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實踐、療癒
2009-02-10 | 邱淑絹解行合一,關懷生命、療癒生命。
走入田野,讓實踐引領學術研究;走上國際,讓研究視野與世界接軌。
慈大「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致力探索宗教精髓,
以經驗實證經典,期許在不同時空下,
見證並闡揚當代人文與宗教精神。
人文教育‧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請合掌,向佛陀法相行問訊禮。問訊!」醫院大廳裏,宏亮的呼班聲一出,一群人應聲彎腰、俯身行禮;再起身抬頭,一個毘盧手印,獻出內心對佛陀的最敬禮。
行禮完畢,他們往醫院內走去,套上志工背心後,開始當日醫院志工行程。
四十一年來,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履及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社群,引起海內外學界的矚目。研究者來來往往,於學術著述中探討慈濟現象。
在這股風潮中,慈濟大學擬將慈濟豐富的濟世經驗轉化為研究的素材和思維,2000年8月於人文社會學院成立「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依此將特色定位為宗教實踐與療癒,並期盼培育宗教學術研究與宗教教育的人才。
*數據截止於2007/12/25
「實踐性」的宗教研究——內修外行
回溯創所理念,擔任七年所長的盧蕙馨指出,宗教與社會文化互動密切,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如何「活」出宗教精神是一大挑戰,也會展現不同風貌。「慈濟重視具宗教情操的實踐,將佛法生活化,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間『做』出來,創造新的佛教文化;這是我們教學研究關注的焦點。」
證嚴上人詮釋「宗教」為「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盧蕙馨指出,相較於傳統佛教,慈濟關懷的面向極廣——慈濟人以身體力行的付出走入經典,更藉由「見苦知福」來自我教育,扭轉迷茫人生,發揮生命的無限價值。
「慈濟是當代人的多元服務體驗,從中累積生命的智慧。」因此,有別於台灣其他宗教研究所多偏向從經典、教義及儀式作詮釋,慈大以經驗研究為主、思想研究為輔,致力於宗教願行的「實踐性」研究;重點取向為人間苦難的緩解,訂定「宗教實踐」與「宗教療癒」兩大主題。有意透過慈濟經驗,探討近幾十年來,宗教信仰活動對於台灣社會文化和個體生命產生的重大影響。
盧蕙馨舉例說明,慈濟推動的大體捐贈已形成一門新的「生死學」,其中的生死智慧改變中國人的死亡觀念,很值得深入探究。
「有信仰支持,能讓人從容面對生死;宗教研究在探索宗教精神如何助人轉化生命、提升與淨化心靈。希望闡述得能讓更多人理解、受用,成為流傳給後代的知識和智慧寶庫。」她說。
盧蕙馨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人類學博士,從人類學的背景訓練出發,她強調:「我們採取的研究方法是實地田野調查,從參與中觀察體會;以經驗來詮釋經典,和既有理論對話,也創造新的理論。」
慈濟的濟世實踐情懷,以及田野調查的兩大特色,是吸引學生,包括多位出家法師,前來慈大宗教所報考就讀的重要原因。
身為慈濟委員的盧蕙馨,自承生命因接觸慈濟而轉化,她深深體會到宗教研究需走入人的生命主體,所以多年來的著述,都是以慈濟的生命故事研究為主。因為參與慈濟到印尼雅加達義診的機緣,她目前也從事慈濟大學紅溪河研究計畫中的「宗教會遇經驗」研究。
「印尼是伊斯蘭教國家,慈濟的國際化,讓我們有機會與其他宗教接觸,更宏觀地看待彼此,探討不同宗教的共同關懷所在。」她說,慈大宗研所一向以同樣的廣度,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宗教的調查和研究,所以研究生論文有研究慈濟法門、靜思語、大體捐贈的主題,也有民間信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多元領域。
「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跨宗教、跨領域
在台灣宗教學師資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慈大宗研所的師資歷經變遷,陣容發展至今已見完備堅強。盧蕙馨指出,所內的老師具有宗教人的氣質,不只研究學問,對教導學生從生命到知識的整體學習也有共識,且願意欣賞各個不同的宗教。
今年九月上任的所長余德慧是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也是頗富盛名的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專長為本土心理學、宗教現象與詮釋學;他多年來在花蓮慈院心蓮病房從事臨終關懷,並出版重要論述。
林建德老師是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專長佛教思想;他不以傳統佛教義理的考究為限,博士論文以比較宗教(佛、道比較)為主題,並著有探討印順導師思想的論文集,認同人間佛教是一種實踐和行動。
2008年2月將加入的林美容老師,目前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為台灣媽祖研究的人類學權威,專長還有台灣民間信仰、民俗宗教與醫療。
宗教所也合聘社工系的兩位老師——釋純寬法師志於以宗教師角色進行臨終關懷的社會工作;而曾任天主教神父的美籍老師羅鮑伯,基於豐富的諮商及靈性治療(spiritual care)經驗,開設「覺照與社會工作(mindfulness and social work)」課程。
余德慧所長表示,目前師資群結合不同宗教和專業領域,提供宗教的社會實踐之種種研究學習機會;只要對個人專業(如傳播、教育、心理諮商、醫療護理、藝術、哲學、社會工作等領域)和宗教之間的締結有興趣,不分領域都可報考,「宗教所可說是別有洞天,人文社會科學學生進修的另一個選擇。」
慈大宗教所秉承慈濟法脈的實踐精神,希望培育真正具有實踐能力的宗教服務者,使他們能夠在醫院、監獄、戒毒中心、貧困地區等地方,融合宗教智識與宗教情懷為眾人服務。因此,新學期課程將強調服務實習與宗教思想相倚的課程平台。
在證嚴上人正式宣布「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之後,盧蕙馨和余德慧兩位前後任所長都指出,此宗門法脈的影響力和意義,可從不同社會領域深入探索,這也是宗教所今後可著力發展、從事整合研究的新視野。
※實際招生時程請依招生簡章公告為主,相關訊息請參考網址:http://www.religion.tcu.edu.tw/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4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