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慈:肝病中心胡志棠醫師 獲特殊研究獎

2009-12-08   | 彭薇勻
花蓮慈院肝病研究中心榮獲今年度「亞太消化系醫學會特殊研究獎」,對研究團隊所有成員是一種榮譽與鼓舞。花蓮慈院公傳室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在2009年10月初,由主任胡志棠代表參加,台灣消化系醫學會主辦的「2009亞太消化醫學週」(Asian Pacific Digestive Week),於會中報告「蝸牛基因在肝癌細胞與其他轉錄因子的交互作用」研究論文(SNAIL Associates with Egr-1 and SP-1 to Upregulate P15INK4b Transcription in HepG2 cells),經嚴格審核,從三、四十個亞太地區國家中脫穎而出,榮獲年度亞太消化系醫學會特殊研究獎(S-K Lam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每年台灣約五千人因肝癌往生


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胡志棠表示,自1986年以來,肝癌一直是國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罹患的比例,男性是女性的五到七倍,肝癌死亡的人數每年約有五千多人。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病,危害最廣,特別是B型肝炎及C型肝炎,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也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

八成成年人的肝病,都是源自於兒童時期就感染了肝炎,肝炎若能及早治療,成功率很高,反之成了慢性肝炎,還會有罹患肝臟纖維化、硬化、肝癌等疾病的風險。疾病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就會高。但惱人的是,肝臟本身沒有什麼神經,是個「沉默的器官」,而且儲備力很強,正常的肝臟割掉百分之八十都可以存活,因此不易在生病初期發現症狀,很難早期發現。


花蓮慈院發現肝癌移轉機制

自花蓮慈院肝病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研究團隊結合慈濟大學醫技系副教授吳文陞等多位研究人員,致力於肝癌轉移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歷經三年多的努力,肝病研究中心在肝癌轉移訊息傳導,及轉錄調節機制的研究中,發現阻斷肝癌轉移的兩項研究成果──「Snail轉錄因子」以及活性氧,都能對肝癌的標靶治療或基因治療發揮功能。

其中被視為惡性腫瘤轉移的關鍵性因子「Snail轉錄因子」又稱為蝸牛基因,可視為肝癌轉移的「開關」,這個「開關」藉由調節不同基因的表現,可同時引發人類肝癌細胞的轉移與生長停止。例如蝸牛基因能藉由「打開」P15INK4b基因的開關,發揮抑制細胞週期的功能。

胡志棠進一步表示,蝸牛基因就是導致許多人得了肝癌之後,雖然手術割除癌細胞,但仍是復發的原因之一,所以當蝸牛基因被啟動時,導致基因「表達太多」造成癌症轉移,若能將這個開關關掉,讓基因「無法表達」,就能抑制癌症的轉移或生長。


期盼蝸牛基因療法造福肝癌病患

要知道蝸牛基因是否被啟動,需將腫瘤切片,由實驗室將肝癌細胞的基因,擴大進行分子檢查,一旦檢驗出過高的數值,就表示這個開關已被打開;要將這個開關關起來,就必須利用基因療法,找到這個蝸牛基因的相反序列,將序列打入基因之中結合,使基因無法表達,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也是目前花蓮慈院肝病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研究,一旦通過動物實驗,透過正常程序進行人體實驗,對肝癌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這項突破性研究,榮獲今年度亞太消化系醫學會特殊研究獎,對研究團隊是一種榮譽與鼓舞。胡志棠感恩地表示,最令團隊感動的是,他們實現證嚴上人對院校醫學合一的期許——慈大的教師支援醫院服務病患的工作,醫院的醫師幫助慈大老師落實學術研究。未來將在肝病醫學領域不斷前進,以不負上人創建醫院與學校的期盼。

(撰文者:彭薇勻 報導:花蓮慈院公共傳播室)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