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社區

  85年內政部訂頒「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本會以強化「社區參與性、服務可近性、需求差別性、社區自助性、福利保障性、資源合作性」為目標積極推動,達到活絡社區福利服務,增強社區動能,促進社區民眾身心靈的全面提升。

  本會福利社區的推動,以社區基本需求的滿足為經,精神生活與心靈的提升為緯,以社區民眾、家庭身心靈全面性的提升為終極目標。期能達到
(1)結合社區共同建構「就近照顧」的平台。
(2)結合社區共同規畫學習與成長的需求。
(3)結合社區共同開發與參與服務的機會。
(4)結合社區共同推動社區人文提升及具體實踐。
(5)結合社區提供社區健康關懷的資源。
(6)帶動社區志工,為社區注活水。

  103年持續以各社區服務中心為起點,推動社區健康促進、社區服務關懷、社區長者關懷、社區心靈淨化推動、社區環保推動、終身學習、人文推廣方案、社區服務中心建置、社區服務資訊平臺設立方案及等等方案,總計服務31,835,263人次,志工投入27,122,272人次。

103年福利社區,方案執行成果如下:

(一)社區服務關懷方案

  以社區總體營造理念,關懷社區弱勢族群,服務對象有新住民及子女、街友、機構老人及院生、原住民及偏遠地區居民等。因人、因地、因對象別,瞭解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與協助,過程中與慈善關懷並行,結合慈濟志業資源,串起愛的關懷網絡。

新住民服務

  結合慈濟大學社會教育中心,為新住民及新住民子女規劃課程103年度分別於板橋、桃園、岡山三地辦理,嘉惠3,612人次。

  新住民服務包括臺灣地區人民之配偶為未入籍之外國人、無國籍人、大陸地區人民及香港澳門居民,或已入籍為我國國民而仍有照顧輔導需要者,並鼓勵其在台共同生活親屬參與。課程以協助新住民生活適應為課程主軸,生活技能學習為輔,期待在課程中學會持家、育兒之技能。

  新住民子女則結合教聯會、慈誠委員規劃兒童成長班,以生活禮儀、兒童創意活動為方向,以品格教育為導向,規劃有系統的課程。



街友關懷

  一群因各種因素而暫時落入人生底端的族群,居無定所,四處流浪,街道、地下道、車站、騎樓、公園等都可能是暫棲之處;特別是在寒冬來臨時,經常要面臨寒風刺骨,衛生及健康情況均不佳。

  緣於都會區之生活條件及環境較易讓以街頭為家的街友們感受到關懷及溫暖,志工與慈濟人醫會舉辦關懷活動,同時辦理義診及衛教宣導以關懷守護街友健康。

  歲末年終之際,本會志工也舉辦冬令圍爐活動,並一同辦理義剪、沐浴及生活物資發放,使其感受社會溫暖,歡喜迎接新的一年。

機構關懷

  機構關懷服務依對象分成三類:1.身心障礙學校機構、2.安養養護機構、3.監獄輔導警政機構。包含委員、慈誠、教育團隊、人醫會團隊,結合醫療志業體共同規劃參與。服務內容有佳節關懷、定期陪伴膚慰、餵食、義診、健康篩檢、衛教、按摩、團康、手語、唱歌等。若於關懷互動過程發現社區機構需特殊協助時,由志工進行初訪、評估,進行長期關懷。

  臺灣平均六個人照顧一個老人,不出十年,每三個人就要照顧一個老人,面對無可避免的高齡化社會,目前臺灣的照顧責任主要落在家人和外籍看護的身上,但萬一長輩失能,超過家庭可以照顧的能力時,養護中心、長照機構和護理之家,變成了長輩另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選擇。



原鄉偏鄉活力再現

  為了強化原鄉、偏鄉社區動能,於原鄉、偏鄉社區,推動健康促進、傳統文化保留、成立部落教室、社區環保及社區志工帶動等相關營造工作。帶動當地居民關心社區,為社區付出。

  本計畫於花蓮、宜蘭兩地推動,共計嘉惠8,548人次,1,884戶次,動員志工1,917人次。

以茶代酒 健康促進

   原鄉因酗酒習慣導致平均壽命低,為協助解決此一重要問題,結合當地意見領袖及相關單位共同推動以茶代酒新生活模式,如下

以茶代酒健康促進走遍原鄉

  本會於100年展開「原鄉以茶代酒健康促進方案」普遍推動於花蓮全縣,至今以茶代酒健康促進關懷腳步已走遍走遍台東縣與花蓮縣總計九個鄉鎮31村。舉辦134場宣導活動,受益人次8,190人,在花蓮原鄉帶動一股節制飲酒的氛圍。

