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語教學 十五年有成

2009-07-17   | 陳怡君
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院長張景媛仔細闡述靜思語教學的五項優點。攝影者:董健男
靜思語》一書已出版二十年,一句句平實淺顯卻蘊含深意的智慧好話,陪伴無數困頓的心靈,而靜思語教學在台灣也有十五年,慈濟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老師透過靜思語五段式教學法滋潤了無數師、親、生的心靈,啟發他們的愛與善,也拯救無數的迷途人生。


取材生活 深入淺出

慈濟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張景媛,因為經常指導慈濟教聯會老師編纂靜思語教學設計,從旁輔助的過程中,十分讚賞靜思語五段式教學,也引發她開始研究靜思語教學的理論基礎,今日她以一個學者的觀點闡釋了靜思語五段式教學的優點與特色。

張景媛表示:「接觸靜思語五段式教學之後,我非常訝異,這和九年一貫教育推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精神是一致的。」綜合活動除了培養學生生活實踐能力外,亦重視人文精神,品格養育的養成。「但九年一貫教育是近十年來的事,但靜思語教學已經十五年了。」她也期許靜思語能夠成為台灣人心中安定的力量。

張景媛舉以前的教育理論為例,以前的教材多以偉人故事教化人心,比較不平易近人,靜思語教學的影響力在於,靜思語用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話傳遞人文教育的精神,用說故事方式讓民眾容易理解,並從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讓人產生感動。

張景媛說明,從經驗學習理論來看,學生從做中體驗活動的意義,從故事的引導中學生可以思考,故事讓人產生感覺,與個人經驗連結,容易保留在腦海當中,強調生活實踐,則是經過經驗強化的神經細胞會長期保留在腦內,達到學習效果。


慈大教授 分析優點

張景媛進一步明確指出靜思語五段式教學的五項優點:

1.感官的覺察:體驗活動讓孩子從中產生感覺,覺察到問題的存在。
2.心智的思考,即認知心理的結合:用故事情節來描述問題情境,孩子較容易從中發現問題,也較容易記得,認知心理學強調左腦語言符號的理解,以及右腦圖像空間關係的運用,透過左、右腦的思考,讓我們能將這些想法儲存到長期記憶中。

3.問題的整合:省思與靜思階段,省思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體驗活動的意義或討論故事的精神,對故事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將問題與知識產生聯結,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靜思活動是思考體驗活動或故事中的事件和「我」的關係,引導孩子將故事中的意義和生活事件連結起來,當問題、知識與我產生關係,學生更願意深入去思考。同時,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是提升創造力的重要方法,懂得觀察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才能激發孩子創新思考或問題解決的能,以此來引發創造思考能力。

4.身體的實踐:生活實踐是引導學生將靜思中聽到、想到的意義,透過各種創意的方式,將想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達到知情意行統合的教學目標,而不是只停留在知的層次,此乃兼顧知情意行的全人教育。

5.意義內化:當學生透過五段式教學將學習的知識內化在自己心中,靜思語就不只是書上的知識,而是學生形塑於內在的品德了。


品德教育 師生相長

「靜思語」是慈濟證嚴上人身心實踐而體會的智慧法語;「靜思語教學」是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以「靜思語」為主幹研發出的道德教學方法,靜思語教學,涵括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可啟發和教化孩子於無形之中。

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以「靜思語」為主幹研發出「靜思語教學」的道德教學方法,此項教學法分成「五段式教學法」,為「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與生活實踐」,涵括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可啟發和教化孩子於無形之中。

靜思語教學在台灣已有十五年,它並非取代現有的教育方式,它所扮演的角色,在於啟發孩子們的善念,滋長一份愛,懂得自愛、惜福、感恩;進而使學生、老師及家長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

迄今為止全臺灣有實行靜思語教學的學校總共約一千五百所,小至幼稚園的幼幼班,國小、國中、高中,大至大專院校的教師等等,都有將靜思語教學融入課堂之中的例子,此外,也在社區深耕社區教育的人文素養,開辦兒童、青少年和親子成長班,每年學員多達兩萬多人,而為能讓更多的孩子們薰習人文、涵養品德,更於寒暑假期間舉辦各項營隊。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