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踏實分類 回收齊步走

2016-05-20   | 曾慧瓊
慈濟志工到學校宣導環保的重要性,帶動資源回收、分類實做,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攝影者:孫保源,地點:新北市漳和國中,日期:2016/05/13)
寶特瓶如何分類?紙類又分為哪幾類?鐵罐與鋁罐如何區分?以往眼中的垃圾是如何可以變成有用的資源?資源回收的目地是什麼?慈濟志工在新北市漳和國中衛生組長康清芬邀請下,在學校內的川堂為約一百位同學帶動環保的觀念。

靜動態課程 經驗分享

環保是現今最重要的課題之一,5月13日,慈濟志工透過環保人文課程及實作,將環保觀念帶入新北市漳和國中,希望在學子的心中埋下愛護地球資源與注重環保的觀念,加深學生們的印象,達到實際垃圾減量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乾淨的地球。

課堂上同學們不斷好奇發問:「塑膠袋雖然好用,可是它是百年不化的垃圾?方便、好用如何取得平衡點?」、「需要與想要如何區分?」慈濟志工透過影片、數據讓同學們了解,因人們一個不經意、不重視,而危害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生態的浩劫。

慈濟志工陳重光談起進學校推環保的因緣,他強調來漳和國中回收的目地,是希望帶動小朋友從小就有環保的概念;資源回收不是講一大篇理論之後請小朋友回家去做,而是要讓孩子再透過實作,將它融入到日常生活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更符合證嚴上人「清淨在源頭」的理念。

環保愛地球 學校響應

漳和國中除了在校內禁用免洗餐具,也推行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但是環保觀念尚未深植,學生們基於方便,反造成大量的使用塑膠袋,讓學校很困擾。
漳和國中環保宣導的人文課程,由中和慈濟志工許碧珠解說,在學子心田灑下善的種子。(攝影者:孫保源,地點:新北市漳和國中,日期:2016/05/13)


校內衛生組長康清芬提及,學生到雙和環保站參訪時,志工已將回收物經過初篩,學到的是較後端更細項的分類;小朋友回到學校中,對於日常的分類還不是那麼清楚,所以再次請志工到校宣導,期盼很快能見到成效。

每週四是漳和國中全校大型回收日,週一早上與週五下午,慈濟志工都會到場指導與陪伴,陳重光也語重心長說:「我們的目的是宣導,並不是要學校把回收的錢回饋給慈濟,而是帶動他們環保的概念。在這全球日益暖化的今天,大家養成一個環保的概念,培養一個愛物惜物的觀念,把關懷整個大地變成是責任與使命。」

慈濟在臺灣推行環保二十多年,慢慢引起社會回響;藉著慈濟志工的環保人文課程,還有親身實作分類,來補助學校教育上的不足,扭轉孩子們正確的環保概念,康清芬也感慨說,「其實塑膠袋比紙盒造成人體的傷害、環境的破壞更大。」

學子受惠多 深植心田

課堂上的理論要透過實際去執行才真正有效,初體驗的同學王振維興奮地說:「日常生活當中,本以為無用的東西原來處處是寶,今天這場課程讓我覺得很開心,其實做環保愛地球,落實生活中一點都不難。」

「以為紙漿做成的紙類就是單一的,原來還有分大白、中白、彩色印刷紙,而這細分之下經濟價值又不同,以後我會愛惜紙張,因為每一張紙的成型都要耗費掉大量的水資源!」林煥廷同學了解愛惜紙張也是愛護地球的方式之一。

留著一頭長髮的同學陳卉蓁說:「以往只貪圖方便,不要的東西就把它當成垃圾隨手丟掉,現在知道有些東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以後我會珍惜物品,不會亂買東西了。」

環保不是口號,透過志工用心帶動、學校熱烈響應,讓孩子進一步了解資源分類的重要性,在學子心田灑下一顆善種子,地球日益暖化,導致氣候異常、天災不斷,環保課題是當務之急。【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曾慧瓊 新北市中和報導 2016/05/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