逐村成立茶友會 永續戒酒運動

  本會推動原鄉「以茶代酒」健康促進活動除了喚醒原住民的健康意識,更啟發原民朋友自發性的組成「茶友會」,以部落的力量,遠離酒害。在秀林鄉佳民村、景美村及光復鄉太巴塱社四村成立茶友會,其中景美村加灣社區發展協會自製茶友會報名表,邀請村民任何時間皆能喝茶聊天,互助、互信提昇人際關係。光復太巴塱社自費設計「茶友會」黃色圓領衫,正面是以太巴塱白螃蟹代表愛與關懷,背面是「以茶代酒,健康久久」。期待族人可以透過茶友會的成立,人人以茶代酒、以茶會友,讓部落健康永續。

四個層次關懷陪伴戒酒個案

  為了進一步關懷原鄉酗酒個案,將酗酒嚴重需關懷的鄉親個案整理成冊,並從中追蹤關懷鄉親戒酒情況,藉著四個層次的關懷陪伴,從社區健康員、本會同仁、慈濟志工、在地鄉親義工的陪伴輔導,期盼讓每位酗酒者,能夠在眾人陪伴下成為戒酒種子,而這不僅能讓社區多一分戒酒力量,也讓一個酗酒者從看不見未來方向,到志工陪伴下有了重生的機會。

  孫先生原是一位放棄自己人生的更生人,出獄後無所事事,常在社區內閒晃,雖好手好腳卻不事工作,整日飲酒,到最後親人也都放棄他。直至慈濟人的出現,他的人生才有了改變孫先生家並無廁所,常會在大排水溝如廁。提報本會增建了浴廁後,以茶代酒專案「四層次關懷」,從基金會同仁、志工、衛生所營造員、個案家人,耐心鼓勵,孫先生開始戒酒。也開始從自家環保做起。

  慢慢地志工載他至共修處做環保,後來是自己主動在環保日騎腳踏車到共修處。現在也參加靜思語讀書會,孫先生開始寫筆記,將靜思語分享心得寫下來,並稱志工師姊為「老師」,因為師姊就像他人生的老師一樣。將他從地獄般的生活改變成亮麗的人生。現在他每天不再渾渾度日,還能藉由環保回收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二)敬老三好.長青正好 帶動健康長者投入社會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至103年底,65歲以上人口281萬人,約佔總人口數12%;面對高齡社會中,長者的身心安頓及生活品質,儼然已成為目前社會所共同面對的問題;邁入高齡的老夫婦往往在心境上會越顯「孤單」、越渴望得到關心;同時,隨著年紀漸趨老邁,在生理自然法則下逐漸老化,居住環境上需要更多的安全輔具,健康上需要更多的關注與照料。

  本會結合衛生福利部共同推動「敬老三好.長青正好」計畫,而慈濟社區環保據點正提供長者身心輕安之處所,不但可以肯定生命價值、發揮生命良能,也讓社區長者不再孤單,更發展為長者守護社區環境的「志業」,長者因此找到生活重心,啟動生命的動能,正是老人福利政策中「活躍老化」、「健康老化」的具體實踐。

都會區獨居長者關懷

  臺灣步入老人化社會,隨處可見高齡長者緩步行走在大街小巷間,證嚴上人呼籲慈濟人擔起社區關懷,把獨居長者當成自己的家人。

  本會對獨居長者之關懷包含生活補助、心靈陪伴、往診健康關懷、住家環境衛生改善、住家環境安全改善、佳節關懷等服務。103年度獨居長者關懷以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為例,北區總計服務15,973人次,高雄區則服務3,314人次。其中,自民國八十八年起,本會與台北市社會局合作「台北市獨居長者照顧方案」,迄今仍持續,志工定期到府量血壓等關懷獨居長者,若發現其他關懷需求,也能即時給予協助與陪伴。

社區關懷站 環保站化身老人福氣站

  根據統計,臺灣約每20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預防及延緩失智症,人際互動、持續性身心腦運動息息相關。除了醫療預防及藥物治療,環保分類工作需手腦並用,又可以與人溫馨互動,具有加強長者身心保健信心及功能。

  民國79年起本會即致力於環保推動,陸續在各地設立環保站進行資源回收,截至103年全臺設有323個環保站,分落於鄉鎮鄰里之社區環保點則有5,637處。除進行環保推動外,更推動預防醫學及健康關懷,結合所屬醫療資源促進長者健康,降低社會醫療成本及負擔,讓家人、志工、醫療合而為一成為預防及延緩老人失智症的重要鐵三角。

