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南 分身有術老頑童

2013-06-24   | 王鳳娥
黃耀南(右)和蔡照滿在大愛臺花蓮中心錄影棚,為《見證台灣生命力》節目,接受訪問錄影。)。(攝影者:王嘉彬)
你若看到「……大愛新聞黃耀南澳洲報導」;還是「……大愛新聞黃耀南花蓮報導」,不要懷疑,這不是分身,也不是同名同姓,更不是時空穿越,而是真真實實的同一位黃耀南。

一年回臺灣三次,八個月在臺灣,四個月在澳洲,黃耀南走到哪,就在哪裡做慈濟。澳洲副執行長顏秀聰說:「看到大愛臺有澳洲布里斯本的新聞報導,就知道黃耀南又回澳洲來了。」

做慈濟就像過動兒、老頑童的黃耀南,一刻也閒不下來。每次從澳洲飛行八、九小時回臺灣,飛機才落地,他就急著打電話給花蓮人文真善美的窗口蕭寂興說:「蕭師兄,我回來啦!有什麼事要做都可以找我。」

「人都還沒回到花蓮,就急忙做慈濟了!」太太蔡照滿說。父母定居花蓮的黃耀南認為,行善、行孝都不能等啊!

移民南非艱辛路

1955年,他出生在臺北景美,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在四個孩子中,身為長子的黃耀南,父親管教他特別嚴厲。從小被父親打到大,對父親除了敬畏,也期許自己有一天「一定要成功」。

勤益工專畢業、結婚後,黃耀南為了養家賺錢,曾擺攤賣麵、開雜貨店、當汽車教練、磨大理石、當飯店櫃臺主任……

三十二歲那年,有一天,父親對他說:「你妹妹在南非,你去南非開工廠創業看看。」因為,早年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遭到聯合國經濟制裁,而影響國家經濟發展;1980年後,南非向非聯合國會員的臺灣,提出許多設廠優惠條件。

為了前進南非賺錢,和給孩子一個非填鴨式快樂教育環境,黃耀南辭去工作,花一年時間學做夾心餅乾;學成後,變賣房產,帶著妻子和一兒一女,於1988年移民南非東倫敦(East london )。

初到陌生國度,創業維艱。黃耀南每天從早晨五、六點到工廠暖爐、打麵漿、調奶油開始,到工人下班收拾善後,必須忙到很晚才能回家休息。這樣日復一日辛苦的工作,因為不懂南非文化,導致投資失敗,生產的餅乾無法打入市場。

原來,南非的「吃」是猶太人的天下,食品要有「星星、月亮」宗教認證標誌,在地的族群才會願意購買。為了消化屯貨、為了生活,有時跑了六百公里到黑人村莊賣餅乾,常常賣的錢還不夠貼汽車油錢。如此的辛苦和辛酸,讓黃耀南後悔來南非。

做了一年多,已是虧損累累,帶來的資金都賠光了,太太蔡照滿很沮喪,天天和他吵架:「這不是我要的生活,太苦了,我要回臺灣!」這時,黃耀南也身心俱疲,內心很痛苦。有一天,他忍不住打電話向母親痛哭:「我該怎麼辦啊?……」一小時的國際越洋電話中,多半是黃耀南傷心的啜泣聲……

做慈濟回饋黑人

當初,因為看好南非投資「錢」景,才決定移民南非,如今又該何去何從呢?雖然父母心疼向他說:「回來吧!家中不缺你一雙筷子、一碗飯。」但黃耀南不甘就此失敗回臺灣,但為了生活,夫妻二人向臺商代工廠拿庫存衣服去賣;也向中餐廳一位黑人學做春捲,在一星期一次的跳蚤市場,擺攤賣春捲和衣服,生意竟然很好。

「我們來開店好了!」1990年,黃耀南回臺灣向父母借貸一百二十萬臺幣,在黑人區開店做百貨批發生意,沒想到越做越順利,賺了不少錢。

「我們會不會對黑人賺太多錢了?」因為窮過、苦過,蔡照滿覺得應該要回饋黑人。

「你想做慈濟人嗎 ? 請跟美幸師姊聯繫。」1994年,蔡照滿從華人報紙看到這則廣告後,就開始做慈濟,並實現想要回饋黑人的心願。在僑界,黃耀南夫妻熱心助人,蔡照滿很自然就成為東倫敦慈濟聯絡點的負責人。

