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琴 寫稿不再算字數

2013-06-18   | 林秀琴
● 參與尖石訪視,林秀琴發送暖暖包給山上的孩子。(攝影者:孫文傑)
「家」是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也是身心靈休息的驛站,這是我對「家」的定義。但他的「家」,卻讓我打破以往對「家」的意象。

見苦知福 筆下揮灑感動

記得那一年歲末年終之際,雪花紛落在新竹尖石各個山頭,大地添了幾許寒意與過節氣息。對家的渴望與期待,他的眼神自窗縫中投射進來,那神情如畫面定格一般停留在我的腦海,讓我怎麼也忘不了。

那天,慈濟訪視修繕團隊與人文真善美志工,滿載著沉佃佃地三合板、木條、沙發及衣櫃等家具,脫離了上山賞雪的車潮,來到尖石鄉錦屏村部落,希望趕在過年前夕,重新為照顧戶田先生打造一座安身立命的家。

山上氣溫極低,溫度一路下滑至攝氏五度,冷颼颼的感覺教人直打哆嗦,而佇立在寒風中的田先生,蜷縮著身軀顯得更單薄,他用微弱颤抖的聲音說︰「謝謝你們!」

一旁觀看的田小弟,瞧見眼前一籮筐的二手家具,興奮心情無法言喻,全在臉上表露無遺。父子二人趕忙與慈濟志工聯手卸貨後,準備開始打造新家的工程。

大夥兒走進屋內,眼看破舊的窗框塞滿紙板,仍抵擋不住寒風自隙縫中竄入,斑駁的漆灰牆面,聞不到一絲生氣,右手邊黑暗的房間內瀰漫著濕霉味,屋內堆滿衣物讓小小的空間所剩無幾。再順著走到屋後,連門都沒有的傳統廁所,飄來陣陣難掩的氣味,令我想即刻轉身離去。這些景象,讓我打破以往對「家」的意象。

林秀琴訪問環保志工,擷取豐富多樣的生命故事。(攝影者:張谷稔)
隨著時間緩緩地流逝,田家不斷變換不同樣貌,當裝上禦寒門、窗,點亮房間燈光的那一刻,田先生臉上的皺紋,因快樂的心情不斷推擠而顯得更深了,田小弟看著即將擁有的單人房,嬌小的他笑得合不攏嘴,說道︰「從沒住過這麼漂亮的家!我很感動,謝謝你們!我會好好珍惜!」我看到他的眼眶裡溢著淚光。

這一刻深深打動在旁紀錄的我,世間雖然沒有絕對的公平,田小弟不貪而隨遇而安,才能活得快樂。而人與人之間,沒有誰比誰優越,無私奉獻後得到滿足與喜悅,施者何嘗不是「受」福者,修繕團隊志工,在需要的地方點亮一盞明燈,在寒冷的冬夜帶來溫暖和光明,人間最美的畫面就在我眼前,我毫不猶疑立刻拿起紙筆記錄感動的一刻。

磨臉皮練膽量 採訪增信心

回想2010年,「妳來人文真善美作筆耕,好嗎?」記憶猶新的聲音仍在耳邊,「竹北老人安養中心」關懷活動中,人文真善美窗口陳逢春師姊熱情地邀約我。

「筆耕?那是什麼?」我滿懷好奇的問陳逢春。

「一張紙、一枝筆,就可以紀錄囉!」我看著她帶著溫柔又期待的眼神,讓人怎麼也不好拒絕。

「應該不難吧!」我心裡這樣想著,雖然沒有當場應允,但著實開心有人邀約的感覺。

常在採訪過程中,受訪者因傾訴埋藏多年的秘密而豁然開朗。(攝影者:陳文昌)
回家後想到「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是不行的。」這是父親生前的囑咐,癌末的父親因病痛而有所領悟,他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懊悔,讓我警覺不該再蹉跎歲月,應該要積極接觸慈濟走入佛法,才能善、孝並行,不能辜負父親的提醒,於是我欣然接受陳逢春的邀請。

「寫文章,那是學生時期的事啊!」自信滿滿的我總是這樣想,但不久後,我就強烈感受到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除了報真傳揚美善的記錄原則外,尚需注意交稿時間,這重重關卡給了我幾分壓力,我總得在與子女互道「晚安」後開始挑燈夜戰,勤修筆功。

當文思枯竭,寂靜深夜,也只能獨自對著電腦發呆,沉重的思緒壓在眼皮上頭不停往下沉,「起、承、轉、合」四個字不斷在腦海裡打轉著,但是該從何處落筆呢?

