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韓發明展 慈科大學獲八獎牌
2018-12-17 | 徐瑩芷【教育志業新聞稿】捷報!12月5日至9日,慈濟科技大學參加「2018香港創新科技國際發明展」和「2018第十四屆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從三十三國、近八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拿下三金二銀三特別獎!其中,「攜帶型導尿管」、「旋轉回縮式安全針具」和「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都拿下金牌和特別獎,而「好神通造口便袋」和「磨藥切藥裝置」獲得銀牌。
實習結合專業 設計發明好作品
特別的是,研發作品發想全來自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師生,從臨床實習發現問題,進一步提供解決之道,讓評審和廠商驚艷不已。尤其,原住民學生利用假日深入部落,衛教宣導和居家關懷,才發現許多存在於居家的護理照護問題。身為太魯閣族原住民的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科四年級學生吳玉莘表示,除了首度見識世界各國的創意發明,還以英文展示作品,希望未來有更多原住民學生參與研發,一起為臺灣爭光。
針對無法自行排尿的脊髓損傷、癱瘓或長期臥床病人,必須置放導尿管且隨身攜帶尿袋,一旦翻身、不慎拉扯或居家護理不當,極有可能造成尿液逆流,導致尿路感染。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熊乃歡研發的「攜帶型導尿管」,瞬間把尿袋「變不見」,讓病人跟正常人一樣把尿液儲存在膀胱內,平均每三至四小時,再開啟伸縮矽膠管的蓋子就能排尿,讓病人可以徹底擺脫尿袋的「如影隨形」。尤其,採用醫療級矽膠管,外層再塗上水凝膠,使用時間可延長至現今產品的三倍,更省下一半的耗材與費用。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羅淑芬研發的「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發現許多老人家長時間臥病在床,導致褥瘡嚴重,但許多家屬不了解換藥步驟,讓傷口感染、惡化,嚴重甚至死亡。然而,市面上的傷口護理教具,無法即時回饋換藥步驟是否正確,還重達三公斤,不易攜帶與示範。
「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結合矽膠翻模、3D列印和電路板,還能模擬傷口的深度與廣度,感應器會告知換藥是否正確,且重量僅五百克,攜帶方便,同時,也是醫護教學、社區衛教的最好教材。
重拾良好醫療 新發明好用實際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發生八千多次針扎,平均每十五分鐘就發生一次,醫護人員可能感染血液傳染疾病。雖然市面上已有各類型的安全針具,卻仍然無法完全避免。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林祝君研發的「旋轉回縮式安全針具」,參考香水瓶的旋轉收納設計,在拔針前僅需轉動套筒,就能把針頭垂直往上收納且完全覆蓋。尤其,外型只比一般針具多了收納套筒,不論從哪個角度施打或取藥,都一樣方便。
考慮到慢性病患每天平均用藥多達十四顆,也有藥物切半及磨粉的需求。然而,市售磨藥切藥裝置有許多問題,如刀片外露、無法處理各類型藥錠、對切不均等;市售的磨藥器具研磨顆數有限、磨藥後質地粗大,臨床多使用磨缽,缺少磨藥與切藥二合一的工具。護理系副教授林祝君研發的「磨藥切藥裝置」,利用三點彈簧固定,可適用於大小不一的藥物,並選用手術刀材質的刀片,切割平整。更使用電動研磨,一次可研磨超過五顆藥錠,且質地細緻,減少護理人員磨藥的時間。
大腸癌患者開刀,必須在腹部設置短暫或永久的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也等於一輩子都要貼上便袋、收集糞便。護理系副教授羅淑芬研發的「好神通造口便袋」,利用3D建模與敷料廠商合作,不但多了側耳設計,可加強單片式便袋固定,還增加上方開口,方便塗抹藥物、填補造口粉,也設計沖洗連接管,讓人工肛門的患者外出時,能就近到公廁清洗,甚至,能幫助病人重拾自尊心,願意出門與人互動。
(新聞稿:徐瑩芷 慈濟科技大學秘書室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