長者身心靈完全關懷──長者居家安全改善讓生活安全更有品質

  乾淨清爽的衛浴空間,是多數人習以為常,且無缺的生活基本設備;但在原住民部落許多的家庭廁所老舊,無衛生化糞池甚或沒有廁所,數十年如一日的度過,生活環境的困窘令人無法想像。豐濱鄉新社村56歲的張明恆,過去曾為田徑運動教練,獨居且行動不便,每日進出需走十三個階梯才能到家門口,家裡為蹲式馬桶,張先生須把便盆椅放至蹲式馬桶上方才上大號,生活極為不便。慈濟團隊為案主安裝坐式馬桶及浴廁扶手、也於家門口之階梯處裝扶手,改善案主生活品質與提昇居家安全。

長者幸福共餐 重塑長者的良能與自信

  東部地區偏鄉及原鄉有許多長者或行動不便者,常為社會疏忽的弱勢族群,他們常是長者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本會推動「長者幸福共餐」培力社區在地愛心居民團隊,凝聚社區關懷力量。除以據點共餐方式增加長者人際互動,同時鼓勵健康長者協助為索居在家或行動不便之長者送餐,話家常,互相鼓勵打氣,也帶動健康長者自助助人的活力,進一步讓憂鬱、失智症長者有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103年在花蓮縣及宜蘭縣擇點示範1,555人次志工投入,辦理316場次共餐服務,計7,341長者參加,嘉惠12,003人次。

  長者幸福共餐讓長者因共餐而增加社會互動,每個長者幸福共餐的村落,村民自己煮食,自己共餐,並送餐給行動不便的鄉親,看到社區在地的力量。長者幸福共餐培力健康的老人陪伴與服務行動不便老人,讓老人村的長者多了一分生命的肯定與尊嚴,人人互助,也付出愛心。

長者樂齡學堂-多元健康促進的活動

  花蓮縣十個鄉鎮十六個慈濟關懷長者社區據點,並對四十多位鄉親種子志工做長者樂齡學堂培力課程,長者幸福學堂將「長者智能健康促進」音樂療法、體適能、腳肌力、排尿肌力、樸實藝術等長者身心靈的健康關懷成為慈濟人社區愛灑務實的活動,讓整個社會更感受到慈濟人對社會真誠的關懷。

  結合慈濟大學、慈濟醫院專家學者之專業見解,善用志工之社區慈善關懷經驗,普及、深度長者服務。同時,依據政府所推動的關懷據點概念,規劃「長者樂齡學堂專案」,擬定加入衛福部規劃之關懷地圖中,以提升據點服務品質。

部落教室 凝聚與啟發部落愛心的場域

  本會推動原鄉偏鄉社區營造,於部落尋找適合地點成立部落教室,提供部落中的長者、婦女、兒童一個在地的場域,舉凡長者照顧、社區培力、傳統文創教學、學童課業輔導等皆可在此進行。103年於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的部落教室即開辦了織布班、課輔班、樸實藝術班、聚落書坊等活動,並提供水源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部落健康營造計劃培力使用,逐步凝聚部落愛心資源,關懷部落發展。

青少年文康活動

  在本會、社區發展協會及部落熱心志工努力下,花蓮縣景美村成立青少年藍球隊,參與「社區服務」為人群付出,從付出中得到喜悅與成長,並將族群菸酒檳榔的習慣從年輕一輩開始拋除,隊員分享做社區服務,感到非常開心又有意義。隊員們主動表示,二個月一次社區服務還不夠,願意一個月服務一次。年輕的臉龐展現的是自信的光采。

輔導農耕活化原鄉偏鄉休、廢耕農地成為原民穩定生計來源

  本會於102年起,經由帶動原鄉偏鄉農地復耕,雇工代濟,依需求實做實支,達到扶貧脫困,創造就業機會,並保護環境及人體健康;至103年已有四村十多公頃土地復耕。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村民林芳榮先生,接受本會輔導復耕約八分多農地,收成的稻米由本會購買提供花蓮啟智學校慈善關懷使用,不僅活化農地又發揮慈善關懷功能。

(三)社區健康促進

送醫療到宅

  「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由醫師、醫護人員、醫技人員、藥劑師、委員、慈誠等志工所組成的醫療服務團隊,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以人為本,以病苦為師,永遠將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服務遍及偏鄉、離島或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同時也為遊民街友、外勞、新住民、獨居老人等族群義診或衛教等服務;由臺灣推展至國際間,帶動一股嶄新的醫療人文。

  國際慈濟人醫會在全球23個國家,設有58個據點,10,740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103年人醫會在全球五大洲48個國家進行人本醫療關懷服務,總計動員21,740人次專業醫護志工,辦理1,045場義診,嘉惠192,120人次。