每當這樣情況出現,「唉!太累了,轉別的功能吧!」心中有如海浪般的逆潮襲捲而來,但「佛心師志」四字總在我心深處微微閃著光亮,這是我對證嚴上人立的願啊!還有父親的叮嚀,「怎可輕易放棄!」我告訴自己說,我決心挑戰自己,拋去半途而廢的念頭。

因此我發奮地積極閱覽「慈濟全球社區網」的故事,那些輕鬆的標題特別吸引著我,文稿不油不膩、百看不厭的表現方式,正是我喜歡的「味道」。於是,我下定決心在活動紀錄時多找人「聊聊」,獲取更多感動的素材,但是,這對內向的我,何嘗不是另一個挑戰?

「妳怎麼比我還緊張!」看到我紅通通的臉、微微颤抖的嘴角,全身細胞如進入備戰狀態,我緊張的情緒被受訪者一眼就看穿。

林秀琴與初進真善美的李淑貞切磋討論。(攝影者:陳文昌)
還好經過幾次「磨臉皮、練膽量」的實戰經驗後,我與受訪者能輕鬆互動了,除了獲得擷取豐富多樣的素材外,也步步從「算字數」的深淵中脫困,但似乎還缺少能翱翔在天空的那對翅膀!總覺得文稿的流暢度還有進步空間。

眉眉角角 用真心真意寫作

2010年參與花蓮「慈濟人文教育志業體研習營」紀錄,講師們在臺前分享得精彩萬分,學員們也聽得樂開懷,在旁紀錄的我因沒能與學員互動,除了記錄課程大綱外,還真不知能寫些什麼?

負責審稿的真善美志工白如璐似乎看出我的不足,特別告訴我:「寫文稿,眉眉角角(臺語)也要注意喔!」乍聽下我似乎不太明白,直到2011年承擔紀錄「慈悲三眛水懺」經藏演繹活動,因記錄入經藏菩薩的故事,才讓我恍然大悟,找到了寫作的方向。

那是採訪一位因外緣而選擇離婚的母親,對於當年拋棄子女及家庭,這個決定讓她悔恨不已,獨居的她試圖想挽回兒女對她的親情,卻怎麼也開不了口,於是決定將愛寄情於信中,透過文字無聲的力量,連接久違的親情而破鏡重圓。

原來動人的文章不必綴以華麗的修辭,而是以同理心去聆聽,唯有真情流露才能引起共鳴。

真善美窗口 箍緊大家的心

2010年參與花蓮「慈濟人文教育志業體研習營」紀錄,林秀琴了解寫作的「眉眉角角」。(攝影者:楊家竣)
2011年竹北區真善美團隊中灰天菩薩佔約八成,「傳承」迫在眉梢。「秀琴,妳來幫忙發出班訊息,好嗎?」接到胡媛甄師姊電話的邀約,希望我幫忙分擔真善美功能組內部運作工作,原本欲意推辭,話才到嘴邊,想起2009年花蓮靜思堂走道上初見上人,卻聽到上人對我殷殷期盼的說:「要勇於承擔喔!」這聲音我放在心底許久,沒想到在此時浮現,這一應允,竟是真善美窗口。

接下「窗口」這職務,其實內心忐忑不安,自認無才的我,平時除了耐心call人出班外,也思索著在人才濟濟的團隊中,我究竟能發揮何樣的功能與效用?

對!可以發揮「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精神,用「團結」箍緊大家的心,這個想法來自我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家中經常有家庭代工或農忙時期,兄弟姊妹五人合心奮力的結果,總能讓父母安心又滿意。所以,讓後製影片者不再單打獨鬥,我負責call人,透過集會切磋討論,無論是企畫、配樂乃至簡報、圓緣帶成品,有了成果展現外,也悄悄地促進團隊的凝聚力。

驀然回首,真善美三年寒暑如流沙般消逝無縱,在我的採訪過程中,有人傾訴埋藏多年的秘密而豁然開朗,有人悔恨無法即時行孝而淚流滿面,故事的主角們,總在與我擁抱互勉後展露歡顏,而我用一張紙、一枝筆,字字句句記錄下這些真實動人的足跡,讓每篇故事得以觸動人們心靈深處,這些生命的示現,有如波浪般推著我向前,隨著手中筆尖的滑動,在我平凡不過的人生妝點幾抹色彩。

(文:林秀琴 新竹報導2013/06/1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