南非有段時期治安敗壞,黑人趁火打劫。而東倫敦是南非黑人聚集的第二大城市(130萬人口中,黑人有110萬)。黑人窮、私生棄兒多;搶劫、滋事也最多;因此每次要外出、訪視或發放,一定至少要有一兩位男性同行,並攜帶手槍才安全。

在週末配合市長夫人進入黑人社區發放食物時,身兼東開普省(Eastern Cape)僑聲日報特約記者的黃耀南,除了幫忙開貨車、搬物資,還要照相和寫新聞稿。

有一次發放,有黑人沒領到物資很生氣,正要行搶,一位同行者準備拔槍喝止,黃耀南趕緊阻止:「 Please don't!(千萬不要)」並打開車箱給黑人看:「 There's nothing left! Grabbing me is useless!(沒有東西了,你搶也沒用)」黃耀南機智地化解了一場流血干戈。

其實,黃耀南開的百貨店,經常遭黑人偷竊。有一次,去火災區發放回來,發現吊掛一整排的衣服全部被偷了。「黑人來偷,我們還發放給他們?」蔡照滿心裡很不平,黃耀南勸慰她:「偷剩的,才是我們的。」原是基督徒的黃耀南認為黑人很窮很苦,一定要幫助他們。「沒失去,哪來得?」想想也就釋然了。

愛在澳洲天堂邊緣

因為南非治安日趨惡化,生活得提心吊膽。2001年2月,一家人離開住了十三年的南非,第二次移民到澳洲陽光之都──布里斯本(Brisbane)。 第二年年初,黃耀南就接任布里斯本慈濟聯絡處的負責人。

對於新手,黃耀南(右)會的一定傾囊相授教導,不藏私,即使沒問到的,他也會自動說。(攝影者:羅明道)
「在這人間天堂,慈濟又能做什麼呢?」無事業牽絆的黃耀南,想尋找可以來耕「福田」的機會。

正好慈青學長盧威程,有機會認識昆士蘭省(Queensland)衛生署口腔保健科負責人羅斯•馬卡斯特(Ross MaCaster),了解合格牙醫師不願到內陸荒漠地區去;而布里斯本有很多牙醫系畢業的慈青也想回饋社會,就這樣促成了慈濟在澳洲第一次義診的因緣。

2002年7月開始,澳洲每年二次的義診,從北上到接近南回歸線的多妹吉(Doomadgee);南下到澳洲最南端接近南極的離島塔斯馬尼亞(Tasmania),幅員非常廣大遼闊。

首次義診在阿拉妹(Aramac)和阿爾法(Alpha)偏遠的荒漠地區。從布里斯本搭四小時小飛機到一千五百公里距離的龍瑞奇(Longreach),要再坐三、四小時吉普車到阿拉妹,而阿拉妹和阿爾法二地相距三百公里,去義診非常辛苦。

最讓耀南忘不了、心疼的一件事:「有一個小女孩依賴『普拿疼』止疼長達半年,牙醫的針一扎下去,膿和血一起噴出來……」

去義診,黃耀南除了長途開車奔波,還要錄影、寫場記和文字稿,再將拍的影片剪接傳回台灣大愛台。原本不會電腦、不懂剪接的他,認為求人不如求己,不會的事,一定想辦法克服、學到會。

一人三機入經藏

2006年,他卸下布里斯本負責人職務後,便全心全意投入做人文志工,因此在布里斯本的慈濟活動報導,百分之八十都出自黃耀南之手。

2011年10月,布里斯本演出二場《無量義經》音樂手語劇,從半年前的排練開始,黃耀南天天拍攝記錄。等到要正式演出的舞台佈置、燈光等等,萬能通的黃耀南也全都包;有人向黃耀南打趣說:「找你不用錢,就算壞了,你都會修好啊!」

為了節省經費,黃耀南從兒子經營的公司載來放貨物的木棧板,加上回收來的地毯舖上,就搭起了舞台。

因為海外人少,全部的人都入經藏演繹了。到總彩排那天,黃耀南一人揹著、扛著三臺錄影機和三臺腳架,再掛上一臺筆記電腦到現場。正式拍錄時,他一人三機作業,跑來跑去操控三臺錄影機,雖然累得晚上睡覺腳抽筋,但黃耀南覺得能成就大家參與《無量義經》演繹,實在是很幸福啦!

