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院:婦女更年症候多 中醫有療效

2010-03-04   | 林詩婕
通常,婦女在「七七之年」,也就是大約49歲時進入更年期後,卵巢功能退化,月經停止,中醫稱之為「絕經」或「經斷」,「更年期症候群」症狀跟著出現:潮熱盜汗、憂鬱、易疲倦、情緒煩躁、失眠、胸悶心悸、關節肌肉酸痛、頻尿與陰道乾澀。上述這些症狀出現的比例不同,但睡眠障礙、情緒困擾與關節肌肉酸痛是常好發的症狀,在剛進入更年期或是停經後5至10年,有高達5成以上的更年期婦女,仍困擾著這些症狀。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吳炫璋醫師針對台灣更年期婦女過去的研究發現,睡眠障礙及情緒問題對於婦女個人甚至整個家庭成員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常常有必要使用藥物治療。

婦女更年期或更年期後 5成有睡眠障礙

個人體質不同,「更年期症候群」病徵表現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目前廣泛使用的荷爾蒙療法,雖然能有效消除或減輕部分更年期的症狀,但非人人適用。因為長期服用荷爾蒙不僅會提高諸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中風及肺栓塞的發生率,也可能出現乳房漲痛、陰道異常出血及子宮內膜增生等副作用。而許多睡眠與情緒的問題,也非藉著用荷爾蒙所能改善,需再搭配鎮定劑或是安眠藥等西藥以加強療效,但長期服用這些西藥也易有潛在的成癮性與停藥後反彈等副作用。因此,有越來越多婦女轉而尋求中醫藥的協助或是非藥物的針灸治療。

吳炫璋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歸納了幾種較常見的更年期症候群症狀,主要有三類「腎陰虛火旺」、「肝鬱化火」及「腎陰陽兩虛」,他建議有此困擾的民眾,可以透過中藥或是針灸治療,可以更溫和地解決身心上的不適。

吳炫璋醫師解釋,部份婦女在絕經前後伴隨出現「經斷前後證候」,亦稱「經斷前後諸症」,此時月經紊亂、眩暈耳鳴、烘熱汗出、面紅潮熱、煩燥易怒,或面目肢體浮腫、尿頻失禁、腰膝酸軟、肢冷便溏等各種症狀。這是由於經絕前後,臟腑和生殖功能逐漸衰退,使得機體陰陽失於平衡,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都為更年期常見的症狀,在中醫的辨證上則屬腎陰虛火旺,治療方劑常以知柏地黃丸、左歸丸為主。

另外,更年期婦女在情緒上亦常表現情緒焦慮,時而抑鬱寡歡,時而煩躁易怒,甚者出現胸悶痛,頭痛面紅,口苦便秘等情況,這些乃是肝氣失調以致肝鬱化火的情況。故最好以疏肝理氣的中藥來治療,更能加強治療更年期情緒不穩的問題,常用蘗方例如加味逍遙散、柴胡龍骨牡蠣湯、龍膽瀉肝湯等。針對更年期晚期的症狀諸如皮膚陰道乾澀、腰膝酸軟、肢冷便溏與骨質疏鬆、關節酸痛等症狀,中醫歸類於腎陰陽兩虛,可用獨活寄生湯或是二仙湯加減。

至於更年期睡眠方面的障礙,是讓生活品質直落的重要因素。有人明明很疲憊,卻不容易入睡;有人雖可以入睡,可是易多夢,半夜醒來就再也睡不著,導致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影響情緒等,生活受極大影響。以上各種更年期婦女常見失眠的病因,多半是因原本心藏神與心主神明等功能失調,腎陰耗傷,一般在中醫的辨證上可分為肝鬱化火、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痰熱內擾等證,常用的方劑有天王補心丹、溫膽湯、歸脾湯、黃連阿膠湯等。而針灸可以選擇安眠、神門、三陰交或是耳神門等穴位,以調節失衡的心神與陰陽的問題。

綜上所述,吳炫璋醫師認為:中醫藥適合當作治療輕度或是中度更年期症候群的首選方法,如能適時再搭配上針灸,其效果將更顯著。

(撰文:林詩婕 報導:台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2010/3/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