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甌甘鎮瑞那滾村及鄰近九個鄉村的農民約有三百九十戶米會員,至今每一餐積存一把米撲滿捐給慈濟,每月累積成500多公斤大米,可以幫助44位居民。
這「米撲滿」的故事,起於2008年納吉斯風災,慈濟從急難救助、到中長期發放穀種等等的因緣,「竹筒歲月」 在他們心理發酵,從第一位烏閔壽,第二烏丁屯的力行,一直到烏善丁的帶動,「日存一把米」已經在成為一種善行的帶動。
其中烏善丁已經受證為委員,107年4月慈濟在村莊發放太陽能板,烏善丁跟在場的村民分享太陽能板的使用方法,並再三叮嚀一定要先曬太陽兩天收集電能後才能使用。米會員多森基(Daw Sein Kyi)興高采烈又唱又跳,大聲喊著晚上有燈光了,她說:「沒想到是因為烏善丁推動他們存一把米,所以讓他們受益,內心猶如五味雜陳,開心是得到慈濟的幫助,難過是自己捐得太少。」緬叁則激動地說:「從未體會過有電的感覺,真的很開心。」
從「竹筒歲月」到「日存一把米」,也在另一位農民烏緬誒身上看見另一番可貴的心意。2010年烏緬誒收到慈濟稻種後,為了響應竹筒歲月,於是每日存下緬幣五十元,就等著再見到慈濟人時,將善款捐出來。沒想到,一直到今年烏緬誒才又見到慈濟人,於是捐出紙幣,沒想到張張如新!因為錢放在他的撲滿裡,沒有撲滿了,就放在塑膠袋裡,他和太太三不五時拿出來曬太陽,若沒有陽光,就用熨斗燙過,所以每一張都很光滑很平,沒有皺紋,而且他們對這些錢很尊重,不曾想過動用她,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菩薩錢,要救人的錢」,純真的愛心,始終如初,未曾改變過,累積成一股動人的力量。
這「米撲滿」的故事,起於2008年納吉斯風災,慈濟從急難救助、到中長期發放穀種等等的因緣,「竹筒歲月」 在他們心理發酵,從第一位烏閔壽,第二烏丁屯的力行,一直到烏善丁的帶動,「日存一把米」已經在成為一種善行的帶動。
其中烏善丁已經受證為委員,107年4月慈濟在村莊發放太陽能板,烏善丁跟在場的村民分享太陽能板的使用方法,並再三叮嚀一定要先曬太陽兩天收集電能後才能使用。米會員多森基(Daw Sein Kyi)興高采烈又唱又跳,大聲喊著晚上有燈光了,她說:「沒想到是因為烏善丁推動他們存一把米,所以讓他們受益,內心猶如五味雜陳,開心是得到慈濟的幫助,難過是自己捐得太少。」緬叁則激動地說:「從未體會過有電的感覺,真的很開心。」
從「竹筒歲月」到「日存一把米」,也在另一位農民烏緬誒身上看見另一番可貴的心意。2010年烏緬誒收到慈濟稻種後,為了響應竹筒歲月,於是每日存下緬幣五十元,就等著再見到慈濟人時,將善款捐出來。沒想到,一直到今年烏緬誒才又見到慈濟人,於是捐出紙幣,沒想到張張如新!因為錢放在他的撲滿裡,沒有撲滿了,就放在塑膠袋裡,他和太太三不五時拿出來曬太陽,若沒有陽光,就用熨斗燙過,所以每一張都很光滑很平,沒有皺紋,而且他們對這些錢很尊重,不曾想過動用她,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菩薩錢,要救人的錢」,純真的愛心,始終如初,未曾改變過,累積成一股動人的力量。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