  在臺灣,103年社區醫療服務場次高達446場,服務38,584人次,動員7,491人次專業醫護人員及一般醫療志工13,103人次。

  社區醫療服務應不同對象關懷需求,普及於離島及偏遠地區義診、街友義診、社區健康促進暨健康篩檢、外籍勞工健檢、身心殘障人士健檢、機構健檢、居家往診及慈濟照顧戶往診等。



(五)社區人文推廣

社區人文活動 敦親睦鄰

  慈善工作不只在居民有困難時給予關懷協助,更將慈善關懷的理念,落實在平日社區互動參與上。透過社區茶會推動敦親睦鄰、家家戶戶說好話、做好事,並帶動社區環保、健康蔬食等,培養利他助人、社區互助的觀念。一方面提升社區良善風氣,一方面建立社區互助關懷網絡,以應社區型急難發生時,發揮社區自主性關懷機制,甚至可擴大愛心支援到其他有需要的地區。總計舉辦1,350場次,互動人數高達185,966人次。

社區參與 退而不休

  強化社區參與,互助增能,志工就近帶動社區內退休、現任教師及社區媽媽等投入志工行列,經志願服務的組織與訓練,因應社區兒童及青少年需求的多樣性,規畫各項活動與學習成長課程,提升社區培力的可近性,也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社區型的陪輔機制。

  103年度推動重點為全球菩提種子精進資源規劃與實施,3,630名教聯會教師,包含1,218退休老師,投入如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教材編輯,辦理社區教育研習、校園愛灑暨相關慈善教育關懷活動、整合環保相關教材、整合社區精進資源平台暨教育訓練教材等。嘉惠了超過400萬人次的課程學習。

(六)社區終身學習

  為提供社會大眾終身學習,提升社人文素養,進而影響家庭,落實於社區。91年起,本會與慈濟大學合作,陸續於社區會所成立13處社會教育推廣中心,開設豐富多元的課程,包括語言、人文、藝術、生活應用、體能、電腦、兒童等類別。十多年來,影響無數家庭,為社會注入另一股教育之清流。103年全臺開班數1,966個,學員人次33,918。

103年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服務統計表

(七)心靈淨化 從社區出發

五月孝親 大聲說愛

  母親節,全球以「戒慎虔誠積福德‧勤修善法淨人心」為主題,由臺灣延伸至全球40個國家,共舉行460場活動,逾36萬人共同參與,虔誠恭敬回報父母養育之恩,感謝眾生恩。

  志工同時走入社區宣導感恩孝親,就近社區舉辦為父母奉茶或浴足的親子活動,感念父母對子女的教養之恩,子女把握機會對父母說聲愛,引導民眾體會行善與行孝的真諦。

七月吉祥月 提倡社區環保觀念

  全球有15個國家或地區舉辦七月吉祥月祈福會,共471場,207,290人參與。以社區民眾為對象、提倡社區環保觀念,為家庭生活教育之一環,建立正知、正見、正確生活教育為目標。

歲末祝福 感恩民眾

  感恩遍布在全球每個角落慈濟會員,長年來付出愛心,認同與護持慈濟,特於歲末年終之際舉辦歲末感恩活動,邀約眾人共同祈福,唯有人人戒慎虔誠,才能真正做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103年全球48個國家,726場次,超過65萬7,897人共同參與歲末祝福感恩會。

(八)社區會所運作 厝邊照顧厝邊

社區活動中心暨關懷據點設置

  行政院於94年4月14日核定「臺灣健康社區六星推動方案」,希望透過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的全面提升,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健康社區。

  慈濟社區會所是社區心靈的依止處,也是社區民眾的好鄰居。全臺各地會所透過推廣活動、廣布社區的援助網,提供各項諮詢服務、社區讀書會、社區志工會議、靜思書軒心靈講座、社區參訪互動等服務,達到「志工訓練、避難救災、敦親睦鄰、人文境教、社會推廣教育」等緊密與社區連結的功能。103年全臺共投入2,015,438人次志工,服務社區民眾7,693,281人次。

  依六星計畫原則,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志業,落實「活絡社區‧親近民眾」之目標,普設社區活動中心暨照顧關懷據點,以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貼近民眾生活,民眾可就近取得服務,促進社區祥和、健康發展。

(九)社區服務資訊平臺設立方案

  近年來,本會積極於社區會所建置基礎網路,以提升溝通效率,同時,更運用於志工教育訓練、視訊會議、各項研習活動、防災協調視訊溝通平台等,以強化資訊系統資源平台、推動社區福利服務,同為文史保留建立完整性、訊息傳遞即時性、溝通討論及會議視訊化。

  截至103年底,全臺18個縣市的會所及環保教育(站),共有230個基礎網路點,建構起全臺溝通網路平台,讓訊息傳遞迅速無秒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