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還要說感恩」,「自費自假、自掏腰包」,「以團隊,以愛接力關懷一個個人、家庭,或群眾」,「甘願做,歡喜受」等等,都是志工無私付出的學習目標,讓愛的力量擴大且永續。志工以「組隊」為單位,以「社區」為範圍,有效結合社區資源、帶動社區志願服務、推動各項社會福利服務計畫。
志願服務方案主要以志工培訓、志工功能職能訓練及志願服務福利等為主軸,透過各種專業技能的學習,加強團隊及個人的良能發揮,同時守護志工健康,讓人人專業具足,用心投入各項服務工作。103年合計6,773,639人次參與各項學習,581,157人次志工投入共同成就圓滿。
103年志願服務方案執行成果如下:
志工除了關懷社區、服務社區孤老貧病各項承擔外,同時投入醫療、教育、環保、人文等等服務,103年志工共250,798人,投入於各項關懷服務。
慈善訪視志工教育訓練 專業傳承
「慈濟是團隊分工」、「行善必須有智慧相隨」。慈濟志工透過個案研討、訪視會議、教育訓練等,定期進行研討,親身走到苦難處,給予最直接的協助,拔苦與樂。
103年在臺灣總計舉辦1,279場次慈善暨訪視工作研習, 56,219人次志工參與。除了訪視經驗傳承、個案協助研討,也透過社工專業建議,進行志工培力。從家系圖、訪視技巧、同理心關懷等基礎課程,到社區整體關懷、慈善專案執行、急難關懷等實務學習,志工精進不懈怠,實際走入都市暗角、偏鄉、離島,聞聲救苦。
社區環保 清淨在源頭
社區環保推動計畫,以環保教育及資源回收帶動家庭、機關、團體共同參與,依服務可近性,與社區共同開發參與服務機會。103年全臺投入之志合計84,878人,遍佈全臺及離島。
環境教育師資培育 帶動守護地球
幾十年來社會變動大,人口急速成長,生活空間愈顯擁擠,空氣更是不良,甚至為了口欲飼養牲畜,為了享受消耗能源、污染大地,造成天災頻傳,更顯環保的推動刻不容緩及環境教育的重要。
基於「環保推向世界化、國際化」的理念,依循臺灣環境教育法辦理初階、進階環境教育師資,103年共培育135位環境教育種子師資,用心於慈濟環保教育站及社區推動環保。環境教育師資亦走入各個機關團體分享慈濟環保理念,分享場次超過529場,超過六萬人聆聽、學習,瞭解愛護地球之重要性。
103年來臺灣及中國(含香港)、泰國、土耳其、厄瓜多、印尼、辛巴威、帛琉、海地、馬來西亞、澳洲多國65,176人次,來到慈濟環保教育站參訪,學習慈濟環保推動模式。
落實資源回收分類學習 實作清淨在源頭
慈濟屏東分會與屏東市公所合作「清淨在源頭──定時定點資源分類回收」,自3月17日起,在全市七十九個里,設置一百零一個回收點陸續動起來。
這項政府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是全臺首創的資源回收新模式,獲得許多市民的認同。慈濟志工除了在定點解說與帶動,並巡迴各里環保點,透過海報、道具及「人人做環保」手語歌帶動唱,讓居民了解環保理念及分類要點,樂於共同參與社區資源分類,真正做到「清淨在源頭,守護地球」。
培訓志工醫療專業及同理心 搭起醫病愛的橋樑
103年全臺醫療志工共有16,494人次,以梯次動員,團隊運作的模式,分別在花蓮、玉里、關山、臺北、台中、大林等慈濟醫院膚慰病苦。醫療志工是家屬、病人間及醫護同仁間重要溝通橋樑。
醫院是讓人面對生、老、病、死最直接的地方。病人身心靈受創時,需要家人陪伴,志工能扮演膚慰與陪伴的角色。「臉要笑、嘴要甜、耳要利、眼要亮、手腳要快、腰要軟」,更是志工不可或缺的「六寶」,也是膚慰病患和家屬準則。
3月29日在臺北關渡園區舉辦「北區醫療志工進階研習課」,包含社區志工、見習志工、培訓委員、慈誠、委員,高達約三千三百志工參加。課程包括用藥認知、醫院門診作業,到病人與家屬的陪伴與關懷等等,切合醫院志工的需求,而醫護團隊、具有經驗的志工等等都是講師。年輕的慈青同學,成為醫療志工之前,一樣要接受醫療志工培訓,透過經驗傳承,學習走入醫院關懷。
培訓多國語言能力 推廣美善到國際
外語隊成立於1992年,承擔起以各種語言將慈濟法脈與精神,於不同的場合中,介紹給國際人士,將「臺灣無以為寶,以愛以善為寶」如實傳達。
不論是語言翻譯、文字翻譯,都需要正確傳達。外語隊固定每年舉辦「四大八法」解說研習會,全臺各地外語志工,全程以外語如英文、日語等進行研習。
學習美編新功能 為臺灣美善留足跡
人文真善美志工是集攝影、錄影、文字、美編、多媒體等功能的文史記錄團隊。志工從非專業出發,勇敢承擔,自費採購、升級各項器材,從單指敲鍵盤開始,透過通識課程、進階課程、實務課程,變成能企劃、能拍攝記錄片、新聞報導,能寫人物故事等等的專才。
人文真善美志工是集攝影、錄影、文字、美編、多媒體等功能的文史記錄團隊。志工從非專業出發,勇敢承擔,自費採購、升級各項器材,從單指敲鍵盤開始,透過通識課程、進階課程、實務課程,變成能企劃、能拍攝記錄片、新聞報導,能寫人物故事等等的專才。
例如大陸四川汶川地震、南亞海嘯、日本311複合式災難賑災、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海外冬令發放等等,都需要志工前往當地,如實紀錄實際災情以及賑災的進程,以作為即時調整賑災方式,及中長期援助規劃的評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