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之勞做環保

1991-02-01   | 慈濟基金會
台東縣太麻里鄉環保志工沿著海灘撿拾垃圾。(攝影者:顏霖沼)
我們常說人生、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何去呢?每都歡喜生,卻不喜歡死。其實,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起點,在佛教中每還到人去世,總說「往生」,往生就是指捨此投彼─捨離這個身體,再去開始另一段生命。

生,不只是指人,世間萬物都有它的生功能。能發揮作用的才稱之為生命,會好好運用這件東西的功能,就是生命的存在。


一張紙可以使用四次

比如一張紙,對別人而言,可能只有一次的使用生命,但在我手中卻有四次使用的機會:我拾取別人丟棄的廢稿紙,利用空白的反面,第一次用鉛筆書寫,然後用鋼筆寫,最後拿來練習毛筆字、用別人丟不用的就已經讓這張紙再生一次了,接著用鉛筆、鋼筆、毛筆來依序書寫,等於是讓它不斷的再生,這就是在愛護、延續物品的生命啊!

此外,我如果和比較知心熟識的朋友通信經常會把對方寄來的信封拆開,翻過來重新黏過,以同張信封再寄回去,如此也等於多發揮一次它的生命功能啊!


世界各國,提倡資源回收

現在的社會實在是太繁榮了,在富有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都應該要惜福、惜緣,也要再造福、再造好因緣。

前些時候,我從一本日文雜誌上看到一篇有關「紙製牛奶盒回收」的報導;單就一個東京市而言,一天必須製造九百萬個牛奶盒,報導中分析,製造這九百萬個紙盒子,須用掉兩枝十六吋大、十八公尺長的上等木材。依此估計,單是日本在一年當中,就必須砍伐一百七十幾萬株的樹木,減少二百公頃的森林,這個數目何等驚人。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力倡資源回收,因此他們呼籲:喝完牛奶後把盒子洗淨,然後攤開烘乾壓平,送到紙類收集場;單單牛奶盒紙的回收,一年就可減少日本十分之二的木材損失,況還有其他果汁飲料的盒子呢?

世界的資源是木還是土,如果年年砍伐,對我們及後代的子孫而言,是一種潛伏的危機。環保並不單指環境保護,也包括了資源的回收再生。


愛物惜物,減少垃圾產生

見賢思齊,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希望大家能同心協力,齊來關懷我們的生活品質,所謂的生活品質並不是指把房子蓋得很富麗堂皇,如果你只把房子蓋得很漂亮,住家外面卻是一大堆垃圾,充其量也不過是個高級垃圾堆而已。

垃圾是今環境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我常常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垃圾呢?有一天我經過垃圾場,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有許多半新尚可使用的沙發、傢俱丟得到處都是;有很多很新很好的衣物、器皿,也都棄置滿地。我想:富有的物質生活,使我們忘了惜福、節儉的美德,也使得多人欠缺了那分愛人愛物的心。

林洋港先生擔任內政部部長時,我曾到過他家,那次拜訪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家的擺置十分樸實,甚至沙發已經有了破洞,但是他們仍然使用得非常自在;而見到林夫人的一雙手,讓我感到那是我這一生見過最美的女人-那是一雙十指不曾修飾、沒有寇丹,因持家務而極其粗糙的手。當時,林夫人正好從市場買菜回來,我問她:「林夫人,家裏面沒有請人來幫忙嗎?」她說:「只有早上來幫我整理一下,剩上的我就自己來。因為婆婆年紀大了,我自己服侍比較放心,而且先生喜歡吃什麼只有我知道,還是自己來比較好。」她雖貴為部長夫人,卻是純孝、勤儉、樸實,這分美德比任何容貌都美。

我以為如果大家不隨意淘汰家具,延長物品的使用年限,除了可以達到「節流」的功效之外,還能減少垃圾問題,對內可節流,對外可減輕公害,如此豈不兩全其美?


用鼓掌的雙手淨化環境

記得不久前,我曾在臺中做了一場演講,演講結束時大家很熱烈的鼓掌,那時我說:「謝謝大家的熱誠,肯定我所說的話,希望諸位能用鼓掌的這雙手來淨化社會環境,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實施垃圾分類玻璃、報紙、鐵罐…分門別類,並把可分解與不可分解的也分開放置,然後配合政府的清潔車,只要人人動手,則垃圾問題可以改,且也能從分門別類的垃圾再生資源。」

我要再次的籲請大家儘量愛物惜物,並且以舉手之勞將垃圾分類。前者可以讓我們培養美德、增加財富,後者能提高生活品質,有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