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明 陸戰隊到救火隊

2013-05-26   | 陳國麟
陳東明參與社區攝影課程,專心研究相機的各項設定。(攝影者:梁義順)
「您好,陳東明。」剛從菜園回來,車子才熄火,推開車門,正要下車的東明,沾滿泥土的上衣口袋內手機響了起來,他不顧手上滿是半乾半濕的泥巴,拿起手機按下通話鍵。

慈濟人文真善美的志工林雪如,從電話那頭傳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聲音,有一個警局愛灑活動,找不到志工來幫忙照相,平常日子,大多數的志工都在上班;林雪如常戲稱東明師兄是「救火隊」,只要找不到人手,她就會想到陳東明。

大男人進慈濟 百煉剛成繞指柔

1947年出生的陳東明,高大挺直的身軀,理個小平頭,搭配著那張不苟言笑的四方臉,當他對著別人講話,兩眼總是炯炯有神的望著對方,說話簡短扼要,從不東拉西扯,好像是海軍陸戰隊出身似的,不認識的人,還以為這個人「很衝」。

然而進入慈濟這二十幾年來,他逐漸捨棄大男人主義,也可以耐著性子聽完老婆的「嘮叨」。更難得的是,只要老婆說得合情合理,他就會依照老婆的建議去做;偶而,還會不經意地讚美老婆幾句,他老婆就樂個半天。

個性耿直的陳東明總是把握因緣,自從把開設了三十幾年的電器行收起來後,除了帶孫子、在自家種菜,對於人文真善美的勤務幾乎都是有求必應。做慈濟,陳東明說:「就是那樣的踏實,也說不出甚麼道理?人生好像覺得越來越有意義。」

付出不計較 大家都一樣

剛剛才將接到林雪如打電話來「求救」,雖然東明剛從菜園忙完回來,一壺早上泡好的茶都還沒沾口,他快速地換上慈濟的志工服裝,洗把臉,拿起相機的背包,二話不說,重新鑽回車內,發動車子。

陳東明參與桃園榮民之家「銀寶學習」的拍攝勤務。(攝影者:陳國麟)
「我總認為,有能力付出,就盡量把握機會去做。」陳東明認為,慈濟是一個團體,各人有各人的事業、家庭要忙,不要因為勤務造成其他志工的不方便。

除了人文真善美勤務,其他的活動也是積極參與;有一次,桃園靜思堂正需要幾位志工趕過去幫忙佈置會場,他馬上撥電話找志工幫忙,因為是臨時的工作,他撥給三位志工的電話,他們都剛好有事,無法即時出班。陳東明也不想那麼多,自己一個人趕去靜思堂,他認為,事情總要有人做,一個人多花一點時間,工作還是可以完成的。

沒想到,到了靜思堂後,那三位志工陸續過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大家都把要忙的事情趕緊提前完成,將時間騰出來,讓陳東明好感動。

設備升級 良能也升級

照相攝影,是陳東明早年以來的興趣,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他常感嘆自己那台小數位相機已不夠用,節儉習慣的他,又捨不得花一筆錢去添購新行頭。前一陣子,女兒買了一台單眼數位相機送他,陳東明高興極了,「我總算可以將活動中,志工與社區民眾互動中的那份真誠剎那,拍攝下來。」

長年參與人文真善美的照相志工,陳東明一直將自己定位在「補位者」的角色,默默地在背後付出;有了新相機後,他主動參加慈大桃園社教攝影班的教育志工,要將攝影的技法與慈濟的人文緊密結合,拍出圖像背後感人的故事。

這些日子,陳東明回想起自己為何這樣甘願的待在慈濟人文真善美團體,他也說不上來,只是覺得在參與活動的當下,靜靜地在一旁觀察、體會、攝影,心裡感覺得很踏實,心態上,也很清安自在,活得好像較有意義。陳東明一向以他獨特的說話方式,述說自己的感受。

(文:陳國麟 桃園報導2013/05/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