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伶 火車誤點 人生躍進

2013-05-30   | 劉秋伶
劉秋伶(左)在慈大運動會十八週年出班與錄影志工討論新聞帶採訪重點(攝影者:張進和,地點:花蓮慈濟大學,日期:2012/11/23)
火車故障、班機延遲……對一個從事領隊工作,經常帶團出國的我來說,這是稀鬆平常的經驗;曾經有一次夏天,帶四十多人的團赴美西一遊,到大峽谷的那天,不巧,遊覽車竟在大沙漠中拋錨。遇到這種狀況,年輕的我最大的本錢,就是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冷靜,盡量讓自己擠出笑容,去化解團員間的不悅及煩躁。

但我再怎麼努力,團員臉上所呈現的盡是一副「責難」的表情,好似千錯萬錯都是領隊我的錯。「責難」的表情看多了,漸漸地我已習以為常之際,卻讓我經歷到一次完全不同以往的美妙感受……

大愛的智慧 內化在身口意中

2011年11月一行人浩浩蕩蕩要赴花蓮參加「實業家生活營」,沒想到火車從臺北站開出後一個多小時,竟然就發生火車故障停在福隆站的意外。當晚負責文字記錄的我,心想怎麼會如此幸運?兩週前我從花蓮回臺北才發生類似情形。這次全車將近有六百人,都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及臺灣等地的實業家。

「會不會有無法掌控的事情發生啊?」多年的帶團經驗,不免讓我憂心忡忡……

本能地,我立刻拿起手機撥電話給當時勤務編採窗口林如萍:「如萍師姊,我們火車目前停在福隆站,看起來好像是故障了,還不知道多久會再開車……」電話那頭的如萍,氣定神閒地回答:「好,隨時保持聯繫,記得採訪取得一些畫面。」

掛斷電話後,我們五、六個人文真善美志工,隨即展開補捉這五、六百人在福隆月臺,漫長等待期間所發生的種種狀況;有的照相、有的錄影,我則隨機做了些採訪。說也奇怪,不知是不是海風吹得讓人神清氣爽,或是這群「實業家」的風範異於常人?人竟然沒有發生像我之前帶團經驗中,團員不斷地抱怨、漫罵、指責……的情形,反倒是經驗豐富的志工隊輔,各自帶開自己的小團隊;有的團隊利用寶貴時間輪流分享參訪心得;有的則繼續火車上的手語教學,甚至有一小隊的隊員適逢生日,全隊就在月臺上唱起生日祝福的歌曲。

在兩小時又三十分鐘不算短的等待中,全體隊員散發出來的是和諧、溫馨、感動……完全顛覆我之前飽受抱怨、漫罵、指責……的經驗。這樣融洽、美麗的畫面讓我十分震撼,我反覆探究原因,才發現原來大愛的智慧及善解包容的力量,早已內化在慈濟人的身口意當中……

抵達花蓮,證嚴上人針對此事開示道:「大家多有福啊!火車讓你們坐那麼久還免費!」是啊,我是多麼有福氣的人,得以藉此見識到志工隊輔帶隊的智慧與善巧。這次營隊讓我更加篤定要盡快報名參加慈濟委員的培訓……
教育體系《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出班,編採窗口朱英彥(左1)面對變化球協調劉秋伶(中)等人分派勤務討論。(劉秋伶提供)

出班遇意外 道心堅定不退轉

回想2006年6月,因為剛轉換工作,有感於週末閒暇之餘以逛百貨公司打發時間,實在很浪費時間,而且沒有意義。與朋友聊起此事,兩人不約而同都想利用空閒做些對人生有價值的事,就這樣開啟慈濟因緣。

新聞科系畢業的我,一直希望有機會一圓記者夢,可以關懷社會、伸張正義,盡點社會責任。在慈濟資深志工介紹下,便加入人文真善美的行列。適巧那年北區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開課,從研習中感受到撰寫慈濟的記錄,是一種歷史的使命。

當我漸漸地承擔各種勤務,面對許多人物不同的生命故事,細細體會每個人生故事的真義時,才終於咀嚼出如萍曾經分享的那一席話,「……在每場活動中找尋生命的答案」,這句話成為我在夜深人靜寫作時,能夠堅持不懈的動力。然而,生命無常的考驗卻正悄悄地來臨……

2012那年,我每月例行赴花蓮慈濟大學擔任人文真善美紀錄。4月底適逢雨季,我照例來到慈大,沒料到,當我邁開步伐欲趕往出班地點時,一個箭步往青苔上一踏,「唉呀!」說時遲那時快,腳一滑,接著就聽到清脆的兩聲,屁股重重地跌坐在地。

