日期:2009/01/17)

妄想洗馬桶 輕鬆過日子

退休後的生活忙碌且充實。更有智慧的一招是,我把先生也一起帶進慈濟來了。一個從剛結婚時「開水要怎麼煮?」的大男生,成了可以九十度跪下排蒲團的師兄。從此就各忙各的,果真不會再大眼瞪小眼了。

至於為何會踏入人文真善美這條路,我早已忘了是什麼因緣,但好像也就是再自然不過地,就成為其中的一員。平面攝影與錄影,是「沒半步」(臺語,什麼都不會),搖搖筆桿還勉強可以,就開始了筆耕生涯。

然而,幾次撰寫文稿,思路完全受阻,就像「牙膏」快擠不出來一般坐在電腦前目光呆滯,兒子見狀忍不住苦苦哀求:「媽,放棄算了!有年紀的人,怎麼還要那麼辛苦寫什麼文稿!」當時我還真順著兒子的話,放棄繼續撰寫文章,從善如流地轉換跑道,主動當起生活組志工。

沒想到,心中正竊喜著終於不用搜索枯腸寫稿子,從今起只要在慈濟當場做完工作,就沒有回家的功課了。哪知馬桶刷得正起勁時,全新的手機,就從口袋中以美妙英姿,不偏不倚「噗嗵」跳下水,濺起了一陣小水花,立即在我眼前「泡湯」了……第一次上陣,就遇到這檔事,當生活組志工的心情當然大受影響。於是我堅定地告訴自己,「繼續寫吧!別妄想洗馬桶輕鬆過日子。」

「一」不會是永遠 「九」也不是絕對

專題人物故事是我比較喜歡寫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一」與「九」(有一缺九),隨著星移物換,「一」不會永遠;「九」也不是絕對。有人身處逆境,化苦為甘;有人見苦知福,積極付出……每人總在不同的覺悟中,各自解讀著屬於自己的大藏經,所以慈濟多元的人物故事常帶給我許多不同的領悟。

另外,慈濟志工人數眾多,故事自然就多,只要有心留在人文真善美團隊,要失業可不那麼容易。

在我採訪專題人物的過程中,受訪主角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會推辭:「嘜啦!嘜啦!我攏沒做啥!」「嘸好!這嘸好寫落去!」(臺語:不要啦,我沒有做什麼,這不要寫!),不只非常縮小自己,有時還很擔心傷害了相關的人。
從校內到校際的國語文競賽,良師的啟蒙及提携給了吳瑞清莫大的鼓勵,也建立了她長期缺乏的自信。(攝影者:潘道清,日期:2008/08/02)

這時候「曉以大義」就不可少了,「您的故事可以感動和您有相同遭遇的人,讓他們也能效法、對治。」或「您可以讓很多人知道平凡最可貴,知足就是富有」……慈濟志工心地慈悲柔軟,只要能對他人有所助益的,通常都會義無反顧地放下自身的顧慮。

受訪者只要話匝子一開,記憶之門悄然開啟,點滴的往事就會愈說愈多。這些心路歷程的每一道刻痕,都在他們人格型塑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情境的文章 才能傳遞美善

製作「歲末祝福」或「人間菩薩」影片,文字志工由於必須採問故事主角,自然對人物故事較為熟悉,理所當然地成了專題的「企劃」。這時才發現我的名字早已被掛在專題組。

記得剛開始上企劃課時,臺上的老師口中不時一句「企劃……」、「企劃……」我卻在臺下聽得「霧煞煞」。什麼「用心就是專業」、「人有無限可能」,當時的我只知腦袋亂哄哄,根本不知臺上所云為何。

待社區擴編後,人才培養不及,大家都很著急,團隊成員常提及:「我們根本就沒有『團隊』」,聽得我更茫然了。還好平時有用心牢記證嚴上人的話語,適時找到一句「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來對治,與其自亂陣腳,不如腳踏實地先學點本事。

這一路,我跟著北區訓練課程步伐學習,老師說:「少用高度抽象的形容,多用簡單平易,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文字敍述,引領出閱讀者的興趣,才能將人間美善傳遞出去。」我終於體會不用咬文嚼字、華麗的詞藻,只要平實富有情感,自然能寫出貼近人心引起共鳴的好文章。
吳瑞清(前排右二)與團隊合作,歲末影展順利完成繳交五支影片,接連兩年獲得北區支數最多的第一名「合心獎」榮譽。(吳瑞清提供,日期:2012/06/10)

一個人太渺小 眾志方成城

2011年剛過,為廣邀人文志工,在社區展開影視實作招生。映象志聯會志工老將黃泉勝,積極著手開課,傳承他多年來的學習經驗。他說,「今年2011歲末影片,每位學員要從企劃、拍攝到剪輯,自行完成一支影片,算是實作驗收!」

我打從心底冷汗直冒,深怕這群新進志工,會「像小鷄飛得沒半隻」(臺語);但黃泉勝堅持「就是非專業才須更認真!」並催促著五支影片要快訂訪綱進行初訪。

黃泉勝不顧自己剛動完脊椎手術出院,腰桿子還無法挺直,立即召集影視、文字、企劃的影片團隊共七人,到他家裡挑燈夜戰。他躺在沙發上,聽著每位志工對人物設定的主軸。

同時抛出問題,讓大家接招,「再想一下,還有沒有更好的亮點?」「場景在哪裡?」「你準備用那些鏡頭語言呈現這個事件?」……就這樣大家一有問題就往他家跑,整整將近四個月,終於順利完成繳交,我那懸在半空的心,終於得以落下了。

合心共聚產生大力量,接著2012年,也繳出四支歲末影片,連續兩年獲得北區支數最多的第一名「合心獎」。雖然在「質」的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大家都體會到「不努力是不會有成果的!」「一個人的力量渺小,眾志成城才能成就道業!」

聽故事是一種幸福。在為慈濟人寫歷史的同時,也留下了我自己的歷史。願能持續努力地搖我這支禿筆,將人物主角們用生命交織的「典範」故事,如實地留存。

(文:吳瑞清 臺北報導 2013/05/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