拍完了,要剪接,一人作業的黃耀南,常常挑燈夜戰。有一次,半夜被屋內唱歌聲嚇醒,起來一看,原來是電腦在運算特效影片後,會重頭再播放一次呢!

在海外做人文真善美最困難、最累就是沒人,但他難行能行。每次太太蔡照滿關心他的健康,要他少做,他總是笑著說:「我不做,誰做啊!」

剪接有法先度己

每次回臺灣,黃耀南沒讓時間空過,拚命吸收慈濟新知,也做不請之師,發現有不會的問題,就到大愛臺花蓮中心學習。他笑自己常「自投羅網」,不用等通知,就主動報到參與花蓮社區活動錄影;沒勤務時,就鎮日守在人文真善美志工室剪接影帶。

有天,他埋首在志工室的四部電腦前;剪累了,他揉揉眼睛看看時間,心想:「有四十幾支影帶要剪,等一下還要去看醫生呢。」他利用四部電腦在截取影片的空檔,到慈濟醫院看「胃酸逆流」門診。門診出來,他的鼻子插著導管,接連在身上掛著的「胃酸逆流」測試儀器,繼續回到志工室工作。

沒勤務時,黃耀南就鎮日守在人文真善美志工室剪接影帶。因為花蓮會剪接的人很少,而且都在上班,所以「沒上班」的黃耀南,就責無旁貸承擔下來。(攝影者:王鳳娥)
志工蕭寂興看到了,很不捨又感動。因為花蓮會剪接的人很少,而且都在上班,所以「沒上班」的黃耀南,就責無旁貸承擔下來。蕭寂興很讚歎黃耀南,說:「他全身都是慈濟細胞,眼睛睜開只想慈濟,他的志工精神讓人好敬佩。」

熱心的黃耀南,他會的,一定傾囊相授。他的「徒弟」彭譯萱說:「每次我請教問他一句話,他會回答我十句;有些問題我還沒問,他就主動告訴我了。」

他常告訴新手,每次活動結束,一定要做回顧帶,才能接引有心人。「不是只有『回顧』,還要有『法』、有『人文』。例如,大體老師的記錄,就要把上人的開示和慈濟音樂加進去。」黃耀南笑著說:「剪接有『法』度,先度自己;自己感動了,才能感動別人啊!」

所以,他每次回花蓮拍大體老師啟用和火化儀式,看到大體老師的大捨精神,他自己從鏡頭中,眼眶早就濕了。

片庫海外淨心靈

「在澳洲請不到本尊,就請分身吧!」每次澳洲辦活動或共修,需要請黃思賢師兄?還是劉濟雨師兄?都有「分身」隨時準備上臺演講喔!還是上人針對不同議題的開示等等;你想要什麼影片,他就有什麼影片,所以,黃耀南在澳洲有一個外號叫「片庫」。

他就是利用每次回花蓮的機會,將上人開示和各種營隊活動講師的分享,錄影、拷貝打上字幕後,再分類做成目錄來儲存。「別人可能只看一遍,我會看七、八遍,甚至十遍。」他的用心、耐心,真是無人可敵!

黃耀南謙虛地說:「我在南非學做事;在澳洲學做人(當負責人);回來臺灣是學人文(人文真善美)。」他每次聽證嚴上人說「來不及、來不及」時,就很感恩可以藉由「片庫」的影片,和海外大眾分享、淨化人心。(「片庫」還分享到南非、紐西蘭哩!)

只因為──「做慈濟人文真善美是永遠不變的堅持。」讓黃耀南橫跨三大洲,年年月月,飛越千萬里而不疲啊!

(文:王鳳娥 花蓮報導2013/06/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