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源 學完一項又一項

2013-06-19   | 蔡清源
為了與錄影志工溝通順暢,蔡清源也學習錄影,偶而也補位為社區勤務做紀錄。(攝影者:莊雅嵐)
會加入人文真善美,對蔡清源來說是必然的事,因為從年輕時他就喜歡照相,1981年還在當兵時,他就用一個月的薪水七千五百元買了一臺專業的單眼相機,而且加入攝影學會,也常參加攝影比賽,對照相情有獨鍾。

慈濟剛成立人文三合一(文字、照相、錄影)志工時,蔡清源就想要加入照相的行列,一直到2005年蔡清源正式報名加入了人文真善美團隊,他把以前用底片拍的相機淘汰,又去買了一臺數位單眼相機,照相的決心非常強烈,但是始終就和照相的工作無緣。

爭一口氣 勇於承擔

蔡清源加入高雄小港社區人文真善美的時候,當時擔任行政工作的慈濟志工尤進聰感到壓力很沉重,因為真善美的工作是需要學習與出班,才能累積經驗完成每一次的勤務;對於非專業的志工,需要大量招收人才並積極訓練。

人員開始分組分工,寫文稿編為大藏經組,照相的是圖像組,錄影的就是影視組,可是還要有人剪輯,尤進聰問遍了所有的人,竟沒有人願意承擔,「蔡清源你來學剪輯!」突然間,尤進聰如雷貫耳的一句話,把蔡清源「我要來照相」的心聲壓了下來。

其實蔡清源沒拒絕,跟他不服輸的個性有些關係,他也想要挑戰剪輯,因為從小就不覺得有事情可以難倒他。

蔡清源連剪輯軟體都沒碰過,要從何剪起?他請教了一位會剪輯的志工,對方說得很簡單,就是把影片剪斷再接上就是剪輯了,其他說故事的能力就要靠自己。蔡清源只學了這一招「剪斷再接上」就上工了。

摔了一跤 堅持完成

第一次小港社區要製作歲末祝福的影片,片子在離歲末祝福約半年前就開始拍攝了。這部影片〈生命因為善而美麗〉,是慈濟志工陳錦慧面臨家庭變故的故事。蔡清源除了喜歡照相,其實他也喜歡寫作,寫過很多話劇,也投過稿,編劇方面難不倒他,所以陳錦慧的故事劇本很快就寫好了。

除了一段影片呈現之後,接著是戲劇的演出,再來是陳錦慧本人上臺的見證,蔡清源全包了,連上臺見證的內容也和陳錦慧討論後,把要講的內容寫好了。唯一還沒有完成的就是影片的部份,剪來剪去就是感覺缺了什麼,畢竟影片和戲劇的呈現有很大的不同。

經過無數日夜的努力,也不知修改了多少次,蔡清源對外宣稱影片剪好了,於是和社區相關的志工約了時間,一起用最嚴謹的態度來檢驗影片。

片子看完,有位司儀認為影片應該重拍。但因時間緊迫,重拍已不可行,只能想辦法修改。蔡清源帶著受傷的心,把電腦打開,再把片子一遍又一遍循環放著,看著片子,心情已經和剛開始在剪輯時大不同,製作時的「煎熬」,到修改時已經變成「虐待」的心情谷底。

當歲末祝福的日子到了,影片播出,蔡清源坐在觀眾席,幾乎是閉著氣看完十幾分鐘的故事。片子播完了,很多想法在蔡清源的腦海中縈繞,「片子真的不好嗎?也許片子沒有那麼糟糕……」後來,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是在蔡清源的心中,這件事情卻有如用刀刻畫出一條他需要走的路。

歸零學習 做對的事

歲末祝福過後,他開始決心真正學剪輯,不再只是把影片剪斷再接上那麼簡單,他也開始去書局找書,買了好幾本的「電影編劇技巧」和「導演功課」的書回來,也買了一部二手的攝影機,除了學剪接,也開始學錄影。

影片和戲劇終究不同,第一部影片,讓主角自己口述故事,是因為蔡清源還沒有脫離話劇的表現方式;第二部是一部介紹小港環保站的影片,與前次不同,這回蔡清源會先想要什麼畫面,然後再跟錄影的志工說,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而不是別人錄什麼畫面就用什麼。

拍攝《兩個討海人的約束》影片時,蔡清源(右)經常和陳舜隆兩個人,一個人拿腳架一個人拿攝影機,有時在拍日出、有時拍夕陽,有時兩個人天未亮,就跑去大街小巷錄環保志工做回收。(攝影者:張簡吉瑞 地點:高雄前鎮區)
第二年的歲末祝福影片,非常順利的安全過關,但他的學習並沒有停止,剪輯影片已經成為他必修的課程,每天的空閒,就是錄影和剪輯。

尤其是他和喜愛錄影的慈濟志工陳舜隆兩個人,常常一人拿腳架、一人拿攝影機,有時錄日出、有時錄夕陽,甚至兩個人在天未亮,就跑去大街小巷在錄人家做回收。

後來,他們決定要拍一部〈兩個討海人的約束〉的影片,描述兩位以前同樣是討海人的環保志工,他們之間的生死約定,這次是由莊雅晴當企劃,陳舜隆負責錄影,蔡清源負責剪輯。

這次,故事本身感人,加上蔡清源的剪輯能力已有提升,影片把兩個環保志工的人性光輝面表現出來了,所以被高雄分會選為證嚴上人場次的歲末祝福影片,蔡清源與莊雅晴並受邀在大愛臺《見證臺灣生命力》的節目中,分享影片拍攝與剪輯過程。

從第二部影片開始,蔡清源就自己錄製旁白,他那種比較特殊的閩南語腔調,成為他影片獨特的風格,是別人無法模仿的特色。放對了地方,就成為對的事、對的人,蔡清源終於擺脫了剪輯的苦難,剪輯對他來說不再是件苦差事,接下來第四部、第五部、第六部影片就難不倒他了。

完成傳承 重拾相機

2011年小港社區的慈濟志工李佐能從公司退休下來,表明想要學剪輯,蔡清源一口就答應了,而且傾囊相授。李佐能學習力很強,得到蔡清源的經驗,不用再繞一大圈,經過一年的養成,2012年歲未祝福影片就交由李佐能剪輯了。

蔡清源突然想起「我現在應該可以去照相了。」經過了七、八年,他並沒有把照相這件事忘記。

喜歡照相跟他成長的環境有關,蔡清源出生在一個風景很優美的鄉下,父母以農務為生。他是家中的老么,父母和兄長會騎腳踏車先到田裡工作,然後叫他隨後駕牛車載著農具到田裡,他駕牛車到田裡後,放下牛車雖不用到田裡工作,但他要負責牽著牛去餵草,那條隔著高屏溪的提防就成為他養牛的地方。

那是一條風景很優美的提防,站在提防上,東邊的景色是高屏溪,西邊的景色是新莊(現改為新厝)的紅蝦山,每當夕陽要西下時,紅紅的彩霞掛滿天空。蔡清源知道牛已經吃飽了,可以回家了,就又駕著牛車先行回家,這時,村莊已有裊裊炊煙升起,他常是踩著夕陽回家,這樣的景像就留在這位小小牧童心中。

蔡清源在放牛時,常帶著一支小小望遠鏡,他喜歡透過觀景窗看東西,日後,他也喜歡透過關景窗來照相。放下剪輯工作拿起相機,蔡清源又開始他另一個旅程,在他純真的心靈中,照相最真、最善、最美,是他的最愛。

(文:蔡清源 高雄報導 2013/06/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