「天啊!不會是腳斷了吧?……」我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肩胛可不能脫臼……我還在出班耶!」我強忍著劇痛,小心翼翼試著用雙手撐起身子,無奈,怎麼樣使力都爬不起來……

砰然一聲,驚動一群正在附近的師兄、師姊及慈大的學生,他們很快地圍過來問我:「師姊、師姊妳還好吧!雙腳動一動可以自己站起來嗎?」噯!疼痛難言,我只能搖搖頭……就這樣被送進花蓮慈濟醫院動手術。

「或許是自己之前做的不夠多,菩薩在考驗我的道心吧!」多年的記錄工作體悟,讓我念頭一轉,明瞭這是自己的業報,也就毫無怨言,歡喜接受。從受傷的那刻開始,在醫院陪伴我的是經常一起出班的慈懿會夥伴;回到臺北家中療養,坐輪椅、拄拐杖的那三個月期間,社區的人文真善美志工總是為我送餐點,讓我經常感動得帶著微笑,含淚進食。

受傷之時,正是我培訓委員的期間,志工們都按時接送我至聯絡處及各分會精進共修,讓我得以順利受證。每當我在人生道上感到沮喪時,想到這分至深的法親情誼,心靈總能適時得到撫慰,更加堅定我永不退轉的道心。
劉秋伶拄著拐杖參與慈院新人營承擔營隊日誌製作,與蘆洲團隊彼此分工合作討論圓緣帶影像呈現。(攝影者:許金福,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12/08/11)

勇於歡喜承擔 樂於配合學習

「秋伶,8月11及12日妳有沒有空?我們想邀請妳協助承擔慈濟醫院新人營的日誌製作。」電話那頭傳來北區編採窗口朱英彥甜美的聲音。我顧不得自己還在靠撐拐杖行走,就滿心歡喜地允諾,「好,沒問題。」但想到當週我還在三重上進階新聞課,又趕緊補了一句:「不過恐怕我必須要下午才能到。」就這樣我開始第一次從文字跨足到營隊日誌製作學習。

營隊中單純的文字採訪報導,對曾經修習新聞的我來說並不困難,年輕人動作快總能快速地完成被指派的人物採訪。但相對營隊日誌製作就充滿挑戰性,通常必須今日事今日畢,把這一天內營隊活動,做全面性的重點圖文報導,讓人只看日誌就知道營隊發生的精彩故事全貌。

第一次承擔的我抱著謙卑學習的態度,與蘆洲團隊彼此分工合作,「殊月師姊,有沒有一張香積志工合力準備餐點,及上菜後學員井然有序地排隊取菜的照片?」「師兄記得要把圖檔資料夾批次更名喔!」「麗珠師姊,麻煩您交代文字志工人物訪問稿要把圖文包在一個資料夾,這樣才知道誰是誰。」

幾個小時後,終於戰戰兢兢地準時完成第一篇的營隊日誌,此時,才感覺到受傷的腳腫脹不適的疼痛,但我卻感到十分開心,感恩即便自己行動不便,英彥仍願意給我機會學習,為慈濟留史盡一分心力。
劉秋伶上多媒體實作課協助其他學員相關指令操作。(陳李少民,日期: 2012/09/09)

一圓年輕時 成為記者的夢想

透過這次的經驗,我學習到事前規劃與團隊分工合作的重要,人文真善美功能組的多元化更讓我深深覺得,這是自己可以窮其一生奉獻在此的功能組,只要自己肯學、肯做,透過記錄走入別人的生命故事,也是柔軟感動自己的最佳法門。

由於工作性質時間彈性,只要接到窗口打電話請求支援時,我總是二話不說盡可能答應。因為我心中明白,唯有把握每個當下,用心去尋找感動的人物採訪,用最真誠的心傾聽,寫下受訪者真實的故事,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誠如上人所說「多做多得」。

每當深夜看著自己寫的大藏經,一篇篇被刋在慈濟網站,回想當年被拒絕採訪的難堪場面,很慶幸自己沒有因此被擊退,反而更激發那股精進不懈的動力。不但讓我一圓年輕時成為記者的夢想,也成就了我「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投入人文真善美記錄工作,筆下人物是溫暖美善的故事,而不再只是灑狗血的腥辣新聞的心願。

坐在電腦桌前,努力上網搜尋此次浴佛貴賓採訪人物資料,一旁手機響起,「秋伶,我是惠玲。這次人文真善美十周年歷史溯源,可以請您協助採訪空間布置的連瑞臨師兄嗎?」

何其有幸啊!又有機會能投入另一個精彩的生命故事……

(文:劉秋伶 臺北報導 2013/05/2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